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和月:阿倍仲麻呂傳

唐風和月:阿倍仲麻呂傳

《唐風和月:阿倍仲麻呂傳》是201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加藤隆三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風和月:阿倍仲麻呂傳
  • 作者:加藤隆三木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月1日
  • 頁數:410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32142668
  • 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簡介,圖書目錄,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言,

圖書簡介

《唐風和月:阿倍仲麻呂傳》是一部描寫日本奈良時期遣唐使留學生阿倍仲麻呂(698~770年)的人物傳記小說,由日本作家直接以流利的中文寫就。作者加藤隆三木,三歲即開始學習中文,成年後從事語言學、文學、歷史學的學習與研究,對古文和中國詩詞頗有心得。年輕時接觸到阿倍仲麻呂的事跡後,覺得阿倍仲麻呂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碩大貢獻,但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卻模糊而散漫,由此作者決意要用自己的筆,還原一個鮮活的阿倍仲麻呂。幾十年來,作者盡力收集中日兩國有關阿倍仲麻呂的各種資料,探訪與之有關的名勝古蹟,然後潛心動筆,終成此稿。小說緊扣史實基礎,用文學的筆法描繪了阿倍仲麻呂的一生:出身日本大和,19歲隨遣唐使船隊來到長安;曾起唐名仲滿,後唐玄宗為其賜名晁衡;在國子監求學,中進士,入仕途;詩才卓著,與李白、王維等人往來密切,惺惺相惜;迎娶中國嬌妻,熟稔中國風俗;在唐54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備受厚遇,官至客卿;親歷了唐代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與楊貴妃有交情,在安史之亂中輔助郭子儀籌備軍械器材,收復長洛,後又到交州清剿海盜;思念家鄉,幾度欲歸,卻因種種原因,終生未果;73歲客死長安;9年之後,得知訊息的家人為他舉行了沒有遺骨的葬禮……

圖書目錄

序章 春日歌垣
第1章 靈龜遣唐使
第2章 曲水賽詩歌
第3章 大和出少年
第4章 負笈渡唐
第5章 天下揚州
第6章 從洛陽到長安
第7章 唐名仲滿
第8章 太學生活
第9章 結交王維
第10章 遊學東都
第11章 榮中進士
第12章 賜名晁衡
第13章 秋風人洞房
第14章 行雲伏水
第15章 門下省
第16章 歸國何日
第17章 取道渤海
第18章 人秘書省
第19章 傾國妃子
第20章 送別贈裘
第21章 怛邏斯之戰
第22章 明州望月
第23章 贈劍王摩詰
第24章 踏上歸途
第25章 海上遇難
第26章 重返長安
第27章 隨駕西行
第28章 蜀郡造箭
第29章 收復長洛
第30章 迎使來唐
第31章 再任器械使
第32章 赴任安南
終章 明月不歸
後記
中日年號對照表

內容簡介

《唐風和月:阿倍仲麻呂傳》是一部描寫日本奈良時期遣唐使留學生阿倍仲麻呂(698~770年)的人物傳記小說,由日本作家以流利的中文寫就。
阿倍仲麻呂(唐名仲滿,後改名晁衡),是中日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憑才華和學識通過中國科舉,在唐代文壇和政界發出耀眼光芒的日本人。這部將阿倍仲麻呂的一生用小說形式寫出來的作品,還原了相當部分的歷史影像,對關心唐代中日交流史的各界人士和廣大讀者來說,很有裨益。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加藤隆三木
加藤隆三木,生於日本東京。早年攻讀語言學、文學和歷史學,對中日兩國的歷史文化有很深造詣。東京大學大學院(相當於中國的研究生院)博士課程在讀期間,即開始投身中日經濟與文化交流,促成了很多大型交流活動的開展。喜好翻譯與寫作,譯著涉及文化、經濟、科技等領域,在中日兩國間從事投資貿易文化活動的幾十年里,足跡遍及中國和日本各地。現專職從事有關中日交流的創作活動,深受兩圍同仁的讚揚和關注。
豐要著作有《日本明治時期對中國借款》、《日中經濟·人際交流年表》等。曾從事《無錫旅情》中文歌詞的翻譯,2010年因編譯《上海世博日本機器人秀》中文解說詞,受到日本廣播協會有關機構的嘉獎。

序言

春日歌垣
東海,蔚藍而深邃。信風推動著海浪,長波連著短波,不知何時又要波濤洶湧。瀨戶內海風平浪靜,一派平和。瀨戶內海的東端,是難波御津,再向東大約六十里,是日本大和朝廷的都城平城京。
平城京的東郊有一片平緩的斜坡,一直連到御蓋山。斜坡上小河潺潺,綠草茵茵,松柏蒼翠。爬上半山腰向西俯瞰,整個平城京青煙裊裊,灰色的屋頂與綠色的院樹交相輝映。這一帶被稱為春日野,是平城京的年輕人常來遊玩的地方。
這一天是傳統的歌垣會,身穿唐式和服的年輕男女,三三兩兩,從平城京的右京和左京紛紛向東走去。他們穿過外京,來到東郊的春日野。
春日野周邊,漫山遍野櫻花盛開。遠處人頭攢動,許多青年男女興高采烈地來參加歌垣會。他們按“五七七”的格式,吟著和歌中叫作片歌的曲子,一個人唱罷,另一個人隨後來和。
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從人群中走出來唱道:
煦日迎三春,
風招燕來花自開,
手擎櫻枝送何人?
一位年輕的姑娘回應道:
櫻花隨緣開,
春意盎然芳心動,
合苞欲放待郎來。
“該你的了。”
“好!”一個年輕小伙子吟道:
櫻花遍三洲,
盛開遙望白如霞,
疑是殘雪罩枝頭。
一位少女上著唐衣,下著花裳,披著一條領巾,用清脆的嗓音和道:
昨日方綻蕾,
今朝春雨催花落,
花謝才知花珍貴。
又一個年輕小伙子吟道:
春風撫櫻枝,
雙燕相依檐窩裡,
最是純情初戀時。
一位少女以羞澀的表情和道:
彌生漫緋雯,
玉手輕折櫻枝頭,
春心留贈意中人。
一個年輕人問道:“大家吟誦的和歌,是誰寫的呀?”
“哈哈,都是仲麻呂寫的啊。”
“噢,仲麻呂呢?他在哪裡?”
“阿倍仲麻呂!阿倍仲麻呂!快過來,吟一首吧!”
遠處櫻花樹下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應了一聲:“哎,我來了。”接著高聲吟道:
細雨洗春妝,
花簇剛聚卻又散,
落花逐水向何方?
一位年輕的姑娘,應聲和道: 櫻花開逢時,
一片春霞染山半,
切毋錯過盛開期。
遠處傳來歌聲,青年男女在對吟和歌。
歌垣會結束了,人們三三兩兩地一邊從東郊的春日野往回走,一邊連聲稱讚道:“阿倍仲麻呂的和歌寫得真好。”
那個長得略高,英俊瀟灑的年輕人在人群中特別引人注目,他就是中務大輔阿倍船守的二兒子,阿倍仲麻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