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件玻璃器細頸、侈口,瓶身修長呈瓠瓜形,瓶頸有一圈凸稜,把手自口沿平伸而出再垂直而下附於瓶腹上。全器呈藍色帶銀灰的水銀斑,造型剛柔相濟、頗富奇巧。
基本介紹
器物簡介,相關資料,器物功用,
器物簡介
玻璃又稱“琉璃”。它是一種低金屬的氧化混合物。考古資料顯示,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兩河流域和埃及便已生產玻璃器物。中國最早的玻璃物則出現於西周末期,其外表呈白色、淺綠、淺紅等,不透明,質地疏鬆,都做成珠管狀,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學界稱之為“原始玻璃”。據推請謎測,玻璃物的產生可能與青銅冶煉有關。當煉爐溫度達到攝氏1080度以上時,孔雀石與錫礦石熔解後必然會排出非金屬的玻奔仔殼璃質礦渣,其中含矽化合物的絲條或塊體由於銅粒子的混合,會結成淺藍色或淺綠色的晶體,這種晶體再稍微加工後便是原始玻璃物了。
相關資料
東周時期的玻璃物器形增加,除了管、珠等裝飾品外,還發現璧形物和劍管、劍珥、劍珌等;四川和湖南還出土過玻璃印章。此時的玻璃器質地較純,顏色有白、淺綠、乳黃和藍色等;有些玻璃珠還加以套色成蜻蜓眼狀,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便出土七十三顆蜻蜓眼式玻璃珠,直徑各約一公分,在藍色的玻璃球體上崁有白色及棕色的玻璃花紋。學界曾對戰國中、晚期的玻璃珠和玻璃璧進行成分分析,發現這些玻璃器大都由氧化鉛和氧化鋇構成,與歐洲、西亞、北非的古代玻璃成份不大一樣,因此學界認為它們可能是中國本土製造的。
漢代開始出現了玻璃容器,如河北滿城劉勝墓中便出土口徑達19公分多的玻璃盤和長13.5公分、寬10.6公分的玻璃耳杯。漢代中西交通發達,域外玻璃當會傳入中國,江蘇邛江縣一座東漢墓中便曾出土三塊紫、白色相間的玻璃殘墓己牛片,經復原後是一件帶凸稜條飾的平底缽,其成分、器型與攪胎的技法,都是典型的羅馬玻璃器,這是西洋玻璃傳入中國的實物證據。另廣州南越王墓也出土過藍色的平板玻璃牌飾,為中國甩愚櫻境內其他地方所未見。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方玻璃器大量輸入中國,連帶也傳進了吹制玻璃的技術。由於成份和技術都起了革新變化,此時的玻璃容器較大,器壁也較薄,而且透明光滑。安徽亳縣紙拒尋捉曹操的宗族墓中還曾出土過玻璃凸透鏡;河北定縣北魏佛塔塔基則出土了玻璃瓶;江蘇南京象山東晉墓也出土不少磨花玻璃杯。犁雄境承最精彩的莫過於陝西西安隋李靜訓墓出土的玻璃器,共8件,有扁瓶、圓瓶、盒、蛋形器、管形器和杯等,全部完整無缺。 過去學界認為玻璃器在古代十分稀少,故應該只有少數統治階級才可能擁有及使用。但閥應辨近來研究則認為古代玻璃器生產和製造都不難,惟不易保存故後世所見稀少。
器物功用
唐代的玻璃器以舍利瓶為代表,出土實物不少,此外還有很多日用器皿;質地皆精純,可大別為高鉛玻璃和鹹玻璃兩種類型。有本土產的,也有域外輸入的;而後者極受上層社會歡迎。1987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了20餘件精美玻璃器皿,除了供佛的舍利瓶和盤、碗、杯盞外;還有茶具,其形制與唐代流行的白瓷茶具完全一致,說明在唐代晚期本土玻璃器與外來玻璃器可能常混合使用。這種情形自然會使兩種來源不同的玻璃在器形上相互模仿,以致當時一些本土生產的玻璃器也常帶有域外造型的風格。一般而言;以玻璃燒結溫度高,質地較透明,近似現代常見的無色玻璃;而高鉛玻璃因所含的金屬成分多,質地比較不透明,但其表面常會顯現銀色或紫藍色的斑點,色澤燦爛而有變幻之美。這件單把手瓜形玻璃瓶,就是帶有域外造型風格的唐代高鉛玻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