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道門威儀元博大師貞素先生王君碑

《唐故道門威儀元博大師貞素先生王君碑》是五代徐鉉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唐故道門威儀元博大師貞素先生王君碑
  • 創作年代:五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徐鉉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唐故道門威儀元博大師貞素先生王君碑
原夫至道之先,邈哉希矣。書契以降,可得而雲。黃帝堯舜澄其源,故垂衣恭已,在宥天下。伯陽仲尼道其用,故建言立德,憲章無窮。赤松羨門,神而明之,故輕舉上賓。留侯商皓,變而通之,故解景滅跡。順是而下,莫不由之。故有縉紳端委,利萬物於廟堂之上。葛巾蕙帶,全陰功於塵埃之外。隱顯殊志,趨舍同歸。其人有終,其魄不死。閬風元圃,群帝之密都。赤城華陽,仙聖之治所。光靈蠁,若在左右。仁人君子,往往至焉,見之於貞素先生王君矣。君諱棲霞,字元隱,華宗繼世,積德所鐘。生於齊得泱泱之風,長於魯習恂恂之教。七歲神童及第,十五博綜經史。闕黨童子,靡敢並行。東方諸侯,為之前席。而仙才靈氣,稟於自然。塵纓世網,不可拘系。每名山獨往,神契感通。奇怪恍惚,眾莫能測。天祐丁卯歲,避亂南渡,至於壽春。感四海之分崩,想八公之遺蹟。於是解巾名路,委質元門。問政先生聶君師道,見而奇之,授以法籙。是日有彩雲皓鶴,翔舞久之。既而窮若士之遨遊,得東鄉之勝境。道無不在,善豈常師。又從威儀鄧君起遐受大洞真法,元科秘旨,動以諮詢。福地仙源,因而棲托。誅茅穿徑,枕石漱流。身既隱而名愈彰,道既寂而節彌苦。桑田自改,桂樹長留。烈祖孝高皇帝方在賓門,實來作鎮。紫氣表真人之應,青雲符好道之占。君鶴書被征,褐衣來見。談天人之際,講道德之原。靡勞牧馬之迷,自契順風之問。因從敦請,來止建康。有元貞觀者,陳宣帝為臧矜先生之所作也。殿堂岑寂,水木清華。游焉息焉,以遂其好。每竹宮望拜,玉牒秘詞。叩寂求真,必君是賴。嘉祥靈應,世莫得聞。聖歷中興,恩禮殊重。加金印紫綬,號元博大師。烈祖嘗從容謂君曰:“吾不貪四海之富,惟以蒼生為念。”君對曰:“夫古之聖人,修其身而後及天下。天下待一人安而後乂安,今天子勤勞萬幾,忘寢與食,身且不能自治,豈能治蒼生哉。”帝善其言,以百金為之壽。其識度諒直,又如此焉。今上嗣清淨之基,尊元默之化。咨諏賓敬,有逾於前。而君茅嶺夙心,老而彌篤。比年抗表,衣歸舊山。優詔惜之,又加貞素先生之號。既而玉棺有命,紫素告期。葛洪見留,不成大藥。少君捨去,先夢繡衣。保大壬子歲夏四月甲寅,隱化於元貞觀,春秋六十有二。恩旨痛惜,賻錢二十萬。道俗嗟慕,會葬數百人。
初君之處茅山也,即良常洞之前,相雷平山之下。披榛翦穢,面壑臨流。除地為壇,表朝真之位。因邱設隧,卜安神之室。至是歸葬,符夙願焉。六月丙申,發自京師。溯淮而上,時畿內久旱,川途可揭。是日大雨洪注,騰波卻流。驀長堤,逾重堰,飄然利涉,人不知勞。昔周王有欒水之朝,宣尼有泗水之應。校靈比德,其殆庶乎?君傳法度人,數逾累百。有若元貞觀主朱懷德,名先入室,道極嚴師。首座孫仲之,章表大德劉德光,參受經法,豫聞元秘。永懷在三之義,願垂不朽之風。威儀王可德,首座陳希聲,並仰高山,共刊貞石。鉉也不佞,夙承教義。雖復仙凡異跡,靜躁殊途,而誠心所感,素交斯在。徘徊祠宇,邈若山河。敬書峴首之悲,以伺遼城之嘆。其詞曰:
於鑠子晉,上賓於天。亦有令孫,窮神體元。昔我來思,世稱其賢。今我往矣,人謂之仙。至道希夷,孰知其然。華陽洞府,句曲風煙。林芳橘葉,地即芝田。披文相質,億萬斯年。

作者簡介

徐鉉(916—991),字鼎臣,五代時廣陵人。十歲能屬文,與韓熙載齊名。仕吳為秘書郎。後仕南唐,歷中書合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歸宋,為散騎常侍,貶行於軍司馬,卒於邠州。工詩文,精國小,曾校訂《說文解字》,擅篆隸,通圍棋。著有《騎省集》、《質疑錄》、《棋圖義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