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堯文化園
- 地理位置:唐縣城東北的高昌鎮慶都山上
- 來源:紀念中華民族始祖唐堯
- 歷史意義:上古五帝之一的堯少年成長的地方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經濟條件,土壤植被,水文條件,自然條件,化園範圍,
基本信息
唐縣,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唐堯的祖籍,是唐堯文化的發祥地。為紀念唐堯,建縣名“唐縣”,改河名為“唐河”,取山名為“堯山”,修堯廟、挖堯井多處。至今,“古唐侯國碑”、“唐帝碑”仍豎立在縣城。慶都山,是一座三面高山環繞,東臨大平原的凸出高地,唐堯的童年隨母慶都在這裡度過。現在,山上古柏蒼翠,堯泉常年流水,“供奉帝譽皇后慶都之靈位”的唐朝靈源寺殿基還在,“大唐天后供養”的巨型佛經碑猶存。山下有萬畝果園,千畝山林,三百畝湖水。唐縣人民政府於2000年3月2日決定,依託名人名山在慶都山修建“唐堯文化園”。唐堯文化園的主體部分設在山頂東半部,約20萬平方米,所有景點突出表現堯文化、龍文化、石文化和唐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先進文化。建陸澤湖、堯母洞、堯母祠,表現唐堯在唐縣出生、成長;建堯像、堯都、“唐侯國”,表現唐堯在古唐國受封侯、合萬國、治堯天、踐帝位、建帝都的偉業;建觀象台,圖騰柱,制陶、製衣、制酒作坊,洞穴賓館,陶屋和茅草房,表現唐堯時期的文化特色;建碑林、群雕、認祖堂,以融合古今,增強遊人的愛鄉愛國情感。
歷史沿革
唐堯文化園是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堯少年時代生活和成長的地方。史載,區內的慶都山為堯母慶都生活的地方,山地因此而得名。堯出生在園區北部唐縣與順平縣交界的伊祁山,堯童年隨母親慶都氏生活在慶都山一帶。15歲時被封為唐侯,封地為包括本園區在內的廣大區域。堯在青少年時代即顯露出其高尚的品德和非凡的治國理政才能,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發展農業,妥善處理各類政務,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帝摯九年,堯即帝位,國號陶唐,初都唐縣平陽。後因遭洪水,遷都至臨汾平陽,至今仍沿用唐縣“平陽”帝都名。唐堯即位後順應人類文明發展,為政勤慎儉樸,定曆法,施德政,抗天災,建國制,選賢能,政績卓著,為世人稱頌。同時,園區所在區域還是西控太行、東扼華北平原的要衝,歷代為兵家所關注,縣誌上即有“高祖(劉邦)拔楚於唐”的記載,指的就是楚漢相爭,決戰於峪山的戰鬥,目前峪山上的霸王寨、沛公寨遺址仍留有殘垣斷壁,半山腰上亦殘存有霸王環、霸王橋、霸王石像及高祖廟遺址等。中華民國16年(公元1927年),晉奉軍閥亦大戰於峪山三天三夜。
另外,北高昌村歷史悠久,古代因地處孤山腳下,得名孤邑。相傳該地曾為堯母慶都所居,又名慶都邑。西漢初置望都縣,這裡是望都縣治所。位於村西北的濁鹿山一帶曾出土仰韶文化時期的石器、陶器及大量漢代墓葬,相傳這裡還是堯帝西遷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的出發地。
經濟條件
園區東部的高昌鎮政府駐地北高昌村,全村共有居民900戶,人口3300人,耕地3000畝。區內山場面積廣闊,經濟以農業為主,大塊農田位於平原地區,系水澆地,種植農作物主要為小麥和玉米,崗坡地多為旱作物穀子和雜糧;林果業以蘋果、桃、柿子為主,各有四、五十畝,年產鮮果40萬斤。養殖業有奶牛60頭及山羊、牛、豬、雞等,水產主要為高昌水庫自然散養的魚類,有白鰱、花鰱、鯉魚、草魚、鯰魚、黿魚等,年產10萬餘斤。副業為山場採石、採礦及部分勞務輸出。服務業以餐飲為主,可提供獨具地方特色的農家菜。居民人均年純收入4000元,在唐縣居於中等水平。
園區周邊村莊村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吃苦耐勞,民風淳厚。隨著園區旅遊業開發建設,園區道路修建,村村通工程和人畜飲水工程的實施,區內的交通、衛生和接待條件都得到較大改善。區內的土地仍由集體管理和經營。這些都為唐堯文化園區的深入開發創造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土壤植被
園區土壤以碳酸鹽褐土和褐土性土為主,少量潮褐土。其中碳酸鹽褐土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台地區的基岩被麓或平緩地帶,多為粗骨性土;褐土性土主要分布的丘間谷地的沖洪積物上或山前平原地區,以壤質土為主;而潮褐土僅在低洼地帶少量分布。
區內植被類型屬華北植物區系,是原始森林破壞後形成的次生群落,以草山草坡類型為主。其中西部丘陵台地區的丘陵陽坡以旱生的酸棗、荊條、火炬等灌木和藜科、菊科及禾本科的黃背草、白茅、狗尾草等為主,植被覆蓋度不足30%,尤其是陡坡區基岩裸露;丘陵陰坡則植被稍好,有楊、香花槐、油松、側柏、山杏、合歡等喬木林,林下有荊條、胡枝子、繡線菊等灌草類,植被蓋度超過35%,而且間谷地被第四紀鬆散堆積物覆蓋的地區則森林成片,林中喬木高大,鬱閉度達85%以上,樹種以楊、柳、槐、榆為主,林間還有蘋果、杏、桃、棗、柿等果園分布。東部平原區則為農田,以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為主,在村莊及河谷沿岸有楊、柳、槐、榆及蘋果、梨、杏、桃、柿等果樹分布,田間地埂及塘邊濕地有馬唐、狗尾草、虎尾草、苦蕒菜、車前子、打碗花、大薊、飛薕及蘆葦、莎草、酸模、蓼等雜草。
區內野生動物有野雞、石雞、寒號鳥、烏鴉、喜鵲、鷹、麻雀、燕子等鳥類及野兔、田鼠、黃鼠狼、松鼠、刺蝟、蝙蝠等。水庫中有黿魚、鯉魚、魴魚、鮎魚、鯽魚、白鰱、花鰱、草魚、泥鰍、蝦等。
水文條件
西部丘陵台地區大體以慶都山制高點和峪山制高點連線為分水嶺,形成高昌水庫和峪山莊兩個水系。其中高昌水係為分水嶺以東,由慶都山山脊線和峪山山脊線所封閉的區域,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以高昌水庫為中心,北、西、南三面溝谷匯聚到水庫中,各溝谷均較短淺,最長者也不足1公里,且僅雨季有水,旱季乾涸,屬季節性沖溝,故水流量不大。峪山莊水係為分水嶺以西,由慶都山和峪山西端余脈所封閉的區域,面積亦不足3平方公里,匯聚四周沖溝中季節性水流後,經峪山莊河向西北排出園區。東部山前傾斜平原區則發育環繞西部丘陵台地區的放射狀沖溝,溝寬20-50米,最寬可達100米,深3-5米,雨季有水,其它季節乾涸。
園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2.1℃,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4.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2℃,多年平均降水量573.8毫米,多集中於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9%。故區內天然降水年變幅較大,汛期雨量豐沛,而其它季節則雨量較小。因此,為滿足區內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修建了高昌水庫。水庫主壩長98米,南北端分設放水洞和溢洪道。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庫容106萬立方米,可供下游農田灌溉用水。另外,區內還有自西大洋水庫引水的唐河灌渠和唐縣環山渠,亦可向區內輸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線路從本區旁通過。上述水量可滿足本區工農業生產及旅遊開發所需求水量。
園區及周圍區域地下水分布地區差異明顯,其中西部丘陵台地區為裂隙水,大口井單井出水量20-30噸/時,地下水相對貧乏;東部平原區為潛水,單井湧水量100-120噸/時,地下水豐富,成井深度亦是丘陵台地區大於平原區。
自然條件
唐堯文化園地處太行山北段東麓丘陵台地區與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界阜平群黑雲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在慶都山有輝綠岩侵入體,沿山脊線呈帶狀展布。區內岩層破碎,節理、褶皺、斷裂發育,流水切割作用強烈,為豐富多彩的造型地貌發育創造了條件。區內海拔高度80-400米,整體呈現兩崗夾一谷地貌景觀,東側為山前平原區。北部崗丘俗稱慶都山,山體呈北西——南東走向,最高峰海拔高度236米,山體比高120米,北坡較緩,坡面坡度25°,南坡較陡,坡面坡度45°,局部大於60°,山頂平坦開闊;南部崗丘俗稱峪山,山體呈向南凸出的弧線形,最高峰海拔400.3米,為規劃區內最高點,山體比高達300米,亦為北坡較緩、南坡陡峻、頂部平坦的不對稱形態,但其南坡更加陡峻,且多懸崖峭壁,北坡亦更加和緩,多數坡面坡度小於25°;中間谷地地勢開闊,地表切割強烈,地形破碎,水系紊亂,呈現北西——南東向延伸的箱狀谷地,谷寬1公里左右,至東南山口處收窄至300米,1956年-1957年在溝口築壩修建了高昌水庫,形成7.2萬平方米的人工水面。東部平原區地勢平坦,海拔高度80米—54米,地面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
化園範圍
園區位於唐縣縣域東部高昌鎮境內,主要包括慶都山、峪山及高昌水庫所在區域,地理坐標為東經114°59′00.31′′-115°01′07.41′′,北緯38°46′47.31′′-38°48′20.69′′。其南北長3.15公里,東西寬3.27公里,面積6.57平方公里。園區地處唐縣、望都、順平三縣交界處,西南距唐縣縣城僅7公里,區位條件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