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惟菩薩像是一件唐代文物,高11厘米,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思惟菩薩像
- 館藏地點:上海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代
- 類別:佛像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
文物歷史
思惟像傳入我國的時間很早,在三國晚期的吳鏡中,已經可以見到,但並未流傳很長時間。而在北方,十六國時期的北涼佛塔上出現了思惟菩薩的形象,後在敦煌、克孜爾、乃至雲崗、龍門等石窟中都漸次可見,表現形式則有石刻、泥塑、壁畫、造像碑等。可以說,思惟像是5-6世紀中國佛教藝術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北朝晚期,尤其是東魏至北齊時期,單體的思惟像一度非常流行,造型語言也日漸豐富,不但造像背景由簡至繁,造像形式也由單像變為對稱雙像,甚至達到前後兩面雙像的程度。
北朝晚期的思惟像製作,有非常鮮明的地域性,主要集中在河北中、北部及與之毗鄰的山東北部地區。從冀魯兩地出土的思惟像在時間、形式上的關係推測,單體思惟像可能是首先流行於河北地區,並逐步傳播影響至山東地區。
山東半島突出於黃海之中,近海海流與日本海海流呈氣旋型環流,利用海洋的自然流向,由此順風向朝鮮半島出航比較安全方便,很自然成為大陸與海東地區佛教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北朝晚期的思惟菩薩像即於這條路線傳入三國時期的朝鮮,於六世紀後半期至七世紀後半期頗為流行,而至七世紀,又由海路從朝鮮傳播至日本,集中流行了一個世紀之久。
無論中國朝鮮還是日本,思惟像的流行都只維持了比較短暫的時間,中國的思惟像自隋以後逐漸少見,至唐已罕有描繪塑造,因此,館藏的這件思惟菩薩像尤屬難得可貴。
文物特徵
唐思惟菩薩像,銅質鎏金,高11厘米,以失蠟法鑄成。鑄工精湛,髮絲眉目歷歷可見,瓔珞飄逸,手指纖細,寬度不到一厘米,圓形台座上的蓮瓣裝飾線條淺細流暢而清晰,衣裙褶皺隨體起伏,質感逼真,體現出青銅鑄造的高度水準。此像作典型的菩薩裝,雙腿交錯盤坐於蓮台之上,左手屈肘撐腿,右手屈肘托腮,低頭右傾,斂目向下,仿佛正沉浸在冥想之中,是佛教所謂的“思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