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唐朝都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都,即唐朝都城。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657年,唐高宗頒布《建東都詔》,建都洛陽。

李隆基當皇帝時,改東都為東京,此時的長安相應稱為西京。李亨(肅宗)當皇帝時,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設4個陪都,即東京洛陽、北京太原、西京鳳翔、南京成都,此時的首都長安改稱“中京”,唐朝形成了“五京制”的格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都
  • 地理位置:長安、洛陽
  • 人口:百萬
  • 全稱:唐朝都城
  • 國家:唐
上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南都江陵,南都成都,西都鳳翔,

上都長安

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唐長安城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4平方公里,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面積的9.7倍,漢長安城的2.4倍,北魏洛陽城的1.2倍,隋唐洛陽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達的6.2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唐長安城有2市108坊,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匯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東都洛陽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頒布《建東都詔》定洛陽為東都,實行兩京制。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改東都為神都。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唐為周,定都洛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東京。
唐洛陽城“中茲宇宙,均朝宗於萬國”,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含嘉倉城、東城和上陽宮,占地49.3平方千米,開有城門8座、3市109坊。里坊區在東北和南部,有109坊。商業貿易集中在南市、西市、北市,三市皆依傍河渠,直通大運河,是國際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唐洛陽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設計,以皇宮紫微城為核心,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占地面積4.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宮的六倍,奠定了中國宮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後宮殿建築的範本,被宋代皇宮、元朝皇宮、明清故宮所仿效。

北都太原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髒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

南都江陵

公元760年九月,唐肅宗將荊州升格為南都江陵府。

南都成都

公元757年12月,唐肅宗將蜀郡升格為南都成都府(即南京),至公元760年五月便罷除了成都的“南京”稱號。

西都鳳翔

鳳翔古稱雍州,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於吹笛,引來善於吹笛的華山隱士蕭史,二人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同乘鳳凰飛翔而去。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取此意更名為鳳翔。鳳翔自古以來一直是渭河平原西部(即關中平原西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西安相輔助,從先秦建都以後的各個朝代,均為州、郡、府、路之治所,遂有“西京”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