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人體結構)

唇(人體結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口唇由皮膚口輪匝肌黏膜構成。上、下唇的游離緣共同圍成口裂,口裂的兩端稱為口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唇
  • 外文名: lip
  • 拼音:chun
  • 分為:上唇和下唇
  • 性質:人體結構
概述,口唇炎,單純性口唇炎:,濕疹性口唇炎,日光性口唇炎,唇裂患者口輪匝肌的解剖學觀察,1.單側完全唇裂:,2.雙側完全唇裂:,3.正中唇裂:,

概述

上唇表面正中線上有一淺溝稱叫人中,其中、上1/3交界處為人中穴,臨床針刺該穴可搶救昏迷病人。在上唇的外側有一淺溝,稱為鼻唇溝。面神經麻痹的病人。鼻唇溝變淺或消失。

口唇炎

單純性口唇炎:

經常處於乾燥的氣候,在冷風吹襲下,造成嘴唇黏膜保濕性變差,而容易脫皮、剝落、裂開。落屑性口唇炎:常因體質過敏所引起,好發在異位性皮膚炎或脂漏性皮膚炎的患者,可能與陽光照射或接觸到刺激性物質有關,多見於下嘴唇。

濕疹性口唇炎

最常見的例子是擦口紅引起的唇膏性口唇炎,此乃因對口紅內的顏料或染料,或護唇膏內的羊毛脂或藥物引起的過敏,這類患者通常上下嘴唇都會有症狀。

日光性口唇炎

即長期在烈日下活動或工作者,在紫外線的慢性刺激下,造成下嘴唇變得較蒼白,表皮萎縮、龜裂,甚至有可能發展成惡性病變。
口唇炎患者,經常會因嘴唇持續性的乾裂,而不時用舌頭舔雙唇來減輕不適感,可是這樣一來,嘴唇在一陣乾燥後,又將它舔濕,吹了風或冷氣之後,嘴唇會變得更乾燥,就會想要用舌頭再去舔它,這樣地周而復始,便成了惡性循環,結局當然可想而知。

唇裂患者口輪匝肌的解剖學觀察

1.單側完全唇裂:

患側上唇是以口角至鼻翼基部連線為底,裂緣和唇紅緣為邊的三角形,在冠狀切片上口輪匝肌也可分為三束:(l)唇緣束:位置較淺,沿唇紅緣和上唇動脈走行、至唇紅斷端稍折向上,終止於鄰近的真皮內,它相當於正常口輪匝肌的邊緣部,但左右失去連續性。(2)鼻唇束:位於唇緣束的外上方,從口角稍外側的蝸軸行向上內,至裂緣附近的皮膚而終,部分肌纖維終於患側鼻翼基部。(3)鼻束:起於口角外側,近乎垂直向上、至鼻翼基部外側緣。上唇提肌從眶下緣行向下內,奔向唇紅緣和裂緣下段,與鼻唇束相交織,造成鼻唇束沿裂緣上行附於鼻翼基部的假像。提上唇鼻翼肌在近黏膜側附於鼻翼軟骨外緣。在裂側唇的水平切面上,可見口輪匝肌深層肌纖維的橫斷面沿黏膜和裂緣排列成弧形,淺層肌纖維多由皮膚向黏膜和中線斜行,止於裂緣的真皮內或消失在深層肌之中,不完全唇裂中未裂開處的高度大於唇高的13/以上,未裂開處有肌纖維穿行,裂緣內有平行於裂隙的肌束。單側唇裂的內側部,肌束排列接近正常,但由於裂隙阻隔,鼻唇束的越中纖維減少,健側人中發育欠佳。在冠狀和水平切片上,肌束均未伸延至裂緣,由於健側鼻束和鼻唇束上份肌纖維附於鼻小柱基部,而鼻小柱缺乏對側同名肌的附著和牽拉,使得鼻小柱明顯向健側偏斜。光鏡和電鏡觀察還發現裂隙內側緣肌纖維細小,稀疏、深染,似乎發育不成熟,電鏡下見肌細胞核變小,數量減少,而線粒體在肌纖維中心部位膨大、積聚、引起肌纖維扭曲、分叉或Z帶的改變。

2.雙側完全唇裂:

兩裂側肌纖維排列類似單側完全唇裂的患側。不同的是與裂緣平行的肌束稍明顯,鼻唇束的肌纖維從口角幾乎垂直上升,附於鼻翼基部,在鼻翼基部下緣有水平走行的肌束,止於裂緣上部。在完全性雙側唇裂中,正中的球狀突部的軟組織主要由膠原結締組織和豐富的血管網構成,無肌纖維存在。

3.正中唇裂:

本例唇裂缺乏鼻小柱及鼻中隔軟骨。牙槽正中有一裂隙,愕部有隱裂,伴有先天性腦積水和右手六指畸形。裂兩側上唇基本對稱,並向外翹起,肌纖維排列十分類似單側完全唇裂的外側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