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潘怡如》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先生於1944年3月為悼念摯友潘怡如而賦的詩作。詩中表達了詩人對亡友的痛惜和哀思之情,表達了含蓄、雋永的詩作境界和特殊的精神魅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哭潘怡如》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董必武詩選》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董必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哭潘怡如①
客年未接一封信,訊息如何問亦疏。
只為兵戎多間阻,不圖人事有乘除②。
楚雲黯黯新秋後,夜雨潺潺近夏初。
再過西州門首路③,也應慟哭恨難攄。
注釋譯文
①潘怡如:名康時,1880年出生於湖北紅安,中國共產黨黨員,詩人董必武的摯甩盛漿友。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又參加了北伐戰項櫃遙爭,1944年病逝。
②乘除:指人或者事物消長盛衰的變化。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詩人痛悼故交摯友的七言律詩,書寫詩人與友人書信疏隔,突然得到對方病逝的噩耗時,那種強烈難抑的悲慟之情。然而,詩人這種悲慟感情的抒發,確是含蓄、深沉而又耐人尋味。
該詩的前四句是寫詩人對摯友潘怡如的懷念及其噩耗的傳來。後兩聯則是抒發對亡友深沉痛悼的悲慟感情:“楚雲黯黯新秋後,夜雨潺潺近夏初。再過西州門首路,也應慟哭恨難攄。”這裡,詩人運用的是聯想與曲喻相融合的方法。詩人把悼念亡友的悲慟感情,忽而想像為新秋後的楚天黯黯黑雲,是那樣的鋪天蓋地;忽而想像為近夏初的潺潺夜雨,是那樣的纏綿無盡;之後,“西州門”的典故,實際也是喻指詩人那異乎尋常的悲痛感情的。境祝烏這樣層層設喻,相互輝映,把詩人對亡友的強烈、複雜、難以言喻的悲慟化作一種深邃的意境,委婉的抒發出來。
想像和聯想,是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但它又往往是通過曲喻飛揚、升騰起來的。該詩中的想像或聯想與曲喻的融合,造成一種含蓄、雋深的詩的境界和特殊的美的魅力。
作者簡介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黃安(今紅安)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挨巴充和法學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1934年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陝甘寧邊區代主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戀贈華北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拜汗陵察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他是一位博學多才、通古達今、功底深厚、詩興勃發的老一代革命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