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元玄貴兄弟造石藥師像
- 館藏地點:耀州區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
- 出土地點:銅川市耀州區柳林鎮柏樹塬村
隨即被耀州區博物館徵集收藏。
造像為青石質,立像,高1.82米。根據題記得知,造像是唐神龍三年(707)元玄貴、元玄藏、元玄瓚兄弟為亡母朱氏雕刻,以供養藥師佛並為母親超度亡靈。
佛像高肉髻,頭頂略平。面目清秀,眉骨略低,雙眼微睜,高直鼻樑,薄嘴唇,雙耳下垂。左臂彎屈,手掌下垂,手指上屈,掌心握一粒藥丸,裝飾火焰紋。右臂前伸,手掌上舉,施無畏印。身著圓領通肩大衣,右肩斜披袈裟,跣足立於仰蓮座上。蓮座下為橢圓形座,前部刻有楷書題記。造像神態安詳,體態豐腴,衣紋簡潔,雕刻精細。五官、手指、腳趾刻劃生動、逼真,保存比較完整。
藥師佛是佛教中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稱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率領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兩大菩薩等眷屬,在東方淨土化導眾生。與中央的釋迦牟尼佛、西方的阿彌陀佛並稱為“橫三世佛”。又與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合稱為“東方三聖”。《藥師經》稱其曾發十二誓願,為眾生消除痛苦。傳說曾為星宿光,以良藥供養僧眾,成佛後,常作為“釋迦三尊”左脅侍。後來民間以念其名號可免鞭撻、牢獄、無食、無醫藥、醜陋愚頑、聾盲跛躄、身攣背駝、白癲癇狂等苦楚。在一些寺院被作為主尊供奉。
從雕刻手法來看,佛像面部瘦長,眉骨低,眼睛細長,低顴骨,鼻樑高直,嘴唇薄,兩耳下垂,儼然一位老年婦女形象,與同時代的佛造像面部豐滿圓潤、高顴骨、厚嘴唇有所區別。可能是受洛陽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以武則天為原型的影響,以元玄貴兄弟之母朱氏生前的真實長相作為原型來雕刻藥師佛的面容,因而使其具有了東方婦女的形象和特徵,比較少見。
造像的出土地柏樹塬村為古代北寺遺址,根據1934年發現、現藏於藥王山碑林的《張安世造像碑》得知,北朝時期這裡就已有寺院。在村西有寺院建築遺址和巨大的青石柱礎。村中還保留著一座宋代磚塔。以前修路和基建時,也發現過較多的殘碎石刻和金代青瓷碗,可見在唐宋時期,這裡的寺院依然規模宏大,香火旺盛。另外,這裡也是歷代耀州通往香山的必由之路,朝拜香山的香客居士都會路過這裡並在這裡休息。日常調查時,在遺址南部的斷崖中發現了明清時期的陶瓷碎片,說明寺院應該毀廢於清代。
唐元玄貴兄弟造石藥師像的出土,對於研究耀州唐代佛教寺院分布、佛教的影響、發展以及石刻造像藝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同時,也為進一步探究北寺遺址的歷史特別是唐至宋時期的發展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