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看美國:對話政商翹楚

唐勇看美國:對話政商翹楚

《唐勇看美國:對話政商翹楚》收錄唐勇作為人民日報常駐美國記者期間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對30多位精英人士的訪談文章和照片,其中絕大部分是一對一面對面的高端專訪。被專訪人物主要來自美國政治、經濟領域。專訪包括個人簡介(對被採訪對象的簡要介紹)、記者手記(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捕捉到的有現場感的細節)和採訪正文三個部分。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等。《唐勇看美國:對話政商翹楚》建議作為新聞學用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唐勇看美國:對話政商翹楚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267頁
  • 開本:16
  • 作者:唐勇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152566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唐勇看美國:對話政商翹楚》收錄對美國政商大腕的獨家採訪。美國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家之一。由於種種原因,近代以來,國人對美利堅存在太多的誤讀,要么過於玫瑰色,要么過於灰色。本套書儘量生動客觀深入地反映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展現給讀者一幅超級大國全景圖。它立體多面、細膩生動、豐富多彩、引人思索!而這份生動客觀深入,既來自於中國第一大報所賦予的權威性,也來自於作者本人對新聞理想的不懈追求。

作者簡介

唐勇,出生於四川巴中,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新聞傳播法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文學博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政策與實踐碩士。現任美國西伊利諾伊大學新聞法教授,主要從事新聞傳播法和國際傳播的研究和教學。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會員、國際傳播學會會員。曾長期從事《人民日報》國際新聞編輯工作,期間擔任《人民日報》常駐美國華盛頓記者4年,同時擔任《環球時報》、人民網、《環球人物》等《人民日報》下屬媒體駐美國特派記者。曾參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2000年訪問中亞的報導和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2006年訪問美國的報導。駐美期間專訪過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國務卿鮑威爾、《華盛頓郵報》總編輯、跨國公司總裁等眾多政經名流。曾獲美國西伊利諾伊大學傑出專業成就獎(2014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形象大使/傑出校友(2013年)、全美50最佳新聞傳播學教授(2012年)、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最佳學術論文獎(2012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博士項目全額研究獎學金(2009年)、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弗里曼全額研究獎學金(2007年)、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2004年)等榮譽和獎勵。

圖書目錄

序言:一個中國記者跨越大洋的追求
全世界最快樂城市最快樂市長——訪拉斯維加斯市長奧斯卡·古德曼
他用四川話為鄧小平翻譯——訪美國總統卡特的“臨時高翻”黃子尚
美國審計總署改名的背後——訪美國總審計長戴維·沃克
國會“摔跤手”縱論中美關係——訪美國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詹姆斯·利奇
國際戰略家攜妻帶子重走長征路——訪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
“不情願的將軍”愛讀《孫子兵法》——訪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
《紅樓夢》是美國議員必讀書——訪美國眾議院“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里克·拉森和馬克·科克
“我第一次訪華時,你們還沒出生呢!”——訪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
“轉基因在美國不是一個大問題”——訪美國農業部長邁克·約翰斯
“誰說二三十年後,華人不能入主白宮?”——訪美國勞工部華裔副部長莫天成
“美國夢”一去不復返——訪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
駐美最高代表是位“太平紳士”——訪香港駐美國總經濟貿易專員方舜文
寧為中國省長,不當美國州長——訪猶他州州長、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
“活在現在,活得自在”——訪美國駐武漢首任總領事白小琳
“杜邦不粘鍋絕對安全”——訪杜邦總裁兼執行長賀利得
IMF在大連建培訓基地——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里戈·拉托
三乾博士員工不好管——訪世界銀行副行長麥可·克萊恩
“我從未說過中國沒有品牌”——訪奧美國際集團董事長夏蘭澤
萬豪一把手崇拜邱吉爾——訪萬豪國際集團總裁兼董事總經理富毅榮
“全球最受尊敬公司”的創新秘訣——訪得州儀器總裁兼執行長譚普頓
戴爾不會選擇分銷——訪戴爾全球副總裁亨特
讓全世界都知道聯想——訪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行銷官迪帕克·阿德瓦尼
IMF:從“消防員”到“衛生員”——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加藤隆俊
中國企業對國際併購有畏懼——訪科特勒行銷集團總裁米爾頓·科特勒
白貓黑貓論已成舉世名言——訪世界銀行行長沃爾福威茨
20年從未輸過一起新聞官司——訪華盛頓郵報集團華裔副總裁、法律顧問黛安娜·丹尼爾斯
中國人不講究大廚房——訪AC尼爾森公司總裁兼執行長斯蒂夫·施密特
年薪1千萬降到1美元——訪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理察·華格納
全球頭號諮詢顧問永遠在路上——訪波士頓諮詢集團總裁兼執行長漢斯—保羅·博克納
後記

後記

2004年至2007年。我赴美國華盛頓,擔任《人民日報》常駐記者。從事新聞行業的人都知道,在美國當駐外記者分量非同小可,在華盛頓這個“世界新聞之都”當記者更是不同尋常。由於美國華盛頓記者站任務重,責任大,地位高,一般來說報社都會派年齡比較大的資深記者赴任。我剛到美國上任時才三十出頭,毛頭小伙子一個,當時大概算是《人民日報》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駐美記者。這樣的安排可能也是《人民日報》新聞改革的一部分。2004年前後,新聞改革正在這份中國最大最權威紙媒如火如荼地展開。從重視宣傳說教到重視新聞傳播,從官話老套到清新可人,要完成這樣的華麗轉身,自然離不開報社的年輕人。
記得2003年年底的一天,報社國際部一位副主任通知我到他辦公室。一進辦公室,剛一落座,他就對我說:“我們決定讓你去美國駐站,你看如何?”我欣然接受,不過感覺憂喜參半,憂的是美國站責任重大,任重道遠,喜的是可以到美國這個新聞主戰場經受鍛鍊。當時這位領導還對我說,大家都對你評價很高,“相信你能幹好!”
對新聞人來說,2004至2007年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時期。期間既有挑戰,更有機遇。跟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剛剛打開國門不同,這個時期的中國已然以政經大國的形象全面融人世界。中美關係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都更加密切。上至決策層下至普通讀者都已經不再滿足通過《參考訊息》了解美國。他們希望在國際新聞和傳播市場上聽到中國記者自己的聲音,希望中國記者從美國發回的新聞報導更獨家、更有衝擊力、更有故事性、更有深度感、更有中國立場、更適合本土口味。然而幾十年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中國的駐外記者尤其是駐美記者主要工作就是編譯外報外刊外電,新聞報導自采率不高。這是眾人皆知的“行業秘密”。顯然,這樣的傳統工作方式已經滿足不了新時代中國人的信息需求。如果說在紙質媒體時代,外派記者編譯國際新聞還可將就。網路時代的來臨,社交媒體的興起,則從根本上顛覆了駐外記者的工作方式。網路時代,編譯國際新聞在國內編輯部就可以完成,駐外記者這個行業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只有充分發揮駐在當地國的優勢,通過大量的實地採訪。對國際新聞進行解釋性調查性的深度報導,通過中國人的視角報導外國,而不是報導外國媒體。
駐美記者改變工作方式,獨立挖掘新聞來源,自行生產新聞產品,而不是跟著美國媒體的指揮棒走,可行嗎?答案是肯定的。2004至2007年的美國社會集體氛圍日益嬗變,給中國駐美記者提供了難得的報導機遇。走出記者站,深入美國社會,可謂正逢其時。如果說回到幾十年前,美國主流社會對中國記者還非常排斥,我駐美記者即使想走出去與主流人群接觸也沒有機會,今天的情況也已大不相同。如今,上至美國各界主流社會精英,下至普通階層民眾,都對中國興趣日濃,他們希望了解中國,也希望自己被中國所了解。而我後來幾年的駐美經歷完全證實了這一嬗變。當我向美國各界的重要人物發出採訪邀請時,經常強烈感覺到,絕大多數被採訪對象都樂意接受中國記者採訪,只要記者足夠耐心和敬業。就連一向對中國頗有戒備的美國政界也調整姿態,放低身段。美國眾議院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里克·拉森在接受我採訪時就不無感慨地說,要是回到幾年前。他根本不可能接受來自“共產黨中國”記者的採訪。
新聞改革的要求,報社領導的信任,讀者信息需求的改變,傳播方式的革命。美國態度的轉變,這一切給了初出茅廬的我難得的機會。大展身手的時刻到了。臨行前跟報社領導匯報工作計畫時,我闡述了這樣的新聞理想:“絕不專注於瀏覽美國網站和當地報刊,而是走出記者站獲取第一手信息,深入到美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和領域,包括與一些有影響的重要人物接觸,創作出有深度有細節有趣味的原創性新聞作品”。在飛往美利堅的航班上,我給自己暗暗定下了一個目標:若不採訪,絕不寫稿!重要事件爭取到現場,重要人物爭取有專訪。這個目標按照國際新聞界的標準來看似乎不高,但對中國的國際新聞工作者來說卻是革命性的。
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美常駐的幾年時間裡,我闖蕩南北東西。足跡遍及美國,見證報導了一系列重大國際新聞事件,結識了大批著名的專家學者,專訪了眾多各界重要人物,在《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環球人物》和人民網等國內主流媒體上發表新聞報導作品數百萬字,同時還發表了大量獨家的新聞照片。我也是《人民日報》第一位用英文寫作的駐外記者。我采寫的很多有影響的英文專訪,都發表在人民網英文版個人專欄,這是人民網給駐外記者開設的第一個英文專欄。
10年已悄悄過去,這些作品很多都已成舊聞,故事中的人物也可能漸漸被人遺忘,但往事並不如煙。相信這些新聞作品不僅僅是記錄美國歷史和中美關係史的一個個精彩片段,而且也對歷史研究者有一定參考價值。同時我也相信,這些作品對新聞傳播系的學生、中美關係研究者和國際關係愛好者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作料。在人民日報出版社的幫助下,我對這些發表在10年前的文字和照片重新閱讀梳理,同時收集整理我從華盛頓記者站卸任後的部分作品,萃其精華,完成了《走馬西來欲到天:唐勇看美國》這套書。
“走馬西來欲到天”來自於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一首詩《磧中作》:“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把“走馬西來欲到天”作為這套書的總標題,是因為,第一,古代邊塞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氣質精神與今天的駐外記者有相似之處;第二,岑參的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大,藝術化地呈現了古代邊塞詩人的一個生活剪影,也是我在美國駐站生活的縮影:遠離故土親人,肩負報社的重託。來到位於西半球的美國。為了尋找有新聞價值的線索,走遍美國各個角落。幾年戎馬倥傯,生活飄忽不定,半夜開車趕路,不知落腳之處,是常有的事。雖然常常是月圓人不圓,但依然鬥志昂揚,只因為新聞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走馬西來欲到天:唐勇看美國》一共四本,分別為《對話政商翹楚》、《走訪文教精英》、《闖蕩南北東西》、《解讀風雲變幻》。每本書的文章都基本上以發表時間先後為序。《對話政商翹楚》雖然按時間編排,但考慮到如果政商人物放在一起全部按時間排,容易造成閱讀上的混亂,所以最後決定把政治人物與商界人物分開,分別按發表時間排。《走訪文教精英》也是如此,分為教育人物(如大學校長)、科技文化人物、體育人物和藝人,每一類人物都按時間排。對於《闖蕩南北東西》和《解讀風雲變幻》,如果同一主題的稿件中含多篇報導,以最後一篇的發表時間排序。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很多文章在初次發表時都有改動和刪節,本次出版我儘量保留了它們的原貌。
《對話政商翹楚》收錄了我對美國重要政治經濟人物的專訪文章,比如前總統卡特、前國務卿鮑威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猶他州州長和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農業部長約翰斯、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世界銀行行長沃爾福威茨、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華格納、杜邦總裁賀利得。《走訪文教精英》收錄的主要是我對美國文化、教育、科技、傳媒、娛樂等領域精英人物的專訪,例如對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常青藤名校校長的專訪,與《華盛頓郵報》總編輯、橋牌女皇楊小燕、世界首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未來學家托夫勒、新儒學大師杜維明、哈佛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哈佛漢學家宇文所安的對話。歌星宋祖英和影星章子怡雖不是美國人物,但作為中國民族音樂和電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號頗為國人關注,碰巧兩人都到華盛頓參加重要的文化活動,對她們的專訪也收到這本書里。
《對話政商翹楚》和《走訪文教精英》都屬於高端人物訪談,在體例上都大體相似,每篇文章都包括個人簡介(對被採訪對象的簡要介紹)、記者手記(與採訪有關的有故事性和現場感的細節)、採訪正文三個部分。《闖蕩南北東西》主要收錄我采寫的調查性、探訪性文章,比如踏進美國陸軍基地、探秘美國五角大樓、揭秘美國政要防核地堡、訪問美國聯邦政府道德署、走進美國最高陸軍醫院、探訪美國最大精子庫、體驗世界娛樂之都、走訪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與美國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近距離接觸美國說客等。《解讀風雲變幻》主要收錄深度報導,對新聞背後的新聞進行全方位解讀,比如美元貶值牽動世界、長虹被騙背後的故事、美國教授如何治校、解讀中國威脅論、美國怎樣消滅有償新聞、全方位掃描美國醫療保險體制、歐美為何愛把中國與印度比等。
對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國人的心態一直很複雜。有人逢美必反。有人言必稱美國。能夠眼光平視的不多。如何跳出對美國的盲目崇拜,跳出對美國的盲目鄙視,精華拿過來學習,糟粕毫不猶豫拋棄,對新聞界來說也是個大課題。我儘量通過自己的對美報導向中國讀者展示一個多側面、多向度、立體的、真實的美國。
個人覺得這套書在高端人物專訪和國際調查報導方面有一些新的開拓。我給高端人物採訪的定位是:有深度、有思想、有格調、有人情味、有細節、有質疑,尤其是有質疑。比如,在採訪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的時候,我就問他曾經做出的預言當中哪些是失敗的。在採訪美國眾議院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里克·拉森時,我問他作為國會對華友好的少數派是否感覺孤單?在採訪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時,我問他是否對當年支持阿富汗宗教勢力對抗蘇聯從而讓賓·拉登和“基地”組織坐大感到後悔?在採訪耶魯大學校長雷文時,我問他是否在招生時遇到過來自權勢人物的“關係電話”?這些火藥味十足的問題能夠刺激被採訪對象的情緒,讓他們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從而給出出人意料的精彩答案。要知道,但凡有能力的被採訪對象,都討厭四平八穩的問題,都喜歡接受挑戰,從而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充分利用這種心理,就能夠激活記者和被採訪人雙方的情緒,從而讓亮點和看點脫穎而出。 對於國際調查報導,我的經驗有三點:第一,要有批判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記者。一個優秀的調查記者要追逐真相,對曝光社會醜惡現象一定要有激情和擔當。我為什麼要連續報導杜邦特富龍不粘鍋事件?就是因為看到杜邦這樣的跨國大企業也涉嫌誠信問題,被控幾十年來一直對製作特富龍品牌不粘材料的全氟鋅酸氨有毒隱瞞不報,損害了全世界消費者的健康權和知情權。我為什麼要報導洋偽書問題?就是因為看到偽書正毒害著中國讀書人的心靈世界,而許多人卻大發不義之財。每當接到國內編輯部這樣的約稿,我都感到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和激動,這樣的激情推動著我完成後面的調查全過程。第二,建立龐大的專家學者庫,隨時邀請最權威的專家學者就某新聞事件發表看法,庖丁解牛,以此增加報導的權威性。
第三,充分調動五官感覺(指視、聽、觸、嗅、味五種感覺),以細膩的文筆重塑現場,給讀者身臨其境的現場感。這樣的例子在書中比比皆是。比如,為了完成對美國“遊說門”醜聞的系列報導,我採訪了美國三大說客。在談到這些說客如何“會來事”時,我調動了大量的細節描寫,比如邁耶斯的“中餐攻勢”、馬洛對我“人民日報記者”身份的關注、卡西迪從我的錄音筆談到中國人對新技術的熱衷等等。在採訪華盛頓K街一家五星級酒店的服務員時,我問他,美國國會將出台新法律,加強對遊說業的管理,你們酒店可能前景不妙,這位服務員用手在空中劃了一個圈說:“法律是法律,現實又是另外一回事。人們總有辦法繞過法律!”這樣的肢體語言和直接引語對任何記者來說都是難得的乾貨,我當然不會放過。
對於我的美國報導,讀者買賬嗎?由於沒有詳盡科學的客群調查,我不想妄下斷語。相信作為讀者的您在看完這套書之後自有評判。從我個人的角度講,我很自豪,《走馬西來欲到天:唐勇看美國》這套書的許多文章當年都曾占據國內各大新聞入口網站的顯著位置。不少讀者都在網上留言,給我留下了激勵褒獎的文字。對於我在美國抓原創新聞,人民日報國際部曾經專門致信表揚。《華盛頓郵報》專門負責報導國際媒體的專欄作家傑弗遜·莫利在寫給我的電子郵件中說,他經常在網上“報著極大的興趣”閱讀我的人物專訪文章。能取得這點小小的成就,從遠里說離不開中國的強大,從近里說離不開人民日報社的大力支持。
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擁有與其政治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傳播能力。目前,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國家主流媒體都在為增強傳播能力努力著。在這一新形勢下,中國駐美記者隊伍迅速擴大,一些實力雄厚的媒體(如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甚至開始在北美分社雇用本地雇員,它們也在逐步調整采寫方式和傳播理念,以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傳媒競爭。未來的國際新聞工作者肩負著更大的責任,面臨著更好的機遇。我自豪,我曾經為中國的國際報導做出過自己的貢獻。我堅信,今後十年中國駐美記者將寫出更多打動人心的作品。這些作品將為中美兩個大國的共同繁榮和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
1995年,剛走出校門,我就跨人人民日報社的大門,成為一名黨報記者。當年我才20齣頭。8年國際部夜班,1年國際部白班,1年《環球時報》,4年駐美經歷,人民日報社是我新聞事業的起點。韶華易逝,如今人到中年。雖然足跡遍及世界,北京金台西路二號和《人民日報》華盛頓記者站這兩個地理坐標最難相忘。第一次劃版時的緊張,第一次發表署名文章時的興奮,第一次領到工資時的激動,第一次從美國發回報導時的欣喜……黨報生活和工作的點點滴滴多年以後還常常溜進夢裡。8年夜班,記憶最深是每晚陪著星星和月亮回家。4年駐美,忘不了編輯們凌晨三點從北京打來的緊急約稿電話。我在人民日報社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年華。
新聞不是記者一個人的戰鬥。《走馬西來欲到天:唐勇看美國》這套書收錄的每一篇稿件背後都有一個龐大的報導和編輯團隊在支撐。每個文字、每張照片都凝結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感謝人民日報社的領導。感謝曾經與我並肩戰鬥的國際部同仁。感謝《環球時報》、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環球人物》和《生命時報》編輯部。感謝人民日報出版社,特別是編輯程文靜女士。感謝所有曾經負責處理我的稿件的校對和拼版師傅。感謝我的朋友李文友和李之洋。感謝公司萬選通,感謝封面攝影師Stacie Kwacala,還有其他不願具名的無名英雄。感謝我的家人。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和支持,《走馬西來欲到天:唐勇看美國》這套書不可能擺在您的面前。
唐勇
2014年4月於美國

序言

一個中國記者跨越大洋的追求
丁剛
唐勇6年前離開報社去美國進修國際政治,我總覺得是一種損失。當時,他在業務上正處於上升階段,應當能在中國的國際新聞報導領域裡有更多建樹。6年後,重新翻閱他在美國做記者時采寫的一些報導,我仍然相信我當時的判斷。
這些報導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至今讀起來仍有強烈的現場感。其中一些故事雖已成舊聞,卻依然引入入勝。比如,唐勇在2005年寫的《層層剝下偽書洋裝》,真的像是在一層一層地揭開當時中國圖書市場上泛濫的那些假洋書的真實面目。
講故事是記者的基本功,唐勇對這個基本功的“修煉”很專注,且下了一番工夫。這是我重讀這些報導的印象。但是,唐勇的追求並沒有停留在講故事上,而是讓自己的報導向國際政治的層面進一步延伸。他的追求在這一時期他采寫的一些專訪中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
《人民日報》是中國最有影響的紙媒之一,而《環球時報》則是中國國際新聞報導領域的權威媒體,這兩家媒體為唐勇的追求提供了一個良好平台。
唐勇在美國當記者的那幾年,正是中美關係進入機制構建的一個新時期。在許多層面,中美都開始嘗試建立聯繫溝通的機制,兩個大國的交往與互動在不斷加深。
與此同時,中國讀者在經歷了近30年的改革開放之後;也基本了解了美國的概況,有了更深入了解美國對華政策的需求。趕上這個好時機.是在美國做記者的幸運。唐勇沒有讓機會輕易流失,而是將自己的報導緊緊扣住了中美關係這個宏大的主題。
唐勇的報導中,有一部分是專訪,他選擇的主要是在中國讀者中頗有影響的美國政治家、商界名流、常春藤名校校長、傳媒巨擘和一流專家學者。美國前總統卡特、杜邦總裁賀利得、耶魯校長雷文、《華盛頓郵報》總編輯貝內特、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杜維明、美國東亞研究和近現代中國學研究的先驅人物傅高義、以“第三次浪潮”的概念而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未來學者托夫勒,都出現在他的採訪名錄里。這些專訪已經超越了普通新聞作品的影響,至今讀起來,仍能給人以不少教益。
10年前我從美國回國後,在《環球時報》社工作過一段時間.而唐勇正好去了美國工作。當時,《環球時報》重點報導的就是中美關係.唐勇發回的那些專訪,對我理解當時的美國對華關係很有幫助,一些中國學者也對唐勇的專訪表示過相同的看法。
唐勇後來去美國攻讀國際政治和大眾傳播學,在拿了博士學位後成為給美國學生講授新聞法和新聞採訪報導的學者。一個中國記者到美國的大學裡去當新聞學教授,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記得我30年前在社科院讀新聞學研究生的時候,能夠聽一堂美國學者的講課都是件稀罕事。碰到這樣的機會,教室里常常是座無虛席。後來我到美國工作,也見到過一些教新聞的華裔學者,但他們大都沒有像唐勇這樣,有過一段在中國主流媒體當國際新聞編輯、做駐外記者的工作經歷。
唐勇當時若留在中國做記者,現在或許已是一位著名的國際新聞人了。但唐勇這幾年在美國,其實也沒有脫離本行,他在異國他鄉的“本行”里開出了一番新天地,用一個“損失”換來了一份新成就。2012年.唐勇的名字上了全美50名優秀新聞和大眾傳播學教授榜,同時他還獲得美國最權威的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AEJMC)授予的最佳學術論文獎。2013年,唐勇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評選為傑出校友/形象大使。
唐勇又一次抓住了中美關係變化所提供的機遇。從改革開放之初美國影響中國,到中美之間開始相互影響,時代的確不同了。唐勇會把自己當年在人民日報社上夜班和在美國當記者的經歷講給美國學生聽嗎?他又是怎樣結合自己的中國新聞實踐來講授美國的新聞學呢?或許,他在下本書中會講到這些故事。
這是我的期待,相信也是讀者的期待。
2013年11月於巴西里約熱內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