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八大景

唐河八大景

唐河是一個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這片富饒的土地,是我們美麗的家園。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在落後的生產條件下,辛勤勞作,繁衍生息,艱難地從事著推動社會進步和創造人類文明的活動,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我縣民間流傳的“唐河八大景”就是其中的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河八大景
  • 出處:《清乾隆52年縣誌校注》
  • 景象:竹林晚翠、龜井寒泉
  • 地處:唐河
唐河八大景,古塔凌煙,紫玉龍淵,蓮花捧佛,泌橋飛雪,石柱擎天,黃池映月,竹林晚翠,

唐河八大景

關於“八大景”的最早記述無從考究,但在《清乾隆52年縣誌校注》卷一《地輿志》“古蹟”篇中就附有“竹林晚翠、龜井寒泉、紫玉龍淵、泌橋飛雪、黃池映月、石摩柱天(原文如此,可能有誤,現多為‘石柱擎天’)、蓮花捧佛、古塔凌煙”之名。可見八景的流傳還會更早些。以前也曾聽說過有關唐河八大景之說,但都比較零碎,前日在文化局趙志敏兄處,尋得一本縣文化館1981年編輯的《風物傳說》,正是介紹這方面情況的,便借來一閱。古代八大景中,目前除了“泗州塔、石柱山、紫玉山”還依然存在外,其餘幾景大都遺蹟難覓,一高中門前的那片竹園,也遠比不上古時“竹林寺”周圍竹園的規模。可以想像,古時的唐洲人談及“八大景”是何等的榮耀啊!
傳說和史志不同,它是廣大人民民眾在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對過去人物、景物或事件的記敘和評價,有的純屬幻想和虛構,有的是以真實歷史事件或人物為基礎,通過想像進行藝術加工,表現了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藝術情趣,在流傳的過程中又會不斷融入述說者的思想情感。記述唐河八大景的《風物傳說》就屬於這類性質。景色是真實存在的,而故事則是演繹的,且同一景物還有不同的傳說版本,發生時間大多以“很久以前”、“從前”、“據傳說”等不確定語言,故事情節、人物事件圍繞景物展開,反映了當時民間的生活,往往帶有神話幻想和傳奇色彩,它不僅展示了古唐洲特有的文化內涵,還蘊含著濃郁的鄉土情結。
這一篇篇傳說的故事,不僅見證著唐州大地以及唐縣城池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更是一筆值得永久回味和記憶的寶貴精神財富。

古塔凌煙

圖片圖片
古塔即泗洲寺塔,位於唐河縣城寶塔賓館院內。在原菩提寺大殿後。建於宋紹聖二年(1095年),平面呈八角形,為11級樓閣式磚塔,高51米,塔基邊長7.6米。底層坐落在台基上,北面辟一拱形門,可如塔內。第二至十層每層各闢1門。下均置磚雕斗拱,轉角處有風鐸,檐下為平座,塔內有塔心柱,柱之周圍築盤88旋石階踏道,第一層人門沿踏首可登臨塔頂。每層內外壁都有一、二處碑刻或壁龕,龕內雕刻佛像。塔頂為八角攢尖式。明萬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因雷電毀壞塔頂而重修一次;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0四年),又因雷電毀壞頂部兩層而重修一次;97年冬上級拔款對塔頂和塔體進行了整體修繕,塔頂安裝了避雷設備,稜錐繫上了風鈴和彩燈。此塔系省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文物和安全起見,於一九五三年將塔門封閉。該塔頂端有時會冒煙。據曾登塔頂觀過煙的老人介紹,煙系集聚的蠓蟲群。近年來的兩次冒煙(一九五三、一九七五年)均在午後五六點鐘左右。科學根據,尚待考究。
(附):唐河八景傳說之——寶塔鎮唐州
傳說很久以前,唐河這個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知哪年哪月,南海漲大水,漂來一隻船。這隻船到了唐河,就不動了,沉下來,慢慢變成一片平地。以後人們就說唐河是塊“船地”,並取名叫“唐州”。
又不知過了多少年,外地來了個壞人,想把“寶船”撐走。唐州父老一聽慌了:“船”一撐走,唐州天塌地陷,老百姓咋活?竹林寺高僧古月長老出了個主意,他說:“要想保著唐州無事,需建一座塔。”
聽說塔能保唐州無事,當時的州官、縣官、平民百姓都很贊成。於是請來能工巧匠,招集民夫,動手建塔。 塔很快建了四層。再往上建困難來了:誰也搭不起恁高的架子。正在發愁,東南角上走過來一個白鬍子老頭兒,背著大鋸,提著大斧,一句話不說,在塔周圍轉來轉去。建塔的人見老頭兒不像尋常的人,便向他請教。老頭兒笑一笑說:“我就是專為這個事來的。”接著他說了四句話: 愚夫古魯名匠人, 創鋸伐木利於民。 建塔利民多盛意, 圍土修成塔凌雲。
說罷,飄飄然然走了。人們聽了,細細一想,“古魯名匠人,創鋸伐木”,不是指魯班嗎?“圍土修成塔凌雲”,不是教人用土圍塔,想修多高就能修多高嗎?
人們就擔了很多很多的土,把塔圍起來。塔建多高,土就圍多高。塔建好了,塔西邊挖了一條很長的深溝,就是現在的紅沙河。人們認為塔邊有一條河很美,捨不得把挖出的土再填進去,就把圍塔的土運到唐河西岸,形成了現在的西大崗。
冬日登菩提寺
(清康熙六年唐縣知縣 田介)
一塔巍然高壓成, 扶蘭俯瞰眾山平。
石門不扃流雲過, 鈴閣空懸瓦雀鳴。
舊井千家荊棘滿, 荒郊十月野茅生。
登臨牲概今何在, 四顧淒涼不禁情。

紫玉龍淵

位於唐河縣湖陽鎮南五公里處,海拔高度338米,南北長一點五公里,東西寬一公里,為豫鄂兩省的交界山,與湖北棗陽境內的唐梓山遙遙相望,屬桐柏山余脈。因山中曾出過一塊紫玉而得名。。山高三百三十八米,峰頂南北各有一泉。北泉狀如井口,水色如墨,故名黑龍潭;南泉狀如虎口,潭水呈黃色,古時有寺院三座:山頂有鳳頂寺,山腰有般若禪寺,山腳有背陰寺。另外,山南坡還有一座喇嘛庵,大小不一,有的系石塔,大小高低不同,形狀各異。石塔上刻有花紋、佛像等,皆為和尚墳墓。一庵二柏三寺和九冢十八塔,現皆不存。
(附):唐河八景傳說之——紫玉山的傳說
在我縣湖陽新店一帶,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一山擔三寺,二柏龍鬚花,新店千眼井,九冢十八塔。
這是古時紫玉山的寫照。由此可見,昔日的紫玉山,風景秀麗、熱鬧非凡。可為啥現在山上一座寺院也不見呢?說起來,這裡面還有一段悲憤的傳說哩!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紫玉山叫雙泉山。這雙泉山很怪,山腰以下松柏蒼翠;山腰以上寸草不生,因此,人們又叫它和尚山。那時,山上還沒有寺院。到了盛唐時期,唐僧從西天取經回來,住在長安大雁塔下,全國各地許多寺院派和尚前往學經。一天,湖陽縣城裡來了三個和尚,大師兄法名叫智海,二師史法名叫智空,三師史法名叫智慧型。這三個和尚從長安學經回來,路經湖陽城,正趕上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暴發,蓼陽河水猛漲,切斷了去路。他們只得在東大寺住下來。
這天,雲開霧散了,但河水還未退下去。三個和尚在寺中閒悶無聊,一起出外游山逛景。當他們來到雙泉山時,在山頂發現了一塊被暴雨沖刷得晶瑩透亮的紫玉;方方正正,有一張八仙桌那么大,緊接著又發現了黑黃二泉。三個和尚喜得合不攏嘴,以為找到了龍淵寶地,當即商量,不再回南方,要在這山上建造寺院,供起香火,保估佑這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傳經護寶,普渡眾生。隨後,他們掩埋起紫玉,下山直奔湖陽縣衙,面見縣官,請求幫助建造寺院。
當時的湖陽縣令是個清官,正發愁年年的水澇旱災,攪得民不聊生。聽了三個和尚的話,十分歡喜,立即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不到一年時間,雙泉山便立起了一座硫璃磚瓦的寺院。三個和尚給寺院起了個名,叫鳳頂寺;又將又泉山改名為紫玉山。後來,他們起出了那塊紫玉石,請來高明的玉石匠,將紫玉雕鑿成一張供桌,放在大殿里佛像前,作為鎮山之寶。
自從紫玉山上立起了鳳頂寺,湖陽縣境內,一連三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外州縣的一些窮百姓,紛紛搬到這裡來居住;湖陽城和新店村人口猛增,變得熱鬧起來。鳳頂寺的和尚也增加了一百多,香火一天比一天興盛。後來,在湖陽縣令的主持下,又在山腰建了一座殷若禪寺,在北山腳下建立了一座背陰寺。智海、智空、智慧型,分別當了三寺的長老。從此,紫玉山上這三個寺院一直香火不斷;前來燒香拜佛、放願消災的香客成千上萬。紫玉山一山擔三寺,在方圓幾百里內聲名大震。
一天,武當山的祖師爺游山逛景,來到了紫玉山。智海、智空、智慧型三長老領著三寺眾僧,把武當山的祖師爺,迎進鳳頂寺,敬若師父,待若貴賓。誰知這武當山祖師父是個高傲蠻橫且又唯利是圖的傢伙。他一見佛殿里那張紫玉供桌,便紅了眼,對三寺長老說:"這張紫玉供桌,跟我那兒的古銅供桌正好是一對。”言外之意,是想要這張紫玉供桌。三寺長老心中明白,不願意,又不敢得罪,只好佯裝不知。武當山的祖師爺,依仗自己山大寺大神通大,竟開口強要起來。智海長老忍氣吞聲地說:“這紫玉供桌,是小山鎮山這寶,實不敢奉送。”武當山的祖師爺,冷冷一笑,問智空、智慧型二長老:“你二位也捨不得這張小小的石頭桌子嗎?”智空、智慧型懼怕武當山祖師爺的權勢和法力,只好對智海長老說:“師兄,既然師爺喜歡這張紫玉上果,咱就送給他老人家吧。”因為紫玉供桌屬三寺共有,智海長老見兩位師弟已答應,不好再說啥;長嘆一口氣,拂袖而去。
當天晚上,智海長老守著紫玉供桌,坐了大半夜。他恨武當山祖師爺太霸道,氣兩位師弟懦弱無能,一怒之下,將自己反鎖在大殿里,燒起一把火來,要同紫玉桌同歸於盡。那天晚上,風很大,待眾僧發現佛殿著火時,己搶救不及。小和尚們得知智海長老在裡邊,一個個跪在佛殿前,哭得驚天動地。等智空、智慧型二長老趕到時,佛殿已是一片瓦礫,只有那張紫玉供桌仍然完整無損。武當山祖師爺當時使起法來,帶上紫玉供桌,回武當山去了。三寺眾僧,見失去了鎮山之寶,一個個含恨離寺,投奔別的寺院去了。
智空、智慧型二長老悔恨不及,也學著師兄的樣子,坐在佛殿里,火化圓寂了。
從此以後,紫玉山斷了香火,寺毀廟塌,冷清起來。
再說武當山上的祖師爺,把紫玉供桌運回武當山後,放在自己的床頭上,又將原來的銅供桌放在床尾,想以此來驅邪鎮妖,長生不老。誰知,那天晚上,他剛睡下,兩張供桌突然合在一起,把他擠成了肉餅。從此,古銅供桌和紫玉供桌連在一塊,再也分不開。直到現在,那兩張供桌還在武當山上放著哩。

蓮花捧佛

此景傳說不一,有的說是湖陽東大寺院內有一蓮花池,池上邊是佛殿;有的說是原竹林寺大殿內,有一尊佛像,像座的形狀是蓮花瓣。也有人說是唐縣大寺院內(菩提寺)有一石佛像,坐在用樹根雕刻的蓮花瓣內;還有人說是縣南蓮花堰中有一小佛廟。
昔日佛像坐在蓮化瓣中的並不罕見,由此判斷,湖陽東寺內蓮花池上建佛殿,此為蓮花捧佛之說較為準確。
蓮花捧佛
(清,惠美毓)
覓壑尋幽問水涯, 忽驚東土有蓮花。
團峰秀潔清池瓣, 層嶺長開烈火芽。
雨過香生浮水面, 風飄英落散天葩。
巨靈早識西來意, 故遣群峰闓翠花。
(此景缺傳說)。
4,龜井寒泉
龜井,位於原縣城西約一里的玉仙廟內(古址已不存),旁有一寒泉。據舊志記載,元世祖年間(公元1260—1294年),元軍進攻襄樊時,井內出現綠毛龜。元統治者從封建迷信的觀點出發,以為這是“元滅宋”的祥兆,特派兵專程將龜獻到京城。元世祖下令在此處修建寺廟,並於公元1268年在井旁立一石碑,上刻有禁止亂取龜的令文(此碑現存文化館)。後井內無水,也不再產龜。
過龜井
(明,河南提學副史王敕)
曾負天文演禹疇, 森然理數鬼神愁。
知心箕子今何在, 冷落寒泉不記秋。
(附):唐河八景傳說之——綠毛龜退元兵
這個故事,發生在宋末元初的時候。
有一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征南元帥良哈台子,率領水旱兩路精兵,進取襄樊。當時,守護唐州的宋兵將領,一聽說元軍要到,帶上親屬和人馬,撒開丫子往南跑了。
那時,唐州城裡有一班子玩龍燈的,領頭的叫趙康。這趙康因為有一身好武藝,平日又愛打抱不平,在老百姓中很有名氣。他一看宋兵扔下全城人跑了,憋了一肚子火,當即召集全城老百姓,共同商議守城抗元的事。可是,由於連年兵戰,城裡的青壯年剩下的不多了,連能拿得動刀槍劍戟的老人算上,總共不到一千人,咋能擋得住數萬精兵呢?大夥商量過來,商量過去,也沒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一位老人嘆口氣說:“除非神仙保佑,這場災難是難免了。”趙康一聽這話,腦瓜里頓時閃開了一條縫,對眾人說:“大伙兒都回去吧,我自有退敵兵的辦法。”眾人有點不相信,以為趙康在開玩笑,可看看趙康,臉上一板正經,不象開玩笑的樣子,都感到蹊蹺,問:“你有啥辦法?”趙康笑了笑說:“到時候你們就知道了。”眾人都知道趙康是個說到做到的漢子,一個個放心地回家了。
且說城西北一里多遠的地方,有一口千年古井,井旁有一泉眼,泉水寒得象三九天的冰碴子,人往泉前一讓,寒氣能鑽到心裡去,因此,這古井裡的水,從來沒有人用過,也很少有人到井旁去。近年來,人們都傳著井裡有一隻大綠毛龜,可是,很少有人看見。一天,趙康路過此井旁,突然想起了這個傳說,出於好奇,便來到井前,想看個研究。可是,他瞪著兩眼瞅了半天,連只蛤蟆也沒有見著。他不死心,順手揀著起一塊石頭,“撲通”一聲扔到井裡。過了一會兒,井裡突然“咕咕嘟嘟”翻起了一陣水花,緊接著浮起一隻比井口小不多少的大龜來。這龜一身綠毛,就和井壁上的綠苔差不多,脖子伸起來,足有三尺長,兩隻雞蛋大小的眼睛,吊在腦門上,閃著森人的綠光,嘴一張象血盆。趙康雖是個不信神、不信鬼,天不怕、地不怕的漢子,當時也驚得連退數步,三魂嚇跑了兩魂,好大一會兒才醒過來勁來。從此,他再也沒有去那口古井旁。這一回呀,他卻要靠那隻綠毛龜來退元兵哩。
過了兩天,趙康和城裡的一群老百姓,正在城頭觀望,只見西邊煙塵滾滾,元兵到了。趙康獨自一個人下了城門樓,出城迎著元兵走去。
在西河沿上,趙康遇到了元兵,他面不改色,氣不發喘,大模大樣地衝著元兵喊道:“我有機密大事,要見你們元帥!”
元兵先鋒將官見這漢人獨自一人敢來攔道,覺得有點來頭,便令人馬停下,喝道:“有什麼事?快講!”
趙康翻了那元將一眼,嘴一撇說:“你算老幾?我要見你們元帥。”
那先鋒元將大怒,令人把趙康抓起來砍了。趙康一點也不怕,反而哈哈大笑起來。
元將覺得蹊蹺,問:“你笑啥?”
趙康答道:“我笑你狗屁不通。還沒問清根由就殺我,恐怕將來忽必烈知道了,你的狗頭也難保!”
那元將見趙康出言不遜,雖惱火也不敢發作,忍氣吞聲地將趙康領到中營,來見兀良哈台子。
趙康見了兀良哈台子,既不跪,也不拜,昂首挺胸地站在那兒。元兵元將齊聲喝斥,趙康搖頭晃腦地說:“瞎叫喚個啥?別說是元帥,就是見了忽必烈,我也不跪。”
兀良哈台子見趙康敢出此言,以為是個非凡人物,急忙問道:“你是誰?”
趙康說:“我是元神的使者。”
兀良哈台子十分驚奇,問:“你來找我幹啥?”
趙康回答:“我奉元神之命,前來告訴你:不準損害唐州一帶的一草一木,不準進城騷擾老百姓。因為,唐州是元神的老家,他的化身還在這兒哩。”
兀良哈台子忙問:“元神的化身在哪兒?”
趙康朝古井的方向指了一下說:“就在那邊的一口古井裡。”
兀良哈台子半信半疑,領著一群親兵親將,讓趙康帶路,來到古井旁。他往井下一瞧,啥也沒見著,不由得大怒,要殺趙康。
趙康哈哈一笑,說:“你們這些凡夫俗子,咋能見著元神?”說著揀了一塊石頭,“撲通”扔下井底,嘴裡喊道:“元神,元神!你的重子重孫們看你來了。”
過了不大一會兒,那綠毛龜果然浮出水面。兀良哈台子一見,嚇得“哎呀”一聲,一屁股蹲到井沿上。要不是貼身親兵手疾眼快,扶住了他,差一點兒掉進井裡。那些圍在井口觀看的親兵親將,嚇得“哇哇”亂叫,你擠我扛,爭著往後退,竟把兩個親兵擠到井裡去了。只聽見幾聲慘叫,再也見不到那兩個親兵的影子。
過了半天,兀良哈台子才醒過神來,回頭找趙康,不見了。他以為趙康果然是元神的使者,急忙傳令退兵。
趙康早趁兀良哈台子和元兵混亂之機跑回城裡,他把前後的經過一說,惹得全城的老百姓笑出了眼淚,笑痛了肚皮。不一會兒,果然見元兵退走了。老百姓們那個高興勁呀,就別提了。抬著趙康,大街小巷地轉了一整天。
兀良哈台子退兵後,立即將綠毛龜的事奏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認為,元神現世,這是元滅宋的徵兆,立即下令,在井旁修建寺廟,並立碑刻文,禁令在此井亂取綠毛龜。
這本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後人不知道底細,竟把此處作為一大景致留傳了下來.

泌橋飛雪

竹林寺(現唐河一高中)東,有一條大溝,溝上原有一座三孔石橋,橋墩是磙壘的,橋面由石條鋪成。此橋因處在風口,冬季下雪時,雪花在橋上翻卷飛舞,卻落 不到橋面上,故此景稱“泌橋飛雪”。
(附):唐河八景傳說之——泌橋上為啥不落雪
竹林寺附近有一座小石橋,叫作泌橋。這座石橋和一般的石橋沒啥兩樣,可一到下雪天就不同了。
相傳在西漢末年,王莽四十萬大軍包圍了昆陽城(今河南葉縣),妄圖一舉消滅城內的農民起義軍。當時城內只有幾千守軍,兵力懸殊太大,城池危在旦夕。城裡的義軍首領經過商量,派劉秀突圍搬救兵。
劉秀一出昆陽城,就被王莽盯上了。這就發生了許多王莽攆劉秀的故事.
這天黃昏時分,劉秀剛逃進唐縣城內,王莽也率人隨後跟了進來。劉秀穿街過巷,打算渡過唐河,繞到王莽背後,再去襄陽。誰料出了西門,還未到邊,就發現竹林寺一帶被王莽的人馬占住了。他急忙退回來,可剛走到竹林寺東邊的小石橋上,又見王莽也出了西門,直撲過來。劉秀見前後左右都是王莽人馬,就翻身下馬,牽著馬鑽進橋下躲避。好在天已黑了下來,沒被人看見。
不一會,王莽來到橋上,幾路追兵紛紛向他報告,沒有發現劉秀。王莽大怒。因為他親眼見劉秀出了西門,難道能上天入地?便命令部下繼續搜查。
這時,天颳起一陣北風,接著飄下了鵝毛大雪。王莽一邊吩咐將士在大街小巷,各條路口站哨,一邊派人在城內城外各個地方搜查。他發恨道:“今夜就是拿不住劉秀,這場大雪也要凍他個半死。”說罷,躲到竹林寺里取暖去了。
再說劉秀站在橋下,動也不敢動,一會功夫,那雪便落有半尺厚,凍得渾身上下直打哆嗦。心想,如果站上一夜,還不把人凍成冰棍?想著,對天長嘆—聲:“老天呀老天。我劉秀舉義兵,應天時,順民意。你為何不助我成功,反要毀我大業呢?”不想這一聲長嘆,竟真的起了靈驗,那雪花忽地飄了起來,在橋上翻卷飛舞,就是不落到橋面上,好似一床雪毯罩在橋上空。那橋下呢?翻卷飛揚的雪花象帘子一樣擋住了北風,橋洞裡競連一絲風也沒有。這時,有一隊王莽兵來到橋前,他們想到橋下搜查,可一挨著橋邊,那雪花競象沙子一般,直往他們的鼻孔、眼睛裡鑽,扑打得他們出不來氣,睜不開眼,一個個趕快溜了。
天越來越黑,劉秀抖掉身上的積雪,活動了一下手腳,啃了幾口乾糧,身上暖和多了,胳膊腿上也有了些力氣。伸頭看看橋外,四周依然雪花亂飄,覺得好生奇怪,莫非天助我?若是這樣,等我面南登基,一定要封這石橋為聖橋,叫它永不落雪,也好救助危難之人。
想到這裡,劉秀走上小橋,見那些站崗放哨的王莽軍,早躲進老百姓家烤火取暖了。便放開膽子,踏著積雪,搬救兵去了。
後來,不管天刮多大風,下多大雪,只見雪花在橋頂上旋轉飛揚,就是不會降落下來,橋面永遠是乾的。因此,人們稱它為“泌橋飛雪。”

石柱擎天

石柱山,位於祁儀鄉境東南,四方山的北部,距縣城八十里。山高約二千五百米,頂部有兩塊大石屹立如柱,高約十米。柱上有鐵環,相傳為大禹導淮繫舟處。
此景與桐柏縣八大景之一的“禹舟鐵環”為同一處。
(附):唐河八景傳說之——禹王降妖留石柱
相傳在很古的時候,南陽盆地是一片汪洋。老百姓被洪水淹苦了,就搬到山頂上去,天天盼著夏禹王。一天,夏禹王果然帶著治水大軍來了。他坐著麒麟舟,身邊威風凜凜地站著章律和庚辰兩員大將。
禹王在盆地內巡視了三天三夜後,便命章律拋錨定舟。章律是個力大無窮的人,推山山倒,拔樹樹掉。他輕輕地把錨提起來,冬地一聲就拋到水裡去了,就象一片樹葉一樣繞著水麵團團轉,就是不會沉下去。庚辰劈手把錨奪過來,冷冷一笑說:“看我的吧!”說罷,朝著水面又是一錨,誰知錨還是沉不下去。就這樣,船隊和浪滔鬥了三天三夜,隨波逐流,一直漂流到唐河東南的一座將被洪水淹沒的山頭上。
幾天來,禹王一直聚精會神地盯著水面,希望找到那興風作浪的東西。突地,遠遠的水面上翻起一團白花,白花底下好象有一條大魚緩緩遊動,他急向章律擺一擺手,果斷地說:“追!”麒麟舟箭一般地向那東西追去,那東西倒也乖覺,聽到響聲,也飛一般地跑掉了。
麒麟舟返來的時候,風停了,浪住了,空氣象玻璃似的明朗,水面象鏡子一樣迷人,錨一拋就抓在地上,船隊平平穩穩地停留下來。
禹王在山邊紮下大本營,他擔心著那奇怪的東西還會來興風作浪。章律說:“伏牛山有一對石柱,我設法把它取來放在石柱山上,把船都拴在石柱上,這樣,再大的風浪也不用愁了。”
庚辰噗地笑了,說:“那對石柱擎天高,只有大力神才能搬得動。你要是把天吹塌了,還得煩女媧仙費二遍工呢!”章律被奚落了一番,漲紅了臉,頭上的青筋繃起一指多高,說:“只要禹王肯給我十條大船,二十個船工,我搬不來石柱,就不見禹王!”禹王答應了。
章律帶領十隻大船,二十名船工,來到伏牛山下,他先把十隻大船連在一起,大家同心協力,把石柱挪上船去。
返航了,大船載著沉重的石柱,緩緩向前划動。船工們打著口哨,談笑風生。突然,平靜的水面上起了一陣風。剎那間,天昏地暗,一排一排的浪頭,象山一樣向船隊壓過來;一團一團的水花,象怪獸一樣繞著船隊兜圈子。船一會兒被掀到浪尖上,一會兒又陷進水谷里。章律和二十名船工劈風斬浪地前進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看看離治水大本營只有十幾里了,水面上陡地捲起一團十幾丈高的浪花。那條懌物隨著浪花出現了――它雪白色的頭,青黑色的腰,尖細的獠牙,盆子似的血口,足有五丈多長,如飛地向木船衝來。章律驚叫了一聲:“啊,水怪!”飛手揚起竹篙就刺了過去。水怪將頭一偏,輕輕躲過,整個身子已鑽到大船底下。船身猛烈地搖盪起來,不一會,連在一起的繩索掙斷了,二十名船工呼叫著,被翻進水去。章律眼看要搶救二十名船工已來不及了,有心與水怪決一死斗,又怕石柱落水,給禹王的治水計畫造成損失。想到這裡,頓時性起,大吼一聲,扛起那對石柱,飛一般向治水大本營而去。水怪見禹王手竟有這樣力大無窮的神人,唬得目瞪口呆。
禹王見章律一個人扛著石柱回來,淚如雨下,沉痛地對大家說:“水怪不除,治水難成啊!”他帶領大家把石柱立在山頂,把大大小小的纜繩系在石柱上,開始了他的開挖洪澇泄洪渠道的計畫。
禹王在石柱山住了許多日子,便帶領治水大軍南下。啟程這天,天高氣爽,風平浪靜。船工們在石柱上解下纜繩,正要啟航,忽見遠遠的水面上又翻起一道浪花,直向著船隊衝來。禹王冷靜地看著那道浪花,回頭向船工們擺擺手說:“大家看好自己的船隻,今天要與水怪決一死戰!”
禹王附在庚辰耳朵上交待了一番,然後遞給他把降妖鎖,說:“去吧!”
庚辰是潛水能手,他游起水來比魚兒還自由,不一會就游到了水怪的背後。水怪只管一個勁地向林船撲來,沒留心到庚辰,眼看水怪離木船越來越近,就要向木船撞去,庚辰急了,舉起降妖鎖就向水怪頭上拋去。水怪聽到響聲,猛地一躲,回過頭,張開血淋淋的大口向庚辰撲來。庚辰騰地跳起,乘水怪還沒轉過身來的時候,又把降妖鎖向它的頭拋去,不偏不斜飛穿過水怪的鼻子卡地一聲鎖住了!水怪慘叫一聲,在水裡滾作一團。
這時,禹王乘麒麟舟趕來,對著水怪仔細地看了許久,坦然地笑了笑說:“喔,我道是哪個,原來是無支祁呀!我從冀州治水以來,你一直興風作浪,與我為敵,被我多次打敗,我正愁找不到你,原來你躲到這裡來了!”
禹王隨令章律、庚辰用鐵鏈把無支祁緊緊捆上,壓在了龜山腳下的地穴里。
禹王降了水怪,很快就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石柱山上那對高聳的石柱,起名“禹王定錨樁”用以銘記禹王治水的業績。“石柱擎天”成為今天著名的唐河八大景之一。
探石柱山
(清,孫霞階)
並峙高崗峻極天,東荊砥柱至今傳。
測晷不須從日表,留雲未許著山鞭。
龍門自昔知誰鑿,鰲魚當年獨爾懸。
雙環系得淮舟在,此地何愁乏濟川。

黃池映月

在古文廟(現四高中院內)前,有一水池,因池中有一大方石,形狀如同大印,又名印池(古址現已不存)。月夜,有時可看到方石旁的水中同時映出兩輪明月。故稱“黃池映月”。
(附)唐河八景傳說之——黃池映月古文廟
從前,唐縣城邊有個姑娘叫月兒。姑娘的模樣同她的名字一樣,月亮般明淨,月亮般柔媚,十分招人喜愛。 月兒自幼失去了父母。父母臨去世前給月兒訂了婚事。公婆是熬兒守寡的姑母,女婿是比他大一歲的表哥。
姑家的日子很窮,吃了這頓少了那頓。但侄親骨肉,加上又是自己的未來兒媳,姑母把月兒視為掌上明珠,看得比親生兒子還重,髒活重活讓兒子乾;粗食糠菜自己娘倆吃,細米白面留給月兒吃,好衣好布盡著月兒穿。
不料姑母的一片好心卻慣壞了月兒。待到月兒長到一十八歲,姑母置辦了幾樣簡單的嫁妝,準備給兒子和月兒圓房完婚。月兒卻死活不肯答應。月兒想,完了婚,成了姑家的人,就得永遠過這種窮日子。她拿起鏡子照照自己的臉,呀,人說西施美,我比西施更美,就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我也敢跟她比一比。有這梭模樣,何愁沒福享? 姑母是個老好人,嘆口氣,隨她的便;表哥生就忠厚老實,搖搖頭,不攔她。
俗話說,有麝自來香,不用大風揚。月兒要另攀高枝的事兒象長了翅膀,很快傳遍了全城。好多年輕人,早就看中了月兒的美貌,只是原先她有婆家,不好開口;現在她成了無主的人,一下子就有好多人上門求婚。 月兒不答話,搖搖頭。
那些富家公子捧來了金銀首飾,攜來了綾羅綢緞:“跟我走吧,月兒!咱家裡谷滿倉,錢滿箱,保你吃喝一輩子!”月兒仍舊搖搖頭,不答話。
那些文人書生來了,吟唱自己的詩篇,朗讀自己的文章,想用自己的才華打動月兒的心。月兒聽不懂,也看不懂,付之一笑。
有幾個種莊稼的小伙,打鐵鑿石的後生也來了。亮一亮自己健壯的體魄,揮一揮粗實的胳膊:“來吧,月兒!一天三遍動筋骨,保你少病無災,活個大年紀!”月兒偏過臉,理也不理。
求婚的人越來越多,姑娘越顯得高貴無比。王孫公子,文人墨客,富豪子弟,漁人樵夫,三教九流,月兒挑了個遍,看花了眼,結果一個也沒看中。
有人問:“月兒,你到底要挑個什麼人?朝里的公主,選個頭名狀元作駙馬,難道你也想挑個頭名狀元不成?” 其實月兒也不知道挑個什麼樣的人好。這話倒是點醒了她:公主可以找個頭名狀元作駙馬,我的長相不比公主差,為啥不可以找個狀元配夫妻?那考中頭名狀元的,不弄個一品官,也能弄個二品官,不但自己榮耀,還可以封妻蔭子,富貴榮華世代相傳呢!想到這裡,月兒說:“不圖富、不有貧,一心找個當官掌印人!
人們不再追求月兒了。月兒整天尋找能中頭名狀元的人。
月兒打聽到縣城內有個文廟,文廟前面有個狀元橋,狀元橋附近有個印池,池內有一塊方方正正的石頭。人們傳說,那是一方狀元印。準若中了狀元,就可以來取走這塊大印,在狀元橋上誇官。只是,自從有這個傳說以來,唐縣還沒有出過狀元,因此,也沒人來取走它。
月兒卻把這個傳說當成了真事。既然有這個傳說,就一定會出現一個狀元,自己就在印池邊等著,誰來取這方大印,就認誰作丈夫。
從此,月兒每天來印池邊等狀元。站困了,坐累了,就朝印池裡看一看,水裡立刻映出一個婷婷玉立的倒影,月亮般的面容,寶石般的眼睛,楊柳般的身腰,櫻桃般的嘴唇。一看到自己這付漂亮的模樣,月兒就又有了耐心,又來了精神。憑著自己這樣的美人兒,何愁配不來一個頭名狀元?
城裡人既笑月兒的痴情,也愛看水中月兒那動人的倒影。那幾個沒得到月兒的文人騷客,給她水中的倒影取了個極文雅的名字,叫作“印池映月”。於是,印池映月吸引了眾多的遊人觀賞。
春到夏,秋到冬,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月兒在池邊等呀,等呀,一直等了十八年。好難熬的十八年呀!月兒望穿秋水,也沒等來那個不知名的狀元郎。
第十八年的冬天,冰天雪地,池裡結了冰,沒人來看印池映月了,月兒站在印池邊,好不孤單。冬天終於過去了。又是春光明媚,遊人如梭的時刻,卻沒有一個肯到印池旁來看一眼月兒。月兒感到奇怪,怎么回事呢?沒人看,自己看吧。誰知朝池中一看,自己卻大吃一驚。水裡映出的再不是一個可以羞花閉月的黃花少女,而一一個面容惟悴,滿臉皺紋,弱不禁風的病婦!呀!這付樣子,莫說配不上頭名狀元,只怕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見了也要搖頭的。
月兒驚呆了,如痴如迷,不願相信那就是自己的影子,那就是印池映的月兒。可是,不是自己,又是誰呢?月兒發愁了,愁得要死。這可怎么辦呢?
遊人從身邊路過,誰也不朝她看一眼。那些當年被她拒絕的求婚者,如今來游印池時,已經都帶著妻子兒女了。 一天夜裡,下起了春雨,印池邊的淒涼哭聲,驚醒了人們的睡夢。那是月兒在哭。 第二天,月兒不見了,不知去向。以後,她再也沒有在縣城裡出現。是死是活,無人知曉。而“印池映月”,卻一直流傳到現在。

竹林晚翠

竹林寺,位於城西北角(現為唐河一高中校址),系元朝建築物。國MD統治時期 (1941——1947)為私立臨泉高中校舍。解放後為唐河一中。原保存有大殿一座,於一九八0年元月拆毀。古時傍河有一竹園。此景有兩說。一說是:傍晚時,晚霞給竹林鍍上一層金光,使竹子顯得更加青翠 欲滴,生機勃勃;河水同時映出藍天、晚霞、竹林,頗為壯麗美觀。另一說是:有時河水將竹林的倒影反射到竹林寺的牆壁上;在牆前適當的位置放上一碗清水,可映出竹林。因此,此景又叫“竹林碗翠”。
竹林晚翠
(清,仝毓賢)
古剎綠城帶水開, 井煙浦霧日飛來。
清寒恣飽千山雷, 碧瘦鋪茵一院苔。
野鶴歸棲青掩映, 落霞反照綠徘徊。
月移虛影風弦奏, 卻騰看花弄灑懷。
(附):唐河八景傳說之——竹林寺的傳說
從前,竹林寺西邊有一片竹園,青綠青綠的,很招人喜愛,有“竹林晚翠”之稱。竹林的主人姓塗,本是個才華蓋世的書香之家,還喜歡跑馬開弓,使槍弄棒,又愛打抱不平。再加上塗家子孫滿堂,儘是些少年英豪,因此聲名大震。方圓百兒八十里,人們紛紛傳揚著塗家的才華和美德,傳說著竹林寺是塊出人才的風水寶地。
那時候,唐縣縣衙里有一個姓嚴的師爺,為人好刁,無賴成性,因此人們都叫他嚴大賴。有一年他主持鄉試,塗家的大公子考中了秀才,嚴大賴暗中搗鬼,硬是抽梁換柱,讓他的兒子把塗家的秀才頂掉了。為此兩家結下了不解之仇,官司一直打了幾年。
一天,嚴大賴出外閒逛,碰上了一位風水先生。那先生身穿長衫,肩背搭子,一邊走,一邊打起眼罩子向竹林寺的方向張望,嘴裡嘖嘖連聲,臉上現出驚奇讚美之色。嚴大賴看見,心裡便起了疑猜。他把風水先生請到家裡,擺上香茶酒肴,細心查問竹林寺的風水。風水先生說:“竹林寺頂空煙霧騰騰,一片雲海瑞氣;那春筍翠竹,蒼翠挺拔,勝過嚴冬松柏。竹林寺又與東邊的娘娘廟互為左右。娘娘廟是虎地,竹林寺是龍地,娘娘廟裡出娘娘,竹林深處出真龍。這竹林寺久後不出真龍天子,也要出將相之才。”
嚴大賴聽罷風水先生的話,心裡就象驢踢一般,急得亂擰,如坐針毯。他想:“不把這塊風水寶地給他破了,塗家真的出了大官,我這小小師爺豈不要倒霉?”
嚴大賴本來是個江湖騙子。那一年在京師,他七拐八抹地跟閣老嚴嵩扯了個驢尾巴吊棒槌的本家自己,搖身一變,成了老嚴嵩的親信,當上了縣衙里的師爺。雖說是個不入品的官,縣太爺也不敢得罪他,唯獨竹林塗家不把他放在眼裡。他早就想除掉這個眼中釘,一直找不到藉口。如今聽了風水先生的話,靈機一動,便想了個借刀殺人的妙計。第二天,直奔京城去了。
嚴大賴來到京城一見嚴嵩,便把風水先生的話改頭換面地敘述了一番。他說,竹林寺頂空煙霧騰騰,一片雲海瑞氣,象徵著塗家本是海瑞黨。又說,地面上翠竹春筍,有勝於嚴冬松柏,象徵著塗家得勢後必壓倒嚴嵩,又把竹林寺將來必出真龍天子、將相之才的話添油加醋地細說了一番。
嚴嵩本是明朝出名的奸臣,他最忌下邊能出現海瑞那樣的棟樑之材,與他不利。因此當天就面奏聖上,又把嚴大賴的話加了一些薑片胡椒。他奏道:唐縣城裡的娘娘廟是虎地,竹林寺是龍地,虎助龍威,必成大勢。又奏道,娘娘廟養著幾營兵,單等來年反江紅,竹林深處有龍盤,真龍天子要出世了……。聖上一聽,大驚,立刻傳下旨諭:在竹林寺東邊立一道追虎鞭,把虎追死,再把竹林寺的竹園全盤砍掉,挖根斷苗。凡是竹林寺塗家的遠親近朋,不論男女老幼,統統殺掉!
不久,一條用石頭鍛造的迫虎鞭便立在竹林寺東邊的土崗上,一丈多高,赫然挺立;竹林寺的竹園也被全盤砍光,並挖苗斷根,林塗家的人,也一個不剩地被殺害了。
從此以後,人們再也看不到竹林晚翠的美景,竹林寺的香火也益減少,漸漸地蕭條冷落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