玉禮器是古代禮制祭祀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禮儀器物,古代玉禮器主要有璧、琮、圭、璋、璜、琥這六種器型,稱之為“六器”。《周禮·春官·大宗伯》就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
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的先人,就有天圓地方之說了,至良渚文化期太湖流域的先人,就以蒼璧禮天,那是因為天是圓的,又是蒼色(青色)的緣故;以黃琮禮地,那是因為地是黃而方的。古人以玉的顏色和形制,來配合陰陽五行之說,從而產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儀仗玉器主要是在重大的祭祀、軍事集合等場合下,以示軍權、王權。
據《史記.周本紀》記述周武王指揮牧野一戰時,“左權黃越”就是玉鉞象徵軍事指揮權的歷史佐證。《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王封周文王為西伯,賜他“弓矢斧鉞,使得征伐”,“虢季子白”青銅盤是西周時期重要器物,器內壁鑄銘文“賜用鉞,用征蠻方”,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一柄青銅鉞上鑄有銘文“作茲軍斧,以警厥眾”,可知至戰國時期,鉞始終用以顯示軍權的象徵器。漢代《淮南子.兵略訓》記載,君主在授命將軍時,需親操鉞,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復持斧,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
這種操鉞授命禮儀,有著很長的歷史淵源。
古代的玉斧、鏟、鉞的演變歷程
玉鏟早期發現於新石器時期的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齊家文化、含山文化等。玉鏟的形制源於早期的生產工具石斧,它們在外形上基本相似,從考古出土的玉鏟發現,基本上沒有發現使用過的痕跡,推想那時的玉鏟,已經由當初的實用工具,逐步演變成為氏族社會祭祀或儀仗專用器物。
同期各處所出土的玉鏟外形有所不同,將一端有刃的扁平長方形或梯形玉器叫作玉鏟,部分鏟在端部會鑽孔。新石器時代的玉鏟基本是光素的。
玉斧呈現梯形狀,上端鑽孔,能縛扎執柄,下端似刃,刃部寬大就稱呼鉞。史前,石斧用作生產生活的實用器,也能做戰爭武器,後來以玉製成,逐步演化成為氏族首領或者部族聯盟大首領執掌王權的象徵物。
玉鉞在新石器晚期就開始出現,良渚玉鉞精美而且無使用痕跡,說明此時的玉鉞就是單純的禮儀器。
古代玉鉞的儀仗用途,常作為持有者權力的象徵。儀仗玉鉞主要是在及其重大的場合中用以示權,也是統治者顯示威儀的器具,能代表統治者的崇高威嚴。
儀仗玉包括玉戚、玉鉞、玉戈、玉刀、玉斧等,都是象徵性的武器。
殷商至周王朝時代,玉鉞仍然沿用,此時的玉鉞形制,較新石器時代的玉鉞,有了很大的變化。鉞形式仍呈“風”字形,有的鑽孔粗大,少數的玉鉞使整個器物看起來如環狀,刃部亦由弧形變成折刃。
商代玉鉞有的在刃兩側飾扉牙,這是商代玉鉞的一個重要的顯著特徵,此時玉鉞的用途仍然是軍事儀仗用途,周以後玉鉞一般用之少見。
商代玉鉞一般玉質呈現青綠色著較多,玉質以透閃石成分較多,一般器型較為精美。
長11.2厘米,寬4.5至5.2厘米,厚0.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