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沈仕著。他工曲善畫,善畫花鳥山水。他的散曲被稱為“青門體”,轟動一時,並一直影響到晚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唾窗絨
- 創作年代:明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沈仕
明代沈仕著。沈仕(1488~1565),字懋學,又字野筠、子登,號青門山人,別號東海迷花浪仙,杭州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年輕時即有才名,風神氣韻,高出流輩。曾事舉子業,後捨棄此道。他工曲善畫,善畫花鳥山水。他的散曲被稱為“青門體”,轟動一時,並一直影響到晚明。“青門體”以寫艷冶綿麗的作品為特徵,有如詩中的“香奩體”和詞中的“花間派”,不少散曲作家受他影響,在散曲流派中可說是異軍突起。
散曲在明代一開始就有北曲和南曲兩種聲腔。但是嘉靖、隆慶以前,是北曲占優勢。嘉、隆年間,崑曲勃興,梁辰魚繼戲曲音樂家魏良輔之後,在戲曲和散曲兩方面都進行了實踐;《江東白薴》一出,以崑腔演唱的南曲大盛,北曲迅速衰落。這時東南地區資本主義逐漸萌芽,城市更加繁榮,散曲作家也大多數集中在這一地區活動。由於城市物質生活的刺激,以及享樂意識的浸潤,他們或多或少都沾染上沉溺聲色的風氣,很多人都蓄有歌姬,或經常出入青樓。因此作品大半喜歡用華美纖麗的詞藻,寫纏綿旖旎的艷情。梁辰魚的《江東白薴》,和前一時期的沈仕的《唾窗絨》,可說是這種風氣的代表。他們所開創的“白薴派”和“青門體”,風靡一時。沈仕雖注重本色,但又過分強調音律,內容則仍然是香艷的。追求音樂上悠揚動聽的風氣,使集曲、犯調和翻譜的作品大量出現。散曲在沈仕曲作中,已偏向滿足耳目感官的享受要求,形式浮艷,內容蒼白,趨於末流,如其代表之作《南雙調》:“懶畫眉春閨即事東風吹粉釀梨花,幾日相思悶轉加。偶聞人語隔窗紗,不覺猛地渾身乍,卻原來是架上鸚哥不是他”《瑣南枝·詠所見》:“雕欄畔,曲徑邊,相逢他驀然丟一眼。教我口兒不能言,腳兒撲地軟。他回身去一道煙,謝得蠟梅枝把他來抓個轉”。
著有散曲集《唾窗絨》,已佚。今有:《唾窗絨》,中華書局1931年版,任二北輯佚,收沈仕散曲八十餘首。謝伯陽《全明散曲》,齊魯書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