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里,經外奇穴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別名髓空、下頤。位於口腔內,下唇黏膜中點,唇外與承漿穴相對處。布有下頜神經的下牙槽神經,上下唇動脈。主治口噤,口臭,面頰腫痛以及齒齦炎,口腔炎等;還用於馬黃黃疸,寒暑瘟疫,肝病等。直刺0.1~0.3寸;或點刺出血。針感:局部脹痛,可向四周放散。一般不灸。
基本介紹
- 別名:髓空、下頤
-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 隸屬經絡:經外奇穴
- 功能:清瀉邪熱
名稱釋義,定位,解剖,功能作用,主治,配伍,操作,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唇,嘴唇;里,里外之里,內側。本穴位於下嘴唇內側,故名。
定位
口腔內,下唇黏膜中點,唇外與承漿穴相對處。
解剖
唇里穴下為下唇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口輪匝肌、降下唇肌)。黏膜由下頜神經的下牙槽神經分布。左右側,上下唇動脈在唇正中線處相互吻合,形成圍繞口裂的動脈環。
功能作用
清瀉邪熱。
主治
口噤,口臭,面頰腫痛以及齒齦炎,口腔炎等;還用於馬黃黃疸,寒暑瘟疫,肝病等。
配伍
配頰車、合谷治療牙齦炎;配勞宮治療口臭;配機關、陰囊下橫紋治療口噤;配鼻交、脅堂、濁浴治療肝病。
操作
直刺0.1~0.3寸;或點刺出血。針感:局部脹痛,可向四周放散。一般不灸。
附註
1、本穴有多個別名,最早別名“髓空”見於《素問》,“頤下”見於宋代的《聖濟總錄》,“下唇之里”則為現代《中國針灸學》所載。要注意鑑別。
2、本穴古代多用於治療急性傳染性病症,如肝病、瘟疫等。現代,除某些書籍還沿用記載,但臨床已未見報導。
相關論述
《備急千金要方》:“唇里穴,正當承漿裡邊,逼齒齦。針三鋥,治馬黃黃疸、寒暑瘟疫等病。”
《聖濟總錄》:“頤下不可傷,傷即令人舌根不轉,宜治耳後宛宛處五分,過之亦傷也。”
《中國針灸學》:“下唇之里,外直承漿穴,與齒齦接近之唇溝中。針三分。主治肝病,齒齦腫,口噤。”
《針灸經外奇穴治療決》:“唇里,在下唇之里,外直承漿穴,與齒齦接近之唇溝中。針三分。主治肝臟病,齒齦腫,面頰腫,口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