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葡萄孢

唐菖蒲葡萄孢是蒲葡萄孢,本種非灰霉型葡萄孢。文獻報導只寄生於唐菖蒲屬Gladiolus。為害唐菖蒲的葉片,花梗、花器和球莖,葉上症狀有三種類型。

編號
10992
拉丁綱名
Hyphomycetes
中文綱名
絲孢綱
拉丁目名
Miniliales
中文目名
拉丁科名
Moniliaceae
中文科名
叢梗孢科
拉丁名
Botrytis gladiolorum
中文名
唐菖蒲葡萄孢
定名人
Timmermans
參考文獻
採集地
形態描述
寄生於植物莖、葉和花器;莖葉上病斑不規則形,灰白色,病健部磚紅色,長出大量霉層;花變枯萎,長出大量褐色或灰白色霉層。亦可花芽腐敗,花托、葉和莖上生小褐點、不開花。 菌落棉絮狀或柳絮狀,最初菌絲呈放射狀生長,生長速度後期氣生菌絲茂盛。菌落下的培養基常有褐色的色素不均勻分布,極少產生觸附器;分生孢子梗較短,褐色,分枝開張角度大,分枝處明顯縊縮,產孢細胞長棍棒形,膨大明顯;分生孢子褐色,長圓形到橢圓形,電鏡下觀察表面光滑,8—14.5×5.5—7.5 μm,分生孢子基部的小柄明顯較長;菌核較少發生,一般表生為主,少有半埋生的,薄形但非為片狀,黑漆色,其上常生成束生的分生孢子梗,菌核邊緣不甚整齊。在PDA上菌核的下表內凹較小,在小麥粒上培養時,呈長圓形到腎形,2—5×2—4 mm。性孢子在老熟的菌落或菌核上的分生孢子束上生成,灰白色,絲精座較小,瓶梗緊密,性孢子2—5個鏈生,3—4 μm球形,未見萌發。 查氏培養基上,氣生菌絲和分生孢子梗極豐富,交織成棉絮狀,菌絲分隔;分生孢子梗細長,直立,淡褐色,600—3200×15 μm,梗基部一般不膨大;分生孢子倒卵形或橢圓形、近圓形,淡褐色,8.9—23×7.7—15.3 μm;菌核生於培養基邊緣,圓形或葫蘆形,1—5 mm。 菌絲生長的最低、最宜和最高溫度分別為2℃,18—20℃,28℃。
討論
本菌分生孢子5—7.5×8—16μm(seaver,1951),10—22×8一13 μm(Ellis,1971),與我們觀察的標本基本符合。本種非灰霉型葡萄孢。文獻報導只寄生於唐菖蒲屬Gladiolus。為害唐菖蒲的葉片,花梗、花器和球莖,葉上症狀有三種類型:①大型病斑;圓形到卵圓形的大型褐色病斑;②小型病斑;淺褐色圓斑,邊緣有紅褐色的輪廓線;③銹型斑;在葉片外緣鏽病狀褐色斑。以小型病斑最為常見,其餘兩者或在高溫、幼葉上出現,或在乾旱條件下發生(銹斑)。①②型病斑還可為害花柄的花瓣,小型的褐色斑可布落花瓣,有些無症的植株可在切花和運輸時產生症狀和壞死。 球莖為害地表或稍下部分,可形成褐色到灰哧色大斑,潮濕條件下,病部可形成白色菌絲和菌核,可侵染到球莖的髓部而造成翌年抽芽和幼葉的病害。 除為害唐菖蒲外,國外Arx(1987),Strider(1985)等報導此菌還可侵染Acidanthera屬植物,香雪蘭(Freesia refracta Klatt)鳶尾屬(lris),觀音蘭(Monbretia);國外缺少這方面的調查。 在唐菖蒲上,Klebahn(1930)還描述了另外一個種:Botrytis gladioli,這個種也有褐色的分生孢子梗,但比Botrytis gladiolorum為深;Botrytis gladioli的分生孢子10.4×4.7μm,明顯窄於Botrytis gladiolorum。據此認定我們的標本不是B.gladioli。另外,Klebahn以後,幾乎沒有人提到Botrytis gladioli,以至Hennebert(1973),Jarvis(1977,1980)在評述Botrytis的有效種時均未提到這個種,看來它是否存在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在唐菖蒲上還可以經常分離到Botrytis cinerea但似乎腐生的可能性更大;在荷蘭還報導Botrytis gladiolorum和番紅花(CFOCHS sp.)的葉腐有關,而Botrytis引起的番紅花葉腐通常是由Botrytis croci Cooke引起的,Botrytis gladiolorum和Botrytis croci的孢子大小相似,但Cooke在描述時強調Botrytis croci不形成菌核而我們的兩份標本均能形成菌核,我們沒有採集到Botrytis croci,也沒有得到可供研究的活菌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