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加藍人面鎮墓獸這件非常罕見的唐三彩加藍人面鎮墓獸,系台灣歷史博物館於公元2001年所購藏,體型碩大,可謂空前。
基本介紹
器物特徵,相關資料,器物功用,
器物特徵
器為人面獸身;凸睛豎眉,獠牙外突,山羊鬍,下巴至兩耳皆生鬍鬚;面容猙獰,頭頂生尖形高角一隻,附小支角,獸面兩側各生扇形大耳,雙肩生翅,左右各二;胸腋有圖案,綴卷草紋飾,足呈牛蹄,作蹲踞狀,尾巴盤在四肢當中,背部塑四短狀鋸齒形脊飾,並附一利刃突出,造型獨特。身施以黃、褐、綠三色釉,並加藍彩;頭部及前足未施釉,但有繪彩痕跡;台座前後有六孔便於縛扎。製作精細、表情威猛,極具震攝的雄姿,莊嚴可畏。
相關資料
鎮墓獸為唐代明器陶塑中的重要類型,它放置於墓中,是驅除邪魔、保護墓主魂魄的守護者。其形象是採用想像與現實世界的動物融合而成。在墓室中放置怪獸以守護墓主的觀念在中國是相當古老的。至少,從戰國時代起長沙及信陽楚墓便有木製漆飾,造形抽象的鎮墓獸,以鹿角為飾,張口吐舌,單個出現於墓葬中。北魏時,河南洛陽北邙山盤龍冢村元邵墓亦出土鎮墓獸一對,有獅面及人面,皆獸足獸身,背脊生三彎角,蹲坐於平板上,這種形象已是唐代鎮墓獸的雛形;至於隋代張盛墓的白瓷鎮墓獸在基本造型上則與唐三彩鎮墓獸完全相似。
今所見的鎮墓獸多出土於河南洛陽、陜西西安一帶,即是盛唐時的長安、洛陽等大都會所在。但在初唐時,位在中西交通孔道上的新疆阿斯塔那的唐人墓葬中便發現過泥塑彩繪鎮墓獸。常見的鎮墓獸尺寸大小約以三種為主:大型的鎮墓獸在90到110公分間,這是屬於貴族或極有權勢的人所擁有的殉葬品,陜西唐章懷太子墓中的鎮墓獸便是此一規格;其次,約在50到70公分間,屬於高官達人所有;兩者大都帶有鏤空的高台座,以便巡行遊街炫耀之用。至於在30公分以下的小型蹲坐在平板上無鏤空高台座的鎮獸墓,則屬於一般墓葬。
台灣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唐三彩,大部分系1928年和1929年間隴海鐵路汴洛段及修築河南洛陽至潼關間公路時,在破壞的古墓中所發現;當時交河南省立博物館保管,後來歷經戰亂輾轉運來台灣,於1956年轉交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其中便收藏河南洛陽出土的鎮墓獸多件,以三彩器為主,少部分為彩繪。三彩鎮墓獸胎色淺淡,外敷白化妝土,獸面的鎮墓獸通體施釉,人面的鎮墓獸面部不施釉。此件形體巨大、品相完整,定出於盛唐王室貴族大墓之中,是唐三彩中非常難得的大型作品;特別是三彩釉中的藍彩部份,為一般三彩器所罕見,其釉色來源及演變情況很值得進一步研究。
器物功用
在唐代墓葬中,鎮墓獸成對出現,放置於墓道入口處,鎮守於墓門,早期稱為「魌頭」。采蹲踞的姿態,有兩種基本造型:一為雙角獸面,嗤牙裂嘴、似怒吼;一為胡人面像,扇形耳,圓目怒瞪、張口露齒,因為人面獸身也稱做「鎮墓俑」。在形體上獸身有雙翼、蹄足。從歷代鎮墓獸的演變來看,唐代的形象更加誇張與威嚇,強調各項細部,如高聳的雙角、向外伸出的羽翼、華麗流淌的多種釉色等。人面鎮墓獸以西域胡面貌為造型,特別反映了當時中外文化交流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