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

《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盛讚呂溫懷抱濟世安民的才略,惋惜他不幸早逝,表示自己謫居期滿後,要為他重寫一篇碑文,以表彰他的不朽功績。此詩使事用典的妙合無間,使詩意得以大大拓展,而真情摯意地自然噴涌,更給詩情增添了動人肺腑的力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
  • 作者:劉禹錫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
一夜霜風凋玉芝,蒼生望絕士林悲。
空懷濟世安人略,不見男婚女嫁時。
遺草一函歸太史,旅墳三尺近要離。
朔方徙歲行當滿,欲為君刊第二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呂衡州,即呂溫(772—811),字和叔,又字化光,東平(今屬山東)人,唐貞元十四年(798年)登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擢左拾遺。永貞元年(805年)轉戶部員外郎,後貶道州刺史,元和五年改授衡州刺史,故稱呂衡州。
2.霜風:指秋風。 玉芝:是傳說中的仙草,這裡用來比喻呂溫是非凡人物。
3.蒼生:古代用來指稱老百姓。士林:指有聲望的文士們。
4.安人:猶言安民。唐時文人寫文章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改“民”為“人”。
5.遺草:這裡指呂溫遺留下來的文稿。呂溫為文頗富文彩,尤擅銘贊,亦能詩。一函:指一套,一匣。
6.孤墳:指的是呂溫死於異鄉,在異鄉安葬。要離:是春秋末吳國刺客,相傳吳王闔閭派要離謀刺出奔在衛的吳王僚之子慶忌,慶忌被刺死後,要離行至江陵,也伏劍自殺。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7.朔方:漢代郡名,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北。徙歲:指貶謫的歲月。這裡暗用東漢蔡邕之典。據《太學明儒列傳》載:“(邕)數上疏言朝政闕失,宦者疾之,下洛陽獄,有詔減死一等,與家屬髡鉗徙朔方五原……會大赦,宥還本郡。”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一夜之間,西風吹凋了玉芝,老百姓絕望了,文士們十分傷悲。
你徒然懷抱治世安民的才略,卻沒有看見兒女們嫁娶時刻到來。
你留下的一套文稿,應該交給太史收藏,你葬在異鄉的孤墳,要與要離之墓並排。
像蔡邕那樣,我的貶謫歲月終有到頭之日,那時,我要為你重新撰刻一塊豐碑!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劉禹錫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期間。呂衡州,即呂溫素與柳宗元、劉禹錫友善。呂溫四十歲時,病逝于衡州刺史任上,劉禹錫聽到這個噩耗後,在貶所中為他寫下了這篇哀悼之詩,以寄託深沉的哀思。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一夜霜風凋玉芝,蒼生望絕士林悲”,這兩句寫出了劉禹錫對呂溫逝世的痛惜哀悼之情,借蒼生之望絕,士林之傷悲,曲筆寫出呂溫的死給當時的社會造成的影響之巨大,也從側面烘托出呂溫之才為時論所推。對於呂溫的英年早逝,時人柳宗元有詩云:“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二人一個把呂溫的逝世比做“玉芝凋”,另一個比做“天柱折”,都不約而同地點明了呂溫確為當時的才俊之士、蓋世奇才,從側面表現出對呂溫逝世的深深痛惜之情。
“空懷濟世安人略,不見男婚女嫁時”,這兩句依然表現了詩人對呂溫早逝的惋惜之情,壯志雖存,斯人已逝,撫今追昔,令人傷懷。一個“空”字流露出詩人的無限感慨。
“遺草一函歸太史,孤墳三尺近要離”,詩人用“孤墳三尺近要離”這樣的詩句讚譽了呂溫為國忘身的高尚品質。正如元稹評價呂溫道:“傷心死諸葛,憂道不憂余。”“請纓期擊虜,枕草誓捐軀。”(《哭呂衡州》)此兩句從才學和品質兩方面高度評價了呂溫。
“朔方徙歲行當滿,欲為君刊第二碑”,此處是禹錫引用東漢蔡邕之事以自況,說的是像東漢的蔡邕那樣,“我”的貶謫生涯終有結束的那一天, 那時,“我”要為你重新篆刻一塊墓碑。
此詩表達了劉禹錫對呂溫早逝的惋惜之情。詩中從呂溫早逝寫起,繼而追溯百姓和文人對他的懷念與悲痛之情,最後表達了他推崇呂溫的願望和行動。

名家點評

南宋詞人劉克莊後村詩話》:“遺草一函歸太史,孤墳三尺近要離。”……雄渾老蒼,沉著痛快,小家數不能及也。
明代學者廖文炳《唐詩鼓吹註解》:此言溫之死,士民皆悲,蓋惜其有濟世安民之才,早卒而不見男婚女嫁也。
清代學者朱三錫《東岩草堂評訂唐詩鼓吹》:讀先生此詩,不獨為衡州而哭,實為天下而哭,不可泛作哭友詩觀也。
清代學者胡以梅《唐詩貫珠》:通首精湛,氣魄堂皇,句句相稱,洵是名家之作,亦詩之正派也。妙在從比體虛起,下用實接。
明末清初學者賀裳《載酒園詩話》:“遺草一函歸太史,孤墳三尺近要離。”若必拘拘切合,則要離冢在吳,《舊唐書》稱溫自衡州還,鬱郁不得志而沒。秦、吳相去千里,不亦太失事實乎?然總以形容旅櫬蒿葬之悲,所謂鏡花水月,不必果有其事。
清代文學家、詩人屈復《唐詩成法》:上半首骨肉停勻,而有筋乾;下半全用典以相喻;雖實乃虛;所以妙。
清代姚鼐散文家《五七言今體詩鈔》:夢得此時在貶謫,故以伯喈在朔方自比。伯喈有為人作二碑三碑者,故擬北還,雖呂已有碑,猶欲為更撰也。
清代學者曹錫彤《唐詩析類集訓》:首韻敘起呂,率以次句立案。…末韻並以己方謫居意結而哭之,義盡矣。
清代學者、作家方東樹《昭昧詹言》:起突寫其卒,中有哭意。五、六略轉筆換氣。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其《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有《劉夢得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