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年的時候,太宗對侍臣說:“朕曾說過貪財的人卻並不懂得愛財。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員,俸祿優厚,一年所得錢的數目很多。
原文,譯文,習題A,習題B,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嘗謂貪人不解愛財也。至如內外官五品以上,祿秩優厚,一年所得,其數自多。若受人財賄,不過數萬。一朝彰露,祿秩削奪①,此豈是解愛財物?規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儀休②性嗜魚,而不受人魚,其魚長存。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徑,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師隨而伐之,蜀國遂亡。漢大司農田延年贓賄三千萬,事覺自死。如此之流,何可勝記!朕今以蜀王元龜③,卿等亦須以延年為覆轍也。”(選自吳兢《貞觀政要--貪鄙》)
①解:了解,知道。②祿秩:俸祿秩爵。③規:謀求 ④公儀休:人名,春秋時魯相。⑤元龜:本指大龜,這裡引申為借鑑以前的事。
譯文
貞觀二年,太宗對侍臣說:“朕曾說過貪財的人卻並不懂得愛財.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員,俸祿優厚,一年所得的數目很多.如果接受別人的財物賄賂,也不過數萬,一旦事情敗露,官職俸祿都被削奪,這哪裡是懂得愛財?這是因貪小而失大。以前的公儀休生性喜愛吃魚,但他從不接受別人送給他的魚,所以他能長久地吃到魚。並且(如果)做君主貪,必定會讓自己的國家滅亡;做臣子貪,必定會讓自己死亡。《詩經》說:‘大風有隧,貪人敗類。(大風颳得很猛,貪人敗壞族類。是說一人貪會貽害很多人。)以前的秦惠王想要攻打蜀國,但不知道去蜀國的道路,於是(委託別人)刻了五頭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後面。蜀國人看見後,以為牛能拉出金子,蜀王便派五個大力士把石牛拖入了蜀國,(於是)路上便出現了通往蜀國的路徑,秦軍跟隨地面的路徑去攻打了蜀國,蜀國便就滅亡了。漢朝的大司農田延年貪贓納賄三千萬,事情被發現後自殺了。類似這樣的事,怎能數得過來!朕現在以蜀王作為反面典型,你們也需要以田延年作為前車之鑑。”
習題A
1.解釋下面黑體詞
(1)秦師隨而伐之,蜀國遂亡。 跟隨
(2)漢大司農田延年贓賄三千萬,事覺自死。 被發現
(3)卿等亦須以延年為覆轍也 翻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朕嘗謂貪人不解愛財也。
譯:我曾經說過貪財的人卻並不懂得愛惜財物。
3.下面選項不能證明“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觀點的示例是(A)
A.公儀休嗜魚 B.秦惠王伐蜀 C.漢朝大司農田延年貪贓納賄
4.唐太宗對左右侍臣講這番話的目的是什麼?
答:告誡他們不要貪財,要以田延年為誡。
習題B
1.解釋句中黑體的詞。
(1) 至如內外官五品以上( ) (2) 規小得而大失者也( )
(3) 一朝彰露( ) (4) 如此之流( )
2..與“此豈是解愛財物?”中的“解”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庖丁解牛 B、焉能解人之迷哉?
C、土崩瓦解 D、令人費解
3.與“祿秩削奪”有不同語法現象的一項是:(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B、使不辱於諸侯
C、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 D、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
4.下列句子中,含有不同語法現象的一項是:( )
A、慈父見背 B、日薄西山 C、肉袒負荊 D、事覺自死
5.如何理解文中公儀休性嗜魚而不受人魚,“其魚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