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貞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宣宗貞陵
  • 位置鹹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
  • 內城面積:629萬平方米
  • 石刻:華表、翼馬、鴕鳥
 唐宣宗貞陵: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園地跨涇陽、淳化兩縣。李忱(810~859)為憲宗第十三子,在位期間(846~859),勵精圖治,史稱"大中(宣宗年號)之政有貞觀之風"。大中十三年(859),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築,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城面積約629萬平方米。陵園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現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隻、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
唐宣宗貞陵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810-859)是憲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母孝明皇后鄭氏。始封光王,會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遺詔立為皇太叔,遂即皇帝位。時年37歲,在位14年(公元847-860年)。他是晚唐最後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鑒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在對外關係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後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貞陵:位於陝西省徑陽縣西北30公里黃村北的仲山之上,海拔1003米。其東、西、北三面群山環繞。
唐宣宗貞陵
李忱在被宦官擁立為皇帝後,恭儉節約,勵精圖治,明察秋毫,懲治貪官污吏,打擊藩鎮勢力,河朔三鎮歸順唐中央,收復長期被吐蕃占領河隴失地,一度出現大治的景象,被譽為“小太宗”,史稱“大中(宣宗年號)之政有貞觀之風”。但唐國勢日衰,滿目瘡痍,已非貞觀政治,儘管兢兢業業,最終也沒能挽回唐室的衰敗。大中十三年(公元559年)八月七日,他服用長生藥中毒,一病不起,後離開人世。時年50歲,葬於貞陵。
貞陵依山為陵,陵園面積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園東、西二神門外兩對闕址分別位於仲山東西兩座山的峰顛之上,形勢壯觀。
唐宣宗貞陵
陵園東南和西南二角闕址相距1600米,南神門東西居中;東南和東北二角闕址相距2800米,東神門南北居中;東北角闕址西距北神門1600米,西北角闕址東距北神門1200米;西北與西南二角闕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門相距3300米,東西二神門相距1950米。
陵園東南角闕址位於涇陽縣石灘村西北,角闕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狀,長、寬各12米;西南角闕址位於涇陽縣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闕址位於淳化縣富德大隊廟坡北,三個角闕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徑14米。
鵲台現存二闕址位於涇陽縣廟背後村北,北距陵園1982米,二闕址東西間距100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米、底長16米、寬10米。
乳台二闕址在陵園南482米,位於王東村和王西村北,二闕址東西間距148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5米、底長20米、寬14米。
鵲台西北200米,即廟背後村北130米,陵園南2000米,有一建築遺址,範圍東西250米、南北200米,此為下宮遺址。遺址南部立有“大宋新修唐宜宗廟碑”。寢宮位於朱雀門內北仲山正峰(俗稱走馬嶺),墓道南北長約37米。
唐宣宗貞陵
門獅的形制同崇陵。石獅身高1.72、身寬1米。
神道石刻組合與泰陵相同,東西列間距68米。
華表位於乳台闕址北24米。華表高6.95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計算在內)。形制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線刻蔓草花紋。東列華表的東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個棱面花紋保存較好;西列華表柱身斷裂,柱身風蝕較甚。
翼馬位於華表北22米。翼馬身長2.83、身高2.80米。東列翼馬頭如河馬狀,頭頂無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馬頭頂有獨角,獨角長0.34米、寬0.17米、殘高0.17米,縛尾,臀部後傾,雕刻拙樸。西列翼馬馬背之上前後分布24個圓窩,窩徑3-8厘米,窩深0.5-1厘米。二翼馬的左右翼翅均於頸上部相連通。
鴕鳥身高1.11米、身長1.40米。腿短似鴨形,整個屏面飾滿浮雕山石。
唐宣宗貞陵
石馬身長2.05米、身高1.75米。馬背置鞍韉,無馬鐙,披障泥,馬身鞅秋及飾物簡化,馬尾下垂,脖下系鈴。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馬不同,貞陵仗馬馬背之上鑿有圓窩。西列南數第一石馬,馬背上有圓窩13個,窩徑4-6、窩深0.5厘米;東列南數第一仗馬,馬背上有圓窩16個,窩徑4-7、窩深0.5-1厘米。
石人的形制同莊陵。東列石人身高247厘米,西列石人身高2.88米。東列應為文官,西列應為武官。但現存西列南數第二石人,其服飾、造形均同東列石人,當為文官。東列現存6個石人,均為文官,未發現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唐宣宗貞陵
北神門外石馬現存2對,東西列間距25米,南起第一對在闕址北25米,第二對在第一對北22米。形制與神道上石馬相同。
貞陵的石刻形體已見差異,雕工已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這些石刻既無中唐時期精細圓和的資質,也沒有盛唐時期粗壯魁武的氣勢,更沒有初唐時期古樸新奇的風格。顯示了國勢衰竭,是亡國前夕窘迫荒涼的寫照。可以說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