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

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

《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是1993年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祥霆。

基本介紹

  • 作者:李祥霆
  • ISBN:9789578989108
  • 出版社:臺北市 文建會
  • 出版時間:1993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線上閱讀:http://www.chineseculture.net/guqin/newsletters/lixiangtingtangbookfullversion_files/lixiangtingtangbookfullversion.htm
序一
在我國的音樂史料中,有關於樂器方面的文獻為數甚多,其中又以古琴音樂的史料最為突出。這是因為古琴是文人雅士的樂器,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和高雅的音樂型態,與「士無故不撤琴瑟」的文風樂教息息相關。
漢代蔡邕在其所著「琴操」中說:「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是故我國自古就把琴視為表徵道德的樂器,用以陶冶性情,移風易俗,進而「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在歷代長期不斷的傳揚發展過程中,有關琴史、琴譜的蒐集整理,琴弦、琴律的改革考究,以及具有歷史價值的古琴發現保存,成果輝煌,使古琴的藝術生命綿延不絕、源遠流長。
李祥霆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琴學家,在古琴演奏和學術研究方面,均有其獨特造詣。民國七十九年(西元一九九O年)自英國返台,向本會提出「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一文之撰寫計畫,次年五月簽約撰稿,越年四月底完成。李先生在本文中所敘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的闡發,見解卓越,有獨到之處,深具琴學研究參考價值;所選與古琴有關的詩詞文章,內蘊繁茂,豐碩可觀,除富有珍貴的文學價值外,兼含音樂、哲學、思想、情趣的寄寓,無不言外有音,美不勝收。學者誦讀之餘,啟發必多,在此謹向李先生申致敬意與賀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申學庸
序二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難以勝數的偉大成果,古琴藝術則是其中尚未被人們充份認識的寶貴的一項。古琴藝術產生至今已三千年左右,是人類文化中唯一活著的最古老的藝術。這一古老的藝術有著豐富的很高水準的古代音樂作品、美學文獻,以及精美的古代樂器保留到今天。這些在世界文化遺產中都是無與倫比的。
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全面發展的輝煌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高峰,而古琴藝術是突出的部分。琴曲之王「廣陵散」完成於此時,今天所見的經典之作「幽蘭」譜的寫本抄於此時。名曲「梅花三弄」作於此時;周詳的記譜法產生於此時並且沿用到今天。現存於世的精美絕倫的唐代製做的古琴「九霄環佩」「飛泉」「玉玲隴」「春雷」「萬壑松濤」仍發出絕妙的聲韻。而古琴演奏美學和音樂思想亦有著精譬深刻的觀點。
歷來以琴、棋、書、畫稱為文房四藝,而琴居其首。但是現在有關唐代文化著述多著眼於文學和美術。在有關中國古代音樂的著述中也少論及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和音樂思想。因此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和音樂思想的研究是一個很為重要的課題。筆者於一九九一年五月開始了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
為了對唐代古琴藝術研究的準確性,除直接採取唐代文獻,包括詩、詞、文及琴譜「幽蘭」之外,僅是採用了最接近唐代的有關材料四種:宋人朱長文的「琴史」、後晉修撰的「舊唐書」、宋代修撰的「新唐書」以及明代寧王朱權編纂的「神奇秘譜」中的琴曲「廣陵散」譜。「舊唐書」去唐最近,「新唐書」是宋代所修正史,去唐未遠,皆應可以憑信。朱長文生於一O三八年卒於一O九八年,與「新唐書」修撰年代的一O四四至一O六O年同期。而且朱長文家藏書二萬卷,十九歲得中進士後,因傷腳,居家二十年,讀書著述,成就甚多。其後曾任秘書省樞密院編修等職。他著「琴史」專在記琴人之事,其可信程度當與正史同。朱權為朱元璋之子,封為藩王,又酷好古琴。以其心之切,其位之貴,尋求得古代皇家秘譜完全可能。而且他記述「廣陵散」譜流傳之脈胳清楚肯定,當也有所據,亦可憑信。
為儘可能正確認識唐代古琴藝術,取材寧可過苛而不敢稍寬。所幸者,唐代文化果然不愧為中國文化高峰、詩歌王國。「全唐詩」四萬八乾多首中與古琴有關者,竟尋得多達一千零七十多首。此外尋得與古琴有關的詞十六闋,文三十六篇。所包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廣泛。一些著名詩人寫出為數可觀的有關古琴的詩篇,其中二十一位寫有十三篇以上。偉大詩人李白所寫最多,達四十四首。白居易次之,有三十三首。詩聖杜甫也有十六首之多。
經過一年的研究,對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和音樂思想形成的總體認識,在演奏美學方面概括出十三象:一日雄、二日驟、三日急、四日亮、五日粲、六日奇、七日廣、八日切、九日清、十日淡、十一日和、十二日恬、十三日慢。在古琴音樂思想方面基本分為兩種,一為藝術琴,一為文人琴。在文人琴的音樂思想中,歸納為七類:一欣然類、二深情類、三清高類、四曠逸類、五藝術類、六聖賢類、七仙家類。
本書所提出的研究命題雖然已進行完畢,但對唐代古琴藝術的研究和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筆者在此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鼎力支持,對郭前主任委員為藩 、余處長玉照、周顧問維屏、利專門委員明勛、游素凰小姐的關心和協助,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同時希望得到上述各位及海內外琴入學者的指正。
李祥霆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於倫敦琴窗
氣象萬千的唐代古琴演奏藝術
演奏美學是音樂思想的體現,它所達成的音樂實際乃更深入影響演奏者和欣賞者的感覺與思想。唐代詩、詞、文及其它文獻中有關古琴的作品,在古琴演奏美學方面有著生動而豐富的反映。可以令我們有一個廣闊而深入的認識。迄今為止,關於古琴演奏美學,成為獨立篇章之系統理論的,唯有清人徐青山「溪山琴況」十四則。此外只是散見於一些琴譜中的敘述而已。因之此命題尤需關注。
總觀已得到的唐代有關古琴文獻材料,可以發現唐人在古琴演奏美學方面雖然沒有形成一篇獨立著述,但在這些文獻對古琴的表述中,已經甚為明確而具體。現在可以歸納出十三題,試名之為「琴聲十三象」。一曰雄、二曰驟、三曰急、四曰亮、五曰粲、六曰奇、七曰廣、八曰切、九曰清、十曰淡、十一曰和、十二曰恬、十三曰慢。這十三象可以解之為十三種現象,也可以解之為十三種類型。但不只是外表現象,而是藝術內涵的表現與傳達。薛易簡有「琴訣」一篇,提出琴有七種可以達到的藝術境界,同時它也是對古琴演奏藝術的七種要求。可以說是現存最早的古琴演奏美學理論。他所提的是原則式的概念,可惜沒有像「溪山琴況」那樣作進一步的解說或論述。他又提出彈琴有「七病」,是直接從演奏實際中提出的法則。在唐代一些琴家的傳略中尚保存一些他們的演奏美學材料,放在「琴聲十三象」之外加以綜述。

作者介紹

李祥霆 男,滿族,1940年4月生,吉林遼源人。196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現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日本福岡吟詠道八洲莊鷹洲會名譽顧問、英國東方美術家協會會員、北美琴社顧問等。1957年起師從查阜西學古琴,從溥雪齋、潘素學國畫,195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從吳景略學古琴。1989年到英國劍橋大學作古琴即興演奏研究並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音樂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員,教授古琴和洞簫。1994年10月回到中央音樂學院繼續任教。1963年以來教授古琴學生400餘人,分布在中外許多地方。除在國內演出,還曾多次在英國、法國、美國等10餘個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演出,其中有40餘場獨奏音樂會,並在一些大學作學術講演。以及在電台、電視台錄製專題節目。1982年在英國達拉姆東方音樂節舉行的獨奏會是古琴史上第1次獨奏會。1992年在巴黎拉維拉劇院千人座位的獨奏會獲得滿座,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英國、法國國家電台多次廣播其古琴專題音樂節目。曾為《知音》、《諸葛亮》、《秦頌》等多部影片、電視劇配古琴獨奏。1988年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年展,1989年在倫敦大學中國美術館舉行個人畫展。1991年在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作“國畫與古琴音樂的點線之美”演講,傳略入載《中國藝術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香港《世界名人錄》(中國卷)。1999年3月被美國劍橋國際傳紀中心選為《二十世紀傑出物人》。1994年11月獲“民族優秀書畫藝術工作者獎”,所錄唱片《落霞流水》古琴專輯在台北獲金鼎獎,1998年獲《國際華人藝術大獎賽世界榮譽金獎》等。曾編寫拍攝有藝術教育片《琴》、電視劇《鳳求凰》,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撰寫《琴》條目。發表論文主要有《略談古琴音樂藝術》、《吳景略先生古琴演奏藝術》、《論查阜西先生古琴演奏藝術》等、新舊體詩“自嘲”等及古琴曲《三峽船歌》、《風雪築路》;著有《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一書在台北出版。在國內外出版有《李祥霆古琴藝術》等唱片、錄音帶、錄影帶10餘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