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納泰羅(唐納太羅)

多納泰羅(義大利文藝復興雕塑家)

唐納太羅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多納泰羅(Donatello ,又譯多納太羅唐納太羅,1386年 —1466年)義大利文藝復興雕塑家、畫家。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第一代美術家,也是15世紀最傑出的雕塑家。多納泰羅在其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生氣盎然、莊重從容的雕塑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納泰羅
  • 外文名:Donatello
  • 國籍:義大利
  • 出生地:佛羅倫斯
  • 出生日期:1386年
  • 逝世日期:1466年12月13日
  • 職業:畫家、雕塑家
  • 信仰:天主教
  • 主要成就:文藝復興早期第一代美術家、傑出的雕塑家
  • 代表作品:聖喬治像
人物生平,創作歷程,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多納泰羅(本名Donato di Niccolò di Betto Bardi,別名Donatello,又譯多納太羅唐納太羅,1386年 —1466年)義大利文藝復興雕塑家、畫家。
多納泰羅《聖喬治》多納泰羅《聖喬治》
對古典美術的推崇和借鑑,可以說是文藝復興義大利美術家的共同特點。
多納泰羅在其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生氣盎然、莊重從容的雕塑作品。
代表作品《大衛》(約1430--1432)是第一件復興了古代裸體雕像傳統的作品。多納泰羅運用古希臘人創立的對應構圖方式,向人們展現一位形體比例和結構都十分準確的少年形象。這位聖經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徵,而是一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生命。
其他代表作品有:《聖喬治像》(1415-1417)、 《加塔梅拉達騎馬像》(1445-1450)、《聖洛倫佐教堂講壇》(1423-1427)等。
多納泰羅出生於弗洛倫薩,年輕時從師於吉貝爾蒂( Lorenzo Ghiberti),在他的工作室里受過嚴格的藝術訓練,由於老師是位嚴守哥特傳統的雕刻家,這使追求自然、孤傲而有才能的弟子不能忍受。
29歲時獨立創作《聖喬治》,塑造了一位充滿自信心和自傲感的青年英雄理想化形象,雕像全身重量壓在左腿上有前進迸發出巨大衝擊力量之感,雕刻家按對立方式保持軀體均衡的表現手法塑造形象。《聖喬治》問世使多納太羅名蓋佛羅倫斯,緊接著為喬托大師設計建造的獨立式鐘樓製作四個先知雕像,在這些雕像中人們發現都是同代人的肖像。他在製作雕像時,有時高聲叫道:“你說話呀,你真該死”,他常把雕像當活人一樣與它對話。
聖馬克像(St. Mark)聖馬克像(St. Mark)
45歲的雕刻家和同代建築大師布魯內萊斯基一起赴羅馬,對古代藝術作深入的考察研究,充分地繼承古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傳統,相繼創作了《大衛》等名作。
57歲的大師來到帕多瓦城,在那裡塑造了名作《加塔梅拉塔騎馬像》。
10年後又回到故鄉佛羅倫斯,已是68歲的老人了,他仍然從事創作。由於客觀社會的變化,雕刻家思想感情和藝術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些轉變在他晚年的名作《抹大拉》中充分體現出來。
多納太羅的前期藝術核心,是直接研究人與自然為基礎的新的寫實手法,借鑑希臘羅馬古典表現形式為基礎的理想化的藝術處理方法,作品中介入作者強烈的個性化表現;晚期的創作特色,是有意追求形式上的誇張和變形,脫離古典雕像的理想美和華麗莊嚴氣魄,強調激情,醜陋和痛苦成為他後期創作的內涵。

創作歷程

同許多詩人和藝術家一樣,多納泰羅在承受了他前輩以及同時代藝術家的影響之後,在馴服於學派及傳統的教訓之後,更與當時一般藝術家同樣仔細觀察過了時代以後,漸漸顯出他個人的氣稟,肯定他的個性,甚至到暮年時不惜趨於極端而淪入於“醜的美”的寫實主義中去。多納泰羅有時因為要表現純粹的精神生活而遺棄作品外形的美。

主要作品

聖馬克像(St. Mark)
1411至1413年,多納泰羅完成了雕像聖馬克(St. Mark)。那是依據了傳統思想與傳統技巧所作的雕像,是十三世紀以來一切雕塑家所表現的聖者的模樣。
聖馬可面貌莊嚴,垂著長須一直懸到胸前,手裡拿著一冊書,就是所謂福音。衣褶是很講究地塑成的。多納泰羅對於聖馬克的身體先給了一個很明顯的傾側的姿勢,然後可使衣褶更複雜,更多變化。外衣的褶痕,都是垂直地在支持整個體重的大腿方面下垂。這一切都與傳統符合。
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曾經說過:這樣一個好人,真教人看了不得不相信他所宣傳的福音!聖馬可的手勢依了自然的模型而雕塑的。這是又粗又大的石工的手。右手放在大腿旁邊,好似不得安放。多納泰羅全部作品中都有這個特點。一個關於勞作的工人,當他放下工具的時候,往往會有雙手無措的那種情景。多納泰羅就是這樣一個工人。他雕像上的手,永遠顯得沒有著落,這“沒有著落”,是他不知道怎樣使用的“力”在期待著施展的機會。
聖喬治像(St. George)
1417,多納泰羅創作完成雕像聖喬治(St. George),是弗洛倫薩聖彌額爾教堂外牆上的裝飾雕塑,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央透視法(central perspective) 的代表之一。
聖喬治像(St. George)聖喬治像(St. George)
這座雕像,表現聖喬治威武地站著,左手執盾,右手垂在身旁,同樣也是那種無可安放的情景。緊握的拳頭更增加了強有力的感覺。聖喬治肩上掛著一件小小的外衣,使整個雕像不至有單調之感。這件外衣更形成了左臂上的不少衣褶,使手腕形成許多陰暗的部分。這樣穿插之下,整個作品便顯得豐富而充實了。但整個雕像的精神,還是沒有擺脫古雕塑的寧靜的風格。
該作品現藏於弗洛倫薩國立巴傑羅美術館,聖彌額爾教堂外牆原址擺放的是複製品。
哈巴谷(Habacuc)
1423-1425年,多納泰羅創作了著名的雕塑哈巴谷(Habacuc,俗稱Zuccone)。
在哈巴谷像中,再沒有莊嚴的面貌、垂到胸前的長須、安排得很巧妙的衣褶,一切傳統的法則都不見了。這是一個禿頂的尖形的頭顱,配著一幅瘦削的臉相,一張巨大的口,絕非美男子的容儀,而是特別醜陋的形象。
他已不是以前作品中所表現的先知者,而是一座忠實的肖像了。為聖徒造像而用真人作模型,算是雕塑史上的新紀元了。此時的多納泰羅已經和傳統決絕而標著革命旗幟了。
哈巴谷與聖喬治一樣,是像要向前走的模樣。這是動作的暗示,多納泰羅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有這類情景。雕像上並沒有隨著肉體的動作而布置的衣褶,整個身軀只是包裹在沉重的衣帛之下。哈巴谷的左手插在衣帶里,右臂垂著。可以說,多納泰羅把一切藝術的辭藻都廢棄了,使作品的“醜”更明顯。佛羅倫斯藝術一向是研究造型美的,至此卻被多納泰羅放棄了。他盡情地摹寫自然,似乎認為細微準確的素描,即是成全一件作品的“美”。哈巴谷畢竟還是美的,只是另外一種美罷了。他的美是線條所傳達出來的精神生活之美。那張大口,旁邊的皺痕,是宿愁舊恨的標記;身體似乎支撐不了沉重的衣服;低側的肩頭,表示他的困頓。雙目並非是閉了,而是給一層悲傷的薄霧蒙住了。
大衛像(David)
青銅雕像大衛是多納泰羅的另一名作,創作於1435-1440年期間,現藏於佛羅倫斯巴傑羅國立美術館。它被公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件在青銅鑄造過程中沒有使用支撐的作品,和第一座復興了古代裸體雕像傳統的獨立的、無支撐的裸體男子雕塑。
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希律王在位時,非利士人興兵入侵,有個武士叫哥利亞,身高8尺,手持巨戟,出陣40天,以色列人不敢迎戰。一日,少年大衛去看望在軍中服役的兄長,聽說哥利亞如此飛揚跋扈,很傷自尊心,他堅決要求希律王同意他出陣殺死哥利亞以雪以色列人的恥辱。無能的希律求之不得。大衛出陣後,大吼一聲,隨即用甩石機擊中哥利亞的頭。被擊昏的巨人倒地,大衛機敏地拔出利劍割下哥利亞的頭。多納太羅雕塑的少年大衛正是表現這一情節。
多納泰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雕塑新紀元的代表人物,曾耗費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古代希臘和羅馬的雕塑,但他並不一味地模仿,而善於在繼承古典主義雕塑藝術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這尊《大衛》就是多納泰羅進入藝術的成熟期的一件重要的代表作。
著意表現人的完美體魄和崇高精神的雕塑作品,在黑暗的中世紀已經消失,所以同真人一般大小的裸體《大衛》問世,實在是驚世駭俗之舉。裸體的、有血有肉的少年大衛立在人們面前表現了過去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到來,開創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和頌揚人體美的先河,奠定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傳統。他所塑造的大衛是佛羅倫斯人熱愛和平、追求自由的心愿象徵。《大衛》的身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符合古典藝術的理想標準;它的姿態遵守“重心轉移”的造型規律,顯得放鬆而自然。《大衛》正陷入複雜沉思的心理狀態,他的沉思目光似乎發現了人類自身的美和力量。這種對人類自身價值的發現和認識,正是文藝復興的根本精神。
雕像塑造的人物大衛是聖經《舊約全書》中的英雄,後來成為以色列王,並使國家得到了統一。以色列王掃羅在位時,非利士人進攻以色列,其中有一個巨人勇士哥利亞所向披靡,無人能敵;大衛見此情景,主動要求作戰,並用智慧和勇氣殺死了哥利亞。雕塑表現的就是這個青年勇士殺死敵人後的場景。在雕像中,用裸體形象表現宗教形象,並強調肉體的美感,表明這個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大衛在雕像中被塑造成了一個可愛的牧童形象,頭戴牧人帽子,右手握劍,腳下踩著被割下的哥利亞的頭顱,臉上的表情是那樣悠閒,似乎還有一點得意。他的身體形態幾乎完全是古希臘風格的,顯得自然而放鬆,身體各部分的比例也符合古典主義理想美的標誌,似乎又回到了崇尚人體美的希臘和羅馬時代。然而,大衛的表情卻表現出人物是複雜的心理狀態:這位還沒有成年的英雄的目光並沒有對準巨人哥利亞的頭顱,而是對準了自己的身體,似乎是由於他所完成的英雄業績才使他首次發現了人類自身的美和力量。作品體現了佛羅倫斯人熱愛自由和追求自由的心愿,也開創了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作品的一個重要而引人注目的主題,就是對人類自身價值的發現和認識。同時,作為中世紀以來第一尊裸體圓雕作品,《大衛》就更顯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了。
加塔梅拉塔騎馬像(1445-1453)
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雕刻,由多納泰羅作於1445-1453年間,立於帕多瓦聖安東尼廣場。
1444年左右,多納泰羅應邀到帕多瓦作加塔梅拉塔騎馬像。當時多納泰羅參考了古羅馬著名的"馬庫斯·奧里路騎馬像",將人物英勇善戰、果敢的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人物盔甲也綜合了當代實際裝束以及古裝細節,賦對象以真正羅馬貴族式的氣質。馬匹矯健非凡、比例十分高大,騎手除了有過人的奮力,非得有指揮若定的涵養才能駕馭。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特有的沉著和自信。無形之中,雕塑家以爐火純青的技藝為自己留下了一座豐碑。它至今仍放在原處:帕多瓦聖安東尼教堂正門前高大的基座上。多納泰羅的雕塑創作使義大利雕塑徹底擺脫了哥德式造型的痕跡,樹立了一代新的風尚。作品安置在義大利北方城市帕多瓦的聖安東尼廣場中央,觀眾能從四面八方觀看它,加塔梅拉塔眉頭緊皺,兩眼圓睜,面部神情剛毅,稜角分明,體積飽滿厚重,充分表現了一個威武騎士的英俊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