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講稿》是201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愛彌爾·涂爾幹。
基本介紹
- 作者:法愛彌爾·涂爾幹
- 譯者:渠敬東 / 杜月
- ISBN:9787100088282
- 頁數:325
- 定價:42.00元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12-4
- 裝幀:精裝
- 副標題:1883-1884年桑斯中學課程筆記
- 叢書: 涵芬書坊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哲學講稿》是早年涂爾幹在桑斯中學任教時,由其學生安德魯·拉朗德所作的聽課筆記整理而成。從內容上來說,由於該講稿所面對的是些中學生,所以,無論是講述方式,還是講述內容,都不會晦澀難懂。也正是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哲學課程中所要求的哲學基本問題以及構成哲學經典的各個哲學家的學說,這份講稿就顯得很通俗易懂,有些地方甚至還很口語化。
像其他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想進一步競爭大學教職的畢業生一樣,這位與哲學家柏格森同時代後來成為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的涂爾幹,在通過教師資格考試之後,開始在法國的桑斯中學(後到聖·昆丁中學)教授哲學。所以,該書至少適合兩類讀者。
首先,這份講稿可以讓沒有受過哲學訓練的普通讀者,也能夠很容易的跟著涂爾幹了解和思考哲學問題。從“入門”和“普及”的意義上,只要是對哲學有興趣,都可以從中發現其妙處。文字不難,內容簡短易懂,並且講稿還很體系化,讀此書相當於經過了一次法國哲學基礎教育訓練。眾所周知,哲學家輩出的法國,中學哲學教育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相信有興趣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慢慢體會到。
其次,對於想了解和研究涂爾幹思想的讀者來說,這份講稿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猶如涂爾幹早年在桑斯中學所作的演講所言,當時的法國以及作為哲學教師的涂爾幹,都力圖通過中學哲學教育來實現對未來公民的培養,以克服和擺脫法國當時所遇到的各種社會和政治問題。這是理解涂爾幹思想的重要起點。從涂爾幹思想發展角度看,在中學任教的這段時間是其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對理解他為何轉向社會學研究,提出他的一整套社會學理論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所以,這本書在引介法國中學哲學課程講稿,介紹涂爾幹思想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介紹
愛彌爾·涂爾幹(1858-1917),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奠基人之一。著有《社會分工論》、《社會學方法的準則》、《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作品。
作品目錄
中譯本前言(杜月)/ 001
第一部分 初始問題
1.哲學的對象與方法 / 005
2.哲學的對象與方法(結)/ 008
3.科學與哲學 / 013
4.哲學的分支 / 017
第二部分 心理學
5.心理學的對象與方法 / 023
6.靈魂的能力 / 031
7.論快樂與痛苦 / 034
8.傾向 / 037
9.情緒與激情 / 041
10.知識理論 / 046
11.外在知覺及其條件:感覺 / 047
12.外在知覺:外在性觀念的起源 / 051
13.外在知覺:論外在性觀念的客觀性(1)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055
14.外在知覺:論外在性觀念的客觀性(2)論外部世界的自然 / 057
15.意識:論意識的條件 / 062
16.意識:論自我觀念的起源 / 065
17.意識:自我的自然 / 068
18.理性:理性的定義 / 071
19.理性:理性的質料(1)理性的原理 / 074
20.理性:理性的質料(2)理性的觀念或第一觀念 / 077
21.理性:經驗論 / 083
22.理性:進化論 遺傳論 / 088
23.理性:論理性原理的客觀性 / 093
24.概念能力:論觀念的聯想 / 098
25.概念能力:記憶 / 101
26.概念能力:想像 / 105
27.概念能力:睡眠 夢 瘋狂 / 109
28.心靈的複合運動:注意 比較 抽象 / 112
29.心靈的複合運動:概括 判斷 推理 / 114
30.審美的對象和方法 / 118
31.何謂美? / 123
32.優美與崇高:藝術 / 126
33.論一般活動:本能 / 129
34.習慣 / 133
35.論意志和自由 / 139
36.論自由(續):心理學決定論 / 143
37.論自由(結):科學決定論 神學宿命論 / 147
第三部分 邏輯學
38.導論:論邏輯學 / 153
39.論真理:論確定性 / 156
40.論確定性(結)/ 159
41.論虛假的確定性或謬誤 / 162
42.懷疑主義 / 165
43.觀念 項 判斷 命題 / 169
44.定義 / 172
45.論三段論 / 175
46.論歸納法 / 184
47.謬論 / 188
48.論方法 / 191
49.數學科學中的方法 / 194
50.物理科學的方法論 / 196
51.自然科學中的方法 / 200
52.道德科學中的方法 / 202
53.歷史科學中的方法 / 205
54.語言 / 208
第四部分 倫理學
55.倫理學的定義與分支 / 217
56.論道德責任 / 218
57.論道德法則:功利主義史 / 220
58.功利主義批判 情感的道德 / 224
59.康德的道德 / 228
60.道德法則 / 231
61.論義務與善 論德性 權利 / 233
62A.實踐倫理學的分支 / 238
62B.個體道德 / 239
63.家庭倫理 / 243
64.公民倫理 / 247
65.社會生活的一般義務 / 253
66.社會生活的一般義務(1)公正的義務 / 255
67.社會生活的一般義務(2)仁愛 / 261
68.小結 / 263
第五部分 形上學
69.形上學:初始討論 / 267
70.論靈魂及其存在 / 269
71.論靈魂的精神性(結):論唯物主義 / 271
72.靈魂與身體的關係 / 274
73.論靈魂不朽 / 278
74.論上帝:上帝存在之形上學證明 / 283
75.對上帝存在之形上學證明的批判 / 287
76.對自然神學證明的解釋和批判 / 290
77.對自然神學證明的批判(結):上帝存在之道德證明 / 294
78.上帝的自然和屬性 / 298
79.上帝與世界的關聯:二元論、泛神論與創世論 / 301
80.上帝與世界的關聯(結):神意、惡、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 / 303
術語對照表 / 309
第一部分 初始問題
1.哲學的對象與方法 / 005
2.哲學的對象與方法(結)/ 008
3.科學與哲學 / 013
4.哲學的分支 / 017
第二部分 心理學
5.心理學的對象與方法 / 023
6.靈魂的能力 / 031
7.論快樂與痛苦 / 034
8.傾向 / 037
9.情緒與激情 / 041
10.知識理論 / 046
11.外在知覺及其條件:感覺 / 047
12.外在知覺:外在性觀念的起源 / 051
13.外在知覺:論外在性觀念的客觀性(1)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055
14.外在知覺:論外在性觀念的客觀性(2)論外部世界的自然 / 057
15.意識:論意識的條件 / 062
16.意識:論自我觀念的起源 / 065
17.意識:自我的自然 / 068
18.理性:理性的定義 / 071
19.理性:理性的質料(1)理性的原理 / 074
20.理性:理性的質料(2)理性的觀念或第一觀念 / 077
21.理性:經驗論 / 083
22.理性:進化論 遺傳論 / 088
23.理性:論理性原理的客觀性 / 093
24.概念能力:論觀念的聯想 / 098
25.概念能力:記憶 / 101
26.概念能力:想像 / 105
27.概念能力:睡眠 夢 瘋狂 / 109
28.心靈的複合運動:注意 比較 抽象 / 112
29.心靈的複合運動:概括 判斷 推理 / 114
30.審美的對象和方法 / 118
31.何謂美? / 123
32.優美與崇高:藝術 / 126
33.論一般活動:本能 / 129
34.習慣 / 133
35.論意志和自由 / 139
36.論自由(續):心理學決定論 / 143
37.論自由(結):科學決定論 神學宿命論 / 147
第三部分 邏輯學
38.導論:論邏輯學 / 153
39.論真理:論確定性 / 156
40.論確定性(結)/ 159
41.論虛假的確定性或謬誤 / 162
42.懷疑主義 / 165
43.觀念 項 判斷 命題 / 169
44.定義 / 172
45.論三段論 / 175
46.論歸納法 / 184
47.謬論 / 188
48.論方法 / 191
49.數學科學中的方法 / 194
50.物理科學的方法論 / 196
51.自然科學中的方法 / 200
52.道德科學中的方法 / 202
53.歷史科學中的方法 / 205
54.語言 / 208
第四部分 倫理學
55.倫理學的定義與分支 / 217
56.論道德責任 / 218
57.論道德法則:功利主義史 / 220
58.功利主義批判 情感的道德 / 224
59.康德的道德 / 228
60.道德法則 / 231
61.論義務與善 論德性 權利 / 233
62A.實踐倫理學的分支 / 238
62B.個體道德 / 239
63.家庭倫理 / 243
64.公民倫理 / 247
65.社會生活的一般義務 / 253
66.社會生活的一般義務(1)公正的義務 / 255
67.社會生活的一般義務(2)仁愛 / 261
68.小結 / 263
第五部分 形上學
69.形上學:初始討論 / 267
70.論靈魂及其存在 / 269
71.論靈魂的精神性(結):論唯物主義 / 271
72.靈魂與身體的關係 / 274
73.論靈魂不朽 / 278
74.論上帝:上帝存在之形上學證明 / 283
75.對上帝存在之形上學證明的批判 / 287
76.對自然神學證明的解釋和批判 / 290
77.對自然神學證明的批判(結):上帝存在之道德證明 / 294
78.上帝的自然和屬性 / 298
79.上帝與世界的關聯:二元論、泛神論與創世論 / 301
80.上帝與世界的關聯(結):神意、惡、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 / 303
術語對照表 /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