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自衛軍(AUC)”是哥倫比亞境內的右翼準軍事組織,他們大約有8000名成員。由於哥倫比亞的戰爭是趕盡殺絕型的,故“聯合自衛軍”想方設法令自己的武器裝備比對方先進,他們基本上是按照《未來戰士》雜誌上介紹的武器來裝備。他們的軍裝很像政府軍,但政府軍一直否認與他們有聯繫,不過雙方在與游擊隊的戰鬥中經常聯手。
“聯合自衛軍”控制著哥倫比亞25%的領土,勢力範圍主要在北部,沿著委內端拉邊界附近和馬格達林那河平原中部。去年11月,“聯合自衛軍”開始向南部普圖馬州地區挺進,那裡是哥倫比亞最大的左翼游擊隊“革命武裝力量” 的毒品生產基地,“革命武裝力量”在那裡種植了6萬公頃古柯葉,其產量超過每年從哥倫比亞流入美國的古柯鹼總量的一半。 在對付左翼游擊隊組織方面,“聯合自衛軍”的效率要比哥倫比亞政府軍高得多,據統計,2000年“聯合自衛軍”共消滅了794名游擊隊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哥倫比亞聯合自衛軍
- 外文名:Columbia AUC
- 成員:8000名
- 控制領土:控制著哥倫比亞25%的領土
- 不詳:哥倫比亞聯合自衛軍
組織簡介
勢力範圍
存在目的
產生背景
最初,古巴曾積極為哥倫比亞的抵抗運動在武器、訓練和組織方面提供幫助,而蘇聯視哥倫比亞為美國的勢力範圍,為了避免同美國發生矛盾而持觀望態度。冷戰後期,游擊隊分裂成多股力量,各自為戰,互不合作。進入70年代後,游擊運動遭受重創,一些較小的組織倒向政府;勢力較大的游擊隊組織卻拒絕與政府合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哥倫比亞的毒品問題開始初現。先是大麻貿易,後是古柯種植和走私,哥倫比亞逐步成為南美洲毒品源地,號稱“銀三角”。最初,毒品問題和游擊隊之間沒有任何關係。游擊隊的理想和政治主張是建立強硬的政權,進行政治改革,反對資本主義,根本就不信任毒品走私分子,毒品販子也視游擊隊組織為天敵。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股力量逐漸看到了合作的必要性。游擊隊組織可以為毒品販子提供安全保障;毒品販子可以為游擊隊組織提供巨額資金和武器走私渠道。游擊隊經常在自己控制或有影響的地區,向毒品生產者收取保護費;這樣,毒品販子在適宜種植古柯的地方可以不受任何干涉地進行毒品生產。儘管二者合作得不夠完美,但二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卻不斷加強。
此外,綁架、銀行搶劫、敲詐勒索等等,也成了游擊隊的經濟來源。據估計,擁有8000-10000名成員的“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的資金有54%來自毒品走私,36%來自其他各種犯罪活動。
有人說,哥倫比亞的游擊隊已經淪為毒品集團的分支,是一群沒有思想意識基礎的烏合之眾,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其實是一個目標明確的政治組織,它有一個相當完整的行動綱領,主要內容是建立更加民主、多元和愛國的政府。1964年成立的“民族解放軍”綱領中也包括上述內容,不過更側重於對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問題的關注。該組織約有4500人,已於2000年6月6日被宣布為合法政治力量,但與政府軍之間仍有衝突。
除了游擊隊外,準軍事組織在過去許多年一直是哥倫比亞內戰的參與者。準軍事組織是內戰初期一些受到游擊隊威脅的地主自行組建起來的地方保全力量。由於當時政府軍不能或者說也不願意對反叛者採取堅決的行動,所以,政府對其組建採取默認的態度,政府軍甚至在徵募、組建、訓練和裝備上對準軍事組織給予支持。從1981年12月卡里省223名毒品莊園主組建第一個準軍事組織以來,哥倫比亞出現了數以百計的右翼準軍事組織。有政府軍的支持,這些組織打著保全的旗幟乾過許多骯髒的勾當。後來,這些準軍事組織紛紛蛻變成類似黑幫的地方武裝,誰出錢就為誰服務。
在政治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並不盼望和平,特別是那種可能導致其解散的和平,因為戰爭對他們大有益處。與政府軍士兵相比,游擊隊員的收入遠遠要高得多,在其社區內獲有更高的聲譽,各方面的條件也比較好。游擊隊組織中的高層人士生活得相當舒適。由於從事販毒、綁架、勒索和銀行搶劫等非法活動,因此,游擊隊財力充足,擴充戰鬥力不成問題,最近幾年其隊伍不斷壯大的事實就說明了這一點。
哥倫比亞人民渴望和平,政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所以歷屆政府都倡導對話。但是,來自各種勢力的阻力很大:富人階層反對實行“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所要求的經濟改革;軍隊不贊成將對外關係和國家聯盟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長期支配哥倫比亞社會的權力部門堅決反對社會民主和經濟權利方面的政治改革;哥倫比亞的財政和行政部門既不願給軍隊提供足夠支持讓它打贏戰爭,也不願改變自己在改革問題上的保守立場。這樣,游擊隊宣稱的最低要求的改革意見總是被哥倫比亞政府拒絕。
更奇怪的是,那些城市上層人士幾乎沒有受到過觸動。儘管有時也擔心成為綁架、勒索等暴力威脅的對象,但金錢幫他們買到了安全。他們出錢雇用保鏢,購買各種安全設施,保護自己和家人。那些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富人或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弟很少按照普遍義務兵役制被徵召入伍。這樣,哥倫比亞的內戰實際上是一場“窮人打窮人”的戰爭。參加戰爭的販毒勢力、準軍事組織、游擊隊和政府軍的成員都來自下層社會!相對於農村而言,城市駐軍充足,戒備森嚴,很少發生大的攻擊事件。儘管綁架盛行(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綁架案發生在哥倫比亞),但主要針對的是那些豪富以下階層的人士。那些養尊處優的上層階級很少受到影響,所以他們並不迫切要求改變現狀。
中產階級雖然渴望和平,但他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沒有太多的發言權,對決策者影響有限,對軍事行動也不感興趣。它們意識不到只有做出必要的犧牲才能換取戰爭的勝利,從而實現和平。
政府軍的處境更是困難。據估計,哥倫比亞部隊中的20%執行關鍵要地和要人保護職能,25%進行訓練,25%從事後方勤務,只有30%執行主動進攻敵人的任務。而且,政府軍的裝備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落後於財富殷實的游擊隊的現代化武器。政府軍沒有足夠的空運、水運工具,甚至連汽車和裝甲車輛都嚴重匱乏。而哥倫比亞山脈連綿,湖汊縱橫,平原遼闊,森林密布,這就使得運輸問題成為軍事行動的一大障礙。
政府軍雖然從國外得到了援助,但一直無法打敗游擊隊。由於哥倫比亞內戰影響到美國的安全,特別是在毒品走私問題上。所以,美國近幾年對哥倫比亞局勢的惡化表現出相當的關注。2000年2月,美國向哥倫比亞提供較為先進的直升機(30架“黑鷹”武裝直升機和33架“休伊”運輸直升機),進行情報合作,包括衛星信息共享和提供軍事通信設備,並為緝毒力量提供裝備、幫助訓練。但是,為了避免捲入內戰的糾葛中,美國對哥倫比亞政府軍的支持秘密進行,保持較低層次的介入。
如今,哥倫比亞內戰已經演變為一種奇怪戰爭:意識形態、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國內軍事關係、綁架勒索、毒品犯罪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為爭奪勢力範圍和資源控制權而進行的本地化而非民族化的戰爭。從現實情況看,哥倫比亞內戰在短期內不會終結,除非一方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或多方互相願意妥協,或國際社會強力干涉;否則,和平談判難進行,內戰仍然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