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馬魯丁·阿富汗尼(哲馬魯丁·阿富哈尼)

哲馬魯丁·阿富汗尼

哲馬魯丁·阿富哈尼一般指本詞條

穆斯林政治人物和新聞工作者。他是伊朗人,取名「阿富汗尼」被認為是要隱藏他出身波斯什葉派的身分。1866年起居住於阿富汗斯坦,一年後成為汗(國王)的顧問。改朝換代後,他也被免職,於是前往伊斯坦堡,1871年轉往開羅。他在那裡以民眾煽動家和異教徒出名,1879年被驅逐出境。1883年到巴黎,他擁護伊斯蘭文化,與歐洲優勢文化相對抗。在俄國(1887~1889),他似乎從事反英宣傳活動。此後又去伊朗,1892年再次被當作異端分子驅逐出境。四年後,他唆使人謀殺沙阿以報復。他在不能使蘇丹關注他的泛伊斯蘭教思想後,死於伊斯坦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哲馬魯丁·阿富汗尼
  • 外文名:Jamal Din Afghani
  • 別名:賈馬爾丁·阿富汗尼
  • 國籍伊朗
  • 出生日期:1838年
  • 逝世日期:1896年
  • 出生地:伊朗哈馬丹
  • 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
  • 代表作品:《反駁自然主義者》、《哲學的利益》
人物生平,政治主張,哲學思想,個人作品,名言,

人物生平

哲馬魯丁·阿富汗尼(Jamal Din Afghani,1838~1897,全名哲馬魯丁·穆罕默德·本·賽夫達爾·阿富汗尼) ,是近代伊斯蘭哲學家、社會活動家,泛伊斯蘭主義的倡導者。生於伊朗哈馬丹,在阿富汗喀布爾以東的艾薩達巴德城長大。其父賽義德·賽夫達爾,自稱是遜尼派著名聖訓學家提爾密濟的後裔。哲馬魯丁幼年時在當地學校讀書,後在波斯、阿富汗各地求學。通曉伊斯蘭教曆史、教義、蘇菲主義及哲學、邏輯學、物理學、天文學和醫學等,還掌握阿拉伯語、波斯語和土耳其語。18歲時到印度學習英語和科學文化,後遊歷了阿拉伯諸國,曾目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暴行。1857年到麥加朝覲,以此機會在各國朝覲者中間宣傳“伊斯蘭世界大同盟”思想,並在麥加發起成立了由各國穆斯林參加的“溫姆·古拉協會”(溫姆·古拉為麥加古稱),並創辦《溫姆·古拉》雜誌。他提出將宗教改革和社會改革相結合,呼籲全世界穆斯林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抵制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1866年他被阿富汗國王穆罕默德·阿扎姆汗任命為首相,不久,遭新任國王敵視,又去麥加朝覲,後顛沛流離,到過印度。1871年定居埃及開羅,在愛資哈爾大學任教,繼續從事宗教和社會改革的政治宣傳活動,培養了穆罕默德·阿布篤、賽義德·扎格盧勒等一批青年追隨者。1879年被埃及總督陶菲格驅逐出境,流落印度後又遭英殖民當局軟禁。1884年,在巴黎與其弟子穆罕默德·阿布篤創立了“牢不可破的關係協會”(一譯“堅柄協會”),並出版了同名阿文周刊,抨擊殖民主義,對喚起伊斯蘭各國人民的民族覺醒產生了頗大影響。1886年旅居俄國,並會見沙皇尼古拉二世。1889年,應伊朗國王納綏爾丁之邀,任國防部長及首相,主持宗教事務和社會改革。因其主張危及到國王的權利,並遭反對派的抵制,其改革失敗終被逐出,後流亡巴斯拉和倫敦。1892年應土耳其素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之聘到伊斯坦堡,被冠以“伊斯蘭長老”的稱號。素丹利用哲馬魯丁推行泛伊斯蘭主義,企圖獲得世界穆斯林的支持,以維護奧斯曼帝國搖搖欲墜的統治。哲馬魯丁後遭統治者的猜疑而被軟禁。終生獨身。1897年3月9日因病在伊斯坦堡的尼山塔什獄中逝世。1944年移葬於阿富汗喀布爾。

政治主張

哲馬魯丁是泛伊斯蘭主義的創始人,終生致力於社會和宗教改革。在政治方面,為了反對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奴役,爭取伊斯蘭國家的民族獨立,他主張全世界穆斯林聯合起來,不分民族和國界,在一個哈里發的領導之下,建立一個統一的伊斯蘭教帝國。首先以埃及為主體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進而統一蘇丹和伊朗,最後統一奧斯曼帝國的全部領土,使穆斯林擺脫西方殖民主義的統治。這個國家在伊斯蘭教統一旗幟下,以伊斯蘭教法治國,進行宗教、社會、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實現國家的富強。在宗教思想方面,他認為,真主是獨一的超越的絕對存在,主張穆斯林在信仰、道德、政治方面要恢復到四大正統哈里發時代。他認為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教法和文化形態適用於任何時代,它能夠回擊任何異端思想文化的挑戰,但需要對非伊斯蘭化的世俗觀念和陳規陋習進行改革,這種改革應與社會改革相結合。他認為早期的伊斯蘭教是純真的,自中世紀以來隨著歷史變遷,外來的各種異端思想相繼滲入伊斯蘭教,使信仰偏離了“安拉的正道”,伊斯蘭教內部出現的宿命論派、蘇菲派和保守派,及主張消極避世,因循守舊等,關閉了創新的大門,使穆斯林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導致了穆斯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衰落。為使伊斯蘭教復興,適應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他認為,一方面要以伊斯蘭教的原教旨精神,從思想上清除各種異端邪說的影響,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滲透,淨化和純正宗教信仰,把伊斯蘭教思想作為穆斯林教育第一課題,以理智來鞏固信仰,提高伊斯蘭教學者和教法官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發揚伊斯蘭教義中“富有生機的原則”。另一方面,他認為應從教法入手進行宗教改革。他引證《古蘭經》指出,伊斯蘭教是善於吸取新知識和不斷變革的宗教,創製新教律的大門是敞開的,前輩法學家制定的律例只能適應過去,不可能說明今天的一切。他提倡根據《古蘭經》和聖訓的精神,運用科學和理智演繹創製新的教法,規定穆斯林新的道德行為規範和教律,使伊斯蘭教適應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他還倡導穆斯林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掌握新的思想方法,大力發展教育和經濟,改變伊斯蘭國家貧窮落後的狀態。

哲學思想

在哲學思想方面,他認為宗教和科學並不矛盾,伊斯蘭教能夠兼容並蓄先進的科學文化,通過改革而達到現代文明。唯物論和無神論同宗教信仰是不相容的。他認為人與動物有本質區別,動物無理智、靈性和信仰,只能適應環境,而“人為萬物之靈,是世界的統治動物”,人有理智,能駕馭自然,變革社會。他提倡入世主義,反對宿命論和蘇菲派的消極厭世及“現實世界是最末時光”的觀點,提倡人應有積極進取的精神,鑄造自己現實生活的新方式,“追求現社會的幸福生活”。哲馬魯丁的泛伊斯蘭主義學說在伊斯蘭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隨之形成了泛伊斯蘭思潮和社會運動,並在國際上建立了泛伊斯蘭組織。

個人作品

哲馬魯丁的主要著作有《反駁自然主義者》、《哲學的利益》及論文《英國與阿富汗》、《東方政府》等。

名言

門已打開卻不願進去的人,理應驅逐。
屈辱和真知是不共戴天的對頭。
自由是爭取的,不是賞賜的。
民族的存亡繫於它的領袖。
初期的教法寓於思想和心靈,後來的教法淪為長袍和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