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氏

源於風姓,出自上古帝王伏羲氏之子湯氏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亦或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唱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唱氏
  • 源於:風姓
  • 出自:古帝王
  • 性質:姓氏
姓氏淵源,分布,唱氏宗譜,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風姓,出自上古帝王伏羲氏之子湯氏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上古帝王伏羲氏有十子,因居湯水(今河南湯陰)而取姓為湯,稱湯氏。
在湯氏的後裔有被分封於唱邑者(今山東昌邑),古唱邑,隸屬於古青州(今山東煙臺、濰坊一帶地區),春秋之初期屬於紀國,改稱鄑邑。周莊王姬佗四年(齊襄公姜諸兒五年,公元前693年),鄑邑被齊國軍隊所占,地名之稱沿用至戰國末期,曾為孫臏的封地、晏子的食邑。秦朝時期改屬東萊郡並置都昌縣,到北魏王朝時期改稱昌陽,至宋朝時期改稱昌邑並沿用至今。
在湯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唱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唱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在上古時代,以音韻發聲而吟稱之為“歌”,群人共歌為“樂”,領頭唱歌者為“唱”,和歌者為“倡”、“嘆”。因此,在殷商王廷宮內為君主唱歌取樂者,即領唱之人即稱之為“唱人”;而和歌者們稱之為“和人”、“詠嘆人”,後世著名詩詞中的詞牌《詠嘆調》即取該意。
據典籍《唐韻》、《集韻》、《正韻》等中記載:“唱,發歌也。倡,和也。”在典籍《詩·鄭風》中記載:“倡予和汝。”在典籍《周禮·春官·樂師》中也記載:“凡軍大獻,敎凱歌,遂倡之。”而在典籍《禮·樂記》中注釋得更明確:“壹唱而三嘆。唱,發歌句也。三嘆,三人從嘆之耳。”
在唱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唱氏,是古老的姓氏之一。
註:
據唱氏一族的老輩人說,唱氏的祖先是明朝永樂初年從陝西西安府渭南縣大板橋移民至直隸永平府昌黎縣(現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石門鎮唱石門村)。當時祖先因為喜歡唱歌,所以就取其姓為“唱”。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研究中心的專家則認為:“唱氏是由‘倡氏’得來,目前查不到該姓氏的來源。
個人認為,唱氏一族或許與倡氏有密切關係,但不一定是由倡氏因故所改。在商周古文化中,唱人與倡人實際上是存在的,且唱人的身份地位要高於倡人,因此按形成姓氏的規律而言,應當至少是並列關係,而不會是衍生關係。另外,進行姓氏源流的研究,絕不能因“查不到該姓氏的來源”就強行將其歸列於某已知姓氏之下,那不是治學態度。

分布

今河北省的秦皇島市、石家莊市、唐山市、遷安市;
遼寧省的瀋陽市、大連市、鞍山市、錦州市、阜新市、盤錦市、鐵嶺市、朝陽市、葫蘆島市、北鎮市、興城市;
吉林省的長春市、吉林市、蛟河市、四平市、遼源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吉市、敦化市;
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牡丹江市、雞西市、大慶市、佳木斯市、綏化市、大興安嶺地區;
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通遼市、赤峰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牙克石市;
四川省武勝縣;台灣省的台南市;江西省南昌市、景德鎮市;貴州省安順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均有唱氏族人分布。

唱氏宗譜

始祖:爾公 原籍陝西西安府渭南縣大板橋人,移家於直隸永平府昌黎縣石門莊,入興善社二甲為民,子二。
二世:增、蕤(銳音)兄弟二人兩門各譜,故蕤祖之後不贅。
三世:春 字發祥配李氏 子一
四世:秀 字子實配張氏 子一
五世:保 字君佑配孟氏 子二
六世:倉 字暉軒 登仕郎配王氏 子二
余 字文軒 邑庠生誥授儒官 配劉氏 子三
七世 倉之子
九韶 字繼軒 配張氏 子一
九儀 字述軒 配陳氏 子一
七世 余之子
九敘 字小軒 省祭官配蔣氏 繼室周氏 子五
九成 字仰軒 省祭官配申 氏 子四
九歌 字景軒 省祭官配王氏 三子 過繼九敘第三子 傳臚為長子
八世 九韶之子
調臚 字 不詳 氏 不詳 後無嗣焉
八世 九儀之子
光臚 字 不詳 氏 不詳 後無嗣焉
八世 九敘之子
金臚 字西賓 配鄒氏 子三
殿臚 字師賓 配厲氏 子二
傳臚 字翰賓 出繼九歌
鴻臚 字桂賓義勇守備配王氏子一 過玉臚次子曰俞為子
玉臚 字瀛賓邑庠生配準屯營陳氏子六
八世 九成之子
耀臚 字連槐 配馬氏 子一
煥臚 字未娶而亡
明臚 字雙槐 配戴氏 子一
顯臚 字近槐 配李氏 子二
八世 九歌之子
傳臚 字翰賓盧邑庠生配劉氏 子四
繩武 字紹賓府庠生 配王氏 子五
連臚 字賢賓府庠生 配康氏 子一
自此以後,積八世之培養,族繁派疏,難以連筆,以後按三支金臚、殿臚、鴻臚、玉臚、耀臚、明臚、顯臚、傳臚、繩武、連臚十門分述,觀者省目焉,至若所配何氏?其祖父兄弟之名,未能盡戴而記其姓氏,系以莊名奕世,而後相傳相聞,亦可以知為親戚,而稍加篤厚焉,不亦善乎,將悉問而志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