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也稱為唐代騎駝樂舞三彩俑,唐代陶器,於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鮮于庭誨墓,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駱駝頭高58.4厘米、首尾長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在一峰鋪著花毯的駱駝背上,塑有5位胡人樂俑,左右兩側各坐著兩個,神情專注地演奏胡樂,表現的是流行於唐代開元(713年—741年)、天寶時期(742年—756年)的“胡部新聲”即胡漢文化融合後的新舞樂。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駱駝和樂舞俑獨立塑成,然後組裝,複雜又嚴謹。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藝術、製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

2013年8月19日,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
  • 出土地點:陝西省西安市鮮于庭海墓
  • 館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
  • 類別:陶瓷
  • 出土年代:1957年
文物特徵,流傳歷史,出土環境,文物鑑賞,文化寓意,文物價值,

文物特徵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駱駝頭高58.4厘米、首尾長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駱駝昂首挺立,馱載了5個漢、胡成年男子。中間一個胡人在跳舞,其餘4人圍坐演奏。他們手中的樂器僅殘留下一把琵琶(據研究,應是一人撥奏琵琶,一人吹篳篥,二人擊鼓),均屬胡樂。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駝身為白釉色,頸部、前腿上部、尾部塗黃色。駝首高揚,站立在長方形托板上,駝峰上放置著一條花毯。在駱駝背上,塑有5位胡人樂俑,左右兩側各坐著兩個,神情專注地演奏胡樂。左面一人彈奏琵琶、一人吹觱篥,右面兩人擊鼓,四人戴著襆頭,身著翻領半袖大衣,腳蹬皮靴。站立在四人中間的是一人髯須濃密、眼睛圓睜、穿翻領綠袍的胡俑,右手前抬,右臂舞袖低垂,嘴正張開,似在合樂而舞並伴以歌唱。

流傳歷史

1957年,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鮮于庭誨墓。
現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內。

出土環境

鮮于庭誨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南何村西北,195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據掘出的墓誌記載,墓主鮮于庭誨為唐右領軍衛大將軍,葬於開元十一年(723年)。鮮于庭誨墓墓為磚墓室,平面呈方形,邊長4.9米,四壁中部稍外凸。甬道在墓室南面偏東,頂塌,只存墓誌1塊、石門楣1件。墓道在甬道南,為斜坡式隧道,兩壁有對稱分布的壁龕3對,內置陶俑,上有天井。

文物鑑賞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表現的是一個由西域胡人組成的在長安城巡迴演出的小型樂隊,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胡樂、胡舞的題材新穎,三彩釉的鮮明色調,釉色鮮明潤澤。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巧妙地誇張了人與駝的比例,飽含著濃郁的異域情調,造型優美生動。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

文化寓意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表現的應是長安百戲中的一個雜技節目。唐代百戲留下記載的有盤杯伎、吞劍伎、獼猴緣竿伎、透飛梯伎等。唐代,在長安城的東市和西市都有專門的百戲班子,他們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讓人們花錢雇演。唐玄宗曾“召兩市雜戲以娛貴妃”。駱駝載樂節目集雜技和馬戲於一體,雙峰駱駝身高一般2米左右,負載力可以達到250公斤,馱載5個成年男子需訓練有素。5位藝人在駝背沒有圍欄的平台上載歌載舞展現了高難度技藝。駱駝載樂這種節目,在長安一定大受歡迎,西安中堡子村唐墓也出土過類似的作品。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表現的是唐代的胡人藝術家們多數擁有專業技能,來到長安主要從事音樂、舞蹈、演唱、雜技等藝術活動,為長安的精神生活帶來了新氣象。

文物價值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代表了唐三彩的較高水平,為中國古代陶俑藝術代表作品。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藝術、製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
2013年8月19日,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