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竹(禾本科物種)

唐竹(禾本科物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竹(學名:Sinobambusa tootsik (Sieb.) Makino)竿高5-12米,直立,直徑2-6厘米,幼竿深綠色,無毛,被白粉,尤以在下方更為顯著,老竿無毛,有縱脈;節間在分枝一側扁平而有溝槽,節間長30-40厘米,最長可達80厘米;籜環木栓質隆起。花葯長4-6毫米;淡黃色;子房圓柱形,長1.8-2毫米,無毛,花柱1,極短,柱頭3,長3-4毫米許,具多數屈曲絲狀毛。筍期4-5月。

產中國福建福州、廣東、廣西。越南北方有天然分布,日本、美國檀香山與歐洲早有引種栽培。

竹材較脆,但節間較長,常用作吹火管或搭棚架,築籬笆等用;筍苦不堪食用,由於此竹生長茂盛,挺拔,姿態瀟灑,通常可作庭園觀賞之用。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栽培技術,主要價值,食用,園林,

形態特徵

竿高5-12米,直立,直徑2-6厘米,幼竿深綠色,無毛,被白粉,尤以在下方更為顯著,老竿無毛,有縱脈;節間在分枝一側扁平而有溝槽,節間長30-40厘米,最長可達80厘米;籜環木栓質隆起,起初具紫褐色剛毛;竿環亦隆起,與籜環近同高;節內略凹下。籜鞘早落性,革質,近長方形,先端鈍圓,背面初為淡紅棕色,並被薄白粉和貼生棕褐色刺毛,尤以基部最密,邊緣具淡黃色而基部紫紅色之纖毛;竿基部者籜耳微弱,竿中部者籜耳伸出,呈卵狀至橢圓狀,竿先端者籜耳通常呈鐮刀狀彎曲,棕褐色,表面粗糙或被絨毛,邊緣具長達2厘米之波曲繸毛;籜舌高4毫米,呈拱形,邊緣平整,具短纖毛乃至無毛;籜片披針形乃至長披針形,綠色,外翻,具縱脈與小橫脈,邊緣具稀疏鋸齒,先端漸尖,基部略向內收窄而後外延,脫落性;竿中部每節通常分3枝,主枝稍粗,基部略呈四方形,與竿有較大角度的開展,有時每節多達5-7枝,其節環甚為隆起,高度近於籜環的一倍,但末級分枝之二環則同高,具3-6(9)葉;葉鞘長3.5-4.5厘米,表面無毛,邊緣具纖毛;葉耳不明顯,偶見有呈卵狀而開展者;鞘口繸毛波曲長達15毫米,略呈放射狀,脫落性;葉舌短,先端截形或近圓形,高1-1.5毫米;葉片呈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6-22厘米,寬1-3.5厘米,先端漸尖,具銳尖頭,基部鈍圓形或楔形,下表面略帶灰白色並具細柔毛,次脈4-8對,小橫脈存在,呈寬的長方形,邊緣多具鋸齒;葉柄長2-6毫來。假小穗1-3(5)枚,著生在同一花枝上,頂生假小穗具長2-11毫米之柄(實為花枝的最末一節間),側生假小穗無柄,假小穗線狀細長,長8-20厘米,粗2-3毫米,基部托以2至數苞片,向上逐漸增大而與外稃相似,上部的1或2片腋內有芽;小穗軸節間長達5-7毫米,扁平,上部具微毛;小花長橢圓形,長7-12毫米,灰綠色,無毛;外稃卵形,寬7毫米,革質兼紙質,先端急尖,具短尖頭,邊緣生有向上的纖毛,頂端略有微毛,具15脈並有小橫脈;內稃橢圓形,與外稃同長或略短,寬4毫米,先端鈍圓,具2脊,脊上與先端生纖毛,脊間具微弱小橫脈,縱脈不明顯,脊外至邊緣各具2或3脈;鱗被3,膜質,近菱形兼橢圓形或卵形,後方1片鱗被形稍不規則,上部具纖毛,基部近楔狀,稍厚,具7-9脈紋,長約2.5毫米;花葯長4-6毫米;淡黃色;子房圓柱形,長1.8-2毫米,無毛,花柱1,極短,柱頭3,長3-4毫米許,具多數屈曲絲狀毛。筍期4-5月。

分布範圍

產福建福州、廣東、廣西。越南北方有天然分布,日本、美國檀香山與歐洲早有引種栽培。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林下或山谷中。常成片生長。海拔40—1500米。

栽培技術

造林地選擇技術
造林地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唐竹的生長發育和營養供應,以及唐竹的出筍期長短和產量高低。造林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光照充足、坡度平緩、土層深厚肥沃、疏鬆透氣、排水良好的烏沙土和沙質壤土。空氣年均相對濕度80.5%。
整地技術
整地應在造林前的秋、冬季節進行。整地方式應根據勞力、造林地條件、造林方法及環保要求等來確定,一般可分為下列3種方法:全面整地法:適用於坡度不大的造林地,整地時開墾深度40~50厘米;帶狀整地法:適用於坡度在20~30度的造林地,整地帶與等高線平行,整地頻寬度為2~3米。未開墾的地帶,應在造林後的2~3年開墾完畢;塊狀整地法:適用於因勞力缺乏或坡度30度以上的造林地,在全面清理灌木、藤叢的林地上,根據造林密度,確定栽植點。塊的大小一般為2米×1.5米或1.5米×1.5米,深度為40厘米。以後三四年內將未開墾的地帶開墾完畢。
母竹選取技術
母竹的選取技術包括母竹選擇、母竹挖掘、母竹運輸。
1.母竹選擇
移栽母竹選擇1~2年的竹子,粗細以米半徑1~1.5厘米的為宜。母竹應是分枝較低、枝葉茂盛、竹節正常、無病蟲害的健康立竹。
2.母竹挖掘
母竹選定後,在距母竹竹根30厘米的地方挖開土層,仔細找到該竹所連竹鞭。將竹鞭兩側開溝,暴露來鞭與去鞭,按來鞭長20厘米,去鞭30厘米切斷,留枝4~5盤。再將母竹連同竹鞭一起掘起。四季竹竹林密度大,通常幾株母竹靠近生長在同一條鞭上,挖取母竹時難以分開,可將2株或3株一塊挖起,一塊造林。
3.母竹運輸
為防止宿土脫落和“螺絲釘”受損,遠距離運輸時需進行包紮。在挑運或抬運時,竹稈須成直立狀,並儘可能減少運輸時間。
母竹栽植技術
一般來說,冬初至早春、梅雨季節是四季竹造林的適宜季節。種植穴密度每畝80~100株,種植穴規格為長60厘米、寬60厘米、深50厘米。造林時,先將表土回填種植穴內,厚度10~15厘米,然後解除母竹根盤的綑紮物,將母竹放入穴內,根盤面與地表面保持平行,使鞭根舒展,下部與土壤緊實相接。然後澆“定根水”,進一步使根土密接,等水全部滲入土中後再覆土,在竹稈基部堆成薄饅頭形。唐竹宜淺栽不可深栽,母竹根盤表面比種植穴面低3厘米。在種植穴坡的上方和兩側1米處開排水溝,以防積水爛鞭。在風大的地方需加支護架,以防風吹竹桿搖晃。
幼林的撫育技術
1.抗旱排澇。新栽母竹經過挖取、運輸和栽植的過程,鞭根受到損傷,唐竹生長受到破壞。只有在土壤濕潤又不積水的條件下,鞭根才可得到充足的水分,獲得足夠的空氣,才有利於恢復生長發育。新栽四季竹如遇久旱不雨、土壤乾燥,要適時適量澆水灌溉。而當久雨不晴、林地積水時,必須及時排水。
2.鬆土除草
新造唐竹竹林稀疏,林地光照充足,雜草灌木容易滋生,如不及時剷除,不僅消耗竹林的水分和養分,而且直接妨礙竹子生長,甚至發生病蟲害。因此,新造竹林第一二年除草2~3次,第三年除草1~2次。第一次在3~4月份,第二次在5~6月份,第三次在8~9月份。若每年進行一次除草鬆土,可在7~8月份進行。
全面整地的竹林可全面除草鬆土,鬆土深度為15~20厘米,將雜草翻入土中充作肥料。原來帶狀或塊狀整地的竹林可在母竹周圍擴大鬆土墾覆範圍,深度為30厘米,墾覆時挖掉樹樁、石塊、草根。2~3年內墾覆範圍逐步擴大,達到連片全墾。
3.適當施肥。
竹林成活後開始了行鞭或發筍,如栽竹時未施基肥,單靠土壤的自然肥力是不夠的,需要及時施肥補充養分。合理的施肥應做到因時因地制宜,根據竹子生長需要以及造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質,缺什麼補什麼。一般來說,新造竹林各種肥料都可以使用,但應以土雜肥為主,如廄肥、堆肥、餅肥,或以草代肥,再混施適量的化肥,以提高肥效
遲效性的有機肥料在秋冬季施用,它既能增加林地肥力又可保持土溫,對新竹的鞭芽越冬很有好處。而速效性的化肥、餅肥和人糞肥等應在春夏季施用,以便及時供給竹子生長需要。
竹筍挖掘技術
唐竹竹筍出筍期長,數量多,應及時挖掘。挖筍時,5~7月的竹筍出土25厘米時挖掘,全部挖掉。8~11月的竹筍出土10厘米時挖掘,同時在8~9月每畝留養300株左右的母竹。留養母竹應遵循去小留大,去弱留壯,去密留稀,確保母竹留養均衡。
母竹留養技術
每畝每年留養的母竹300株。在8~9月底挖除四年生等數量的老竹進行更新。每畝立竹保持800~1000株,齡級組成為一年生占30%,二年生占30%,三年生占30%,個別空處可留四年生5%~10%,立竹半徑1.5~2.5厘米。在新竹抽技展葉後可進行鉤梢,留枝10~12檔,在無風倒雪壓的情況下,可不鉤梢

主要價值

食用

唐竹筍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功效。其中部分竹筍埋入泥土部分反而不苦,十分甘甜。唐竹筍以下部甜,上部苦的竹筍為優。這樣的竹筍市場價值較高。四川瀘州地區盛產,因其味苦,又被該地區人稱為苦竹筍。也有部分竹筍上部與下部均苦。

園林

竹材較脆,但節間較長,常用作吹火管或搭棚架,築籬笆等用;筍苦不堪食用,由於此竹生長茂盛,挺拔,姿態瀟灑,通常可作庭園觀賞之用。
此竹生長密集、挺拔,姿態瀟灑,常作庭園觀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