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公司博雅委員會主席詹姆斯·埃爾斯沃思(James Ellsworth)購買了洛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的一幅16世紀畫作,據說畫上的博學之士正是哥倫布。埃爾斯沃斯非常希望能推出紀念幣來為博覽會作宣傳,在他的極力推動下,這一工作於1892年1月開始。在另一位博覽會官員、作家兼記者威廉·埃利羅伊·柯蒂斯(William Eleroy Curtis)的建議下,埃爾斯沃斯打算在硬幣正面刻上畫作上的哥倫布肖像。1892年4月,他們得到美國鑄幣局局長愛德華·利奇(Edward O. Leech)的支持,後者打算在一面刻上哥倫布的肖像,另一面則附上適當的銘文。1891年,鑄幣局在鑄造新銀幣的競爭中落敗,首席雕刻師查爾斯·愛德華·巴伯設計的巴伯造幣就是由此誕生。這幾種新硬幣飽受指責,所以鑄幣局受到了很大壓力。對此事非常了解的柯蒂斯與埃爾斯沃思商談後決定,由埃爾斯沃思主控新紀念幣的設計過程,以期在確保採用洛托所繪畫像作為硬幣主題的同時,也能令硬幣的設計更加出彩。此前的美國硬幣上經常會刻上自由女神,但還從未以真實人物為主題。
到1892年5月時,博覽會的預算已出現明顯不足,還需要更多資金才能讓各項建築工程完工。博覽會公司已經發售了股票,芝加哥市也發行了債務來為博覽會集資,但由於之前大幅低估了施工預算,因此資金仍是捉襟見肘。博覽會公司希望聯邦政府再資助500萬美元來完成建設工作,但國會中有許多議員反對直接撥款。為此,一些支持者提議,這500萬美元可以通過銷售特別發行的半美元硬幣紀念品籌集。美國此前還從來沒有鑄造過紀念幣,博覽會的組織者預計,這些硬幣可以直接以其面值的兩倍價格向公眾銷售。鑄造硬幣所需的貴金屬可以就地取材,將聯邦財政部已有的過時或重量不足的銀幣熔融獲得,這樣政府除硬幣鑄造工程的開銷外,無需承擔其它任何費用。聯邦參議院就法案展開辯論期間,來自愛荷華州的參議員威廉·B·阿利森(William B. Allison)預見:這些硬幣“不但可以作為這一天和這一代人的紀念品,還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孩子們會哭鬧著想要它們,老人們也一心要得到它們”。但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約翰·舍曼則告誡道:這種“半美元的龐大數量將摧毀它們的紀念價值”。哥倫比亞特區即將迎來炎熱的盛夏,國會議員一心要趕快解決已有議題,以便離開首都避暑,為此雙方達成妥協,將紀念幣的總鑄造金額減半為250萬美元,即500萬枚半美元硬幣。1892年8月5日,聯邦國會通過立法,授權鑄造哥倫布半美元。
查爾斯·愛德華·巴伯於1892年8月設計的半美元設計草圖原稿
1892年7月,柯蒂斯給利奇寄去一張洛托畫作的照片,利奇與巴伯經過商議後回復稱,硬幣雕刻無法刻出人物正臉。由於巴伯只能刻出哥倫布的側臉,因此柯蒂斯安排由博覽會公司出資聘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哥倫比亞特區雕塑家烏爾里克·斯通沃爾·傑克遜·鄧巴(Ulric Stonewall Jackson Dunbar),由他根據畫作製作出哥倫布的半身像,再將完成的半身像轉交遠在費城的巴伯。巴伯根據半身像準備了多份草圖,再於8月15日交給鑄幣局代理局長羅伯特·普雷斯頓(Robert E. Preston,利奇這時正在休假),普雷斯頓再將之轉交芝加哥負責博覽會事務的官員。埃爾斯沃思向為博覽會工作的藝術家展示這些草圖,還向新聞界發布。草圖藝術反響欠佳,許多報紙稱其上的人物與其說是哥倫布,倒不如說更像是位長頭髮的教授。埃爾斯沃斯曾多次就洛托畫作上是否真是哥倫布一事展開辯論,對他人的懷疑深感憤怒,結果硬幣草圖的反響又是如此不堪,為此他拒絕再把自己買下的畫作拿出來供設計者參考。
紀念幣上需要銘文,但徽章上沒有這樣的內容,為此巴伯將原圖案縮小,在其周圍以字母環繞。沃納的設計稿上沒有為硬幣反面的船隻提供豐富細節,巴伯於是請埃爾斯沃斯給博覽會上展出的“聖瑪利亞號”拍張照片,再把硬幣反面的設計工作交給助理雕刻師喬治·T·摩根(George T. Morgan)負責。巴伯意識到,埃爾斯沃斯非常希望能讓洛托的畫作在硬幣設計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在1892年10月多次給埃爾斯沃斯發去措辭熱烈的信件,告知設計工作的進展情況。到1892年10月17日,巴伯已經完成模具設計,鑄幣局到1892年10月31日時已經制出多枚樣幣,巴伯在信中告知埃爾斯沃斯,稱利奇對紀念幣有高度評價,稱讚這是鑄幣局所鑄造最漂亮的硬幣。利奇曾在1891年對多種巴伯造幣的設計方案加以微調,但這次他沒有插手半美元的設計,而是於1892年11月9日離開美國,前往布魯塞爾參加貨幣會議。
世界博覽會委員會的詹姆斯·埃爾斯沃思代表(博覽會公司)……今天鑄造了超過2000枚紀念幣,並且這一工作會一直持續到國會捐贈的全部500萬枚完成為止……令人遺憾的是,(今天)鑄出的第一枚硬幣就因存在一點小瑕疵而報廢……接下來,硬幣還在繼續從鋼製模具表面壓製出來,並接受(費城鑄幣局首席)鑄幣員(威廉·S·)施特爾(William S. Steel)、雕刻師巴伯、以及費城鑄幣局局長(奧利弗·)波斯比謝爾的嚴格檢閱。每條線都顯得輪廓分明,硬幣上那位新大陸的發現者,似乎也滿意地看著這件作品。
12月15日,鑄幣局將5桶新硬幣運到芝加哥,每桶盛有1萬枚半美元。每個桶內裝有5個袋子,每袋盛有2000枚金幣,但有一個桶的一個袋子裡有意少放了4枚硬幣,分別是鑄幣局在首日鑄造的第1、第400、第1492和第1892枚硬幣,每枚放入1隻信封,4隻信封再一起放入桶里所裝的一個雪茄盒子。5個桶被送到芝加哥財政分署,再於12月19日下午13點移交博覽會總部,蘭德·麥克納利大廈(Rand McNally Building)404房。博覽會公司主席哈洛·希金博桑(Harlow N. Higinbotham)手持木槌和鑿子打開盛有雪茄盒的小桶,並取出盒子,將其中3個信封裝進口袋。希金博桑向圍觀民眾展示了第一枚硬幣,然後再用這枚硬幣換來威科夫、西曼斯和本尼迪克特公司(之後更名雷明頓打字機公司,博覽會官方使用的打字機就是由該公司生產)的一紙支票,數額高達1萬美元,該公司以此作為噱頭來作宣傳。之後,這枚硬幣被捐給新成立的哥倫布博物館(如今的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博覽會公司馬上為半美元定價1美元開售,第一批硬幣很快就銷售一空,許多買家排隊購買,還有人通過郵購,或是購買地方銀行分配到的硬幣。哥倫布半美元沒有正式包裝,各銀行會向買主提供各種樣式的資料夾盛放。
硬幣發售後,大部分新聞報導主要關注的都是半美元面值卻以一美元價格銷售。科羅拉多《太陽報》在評論中寫道:“世界博覽會的主辦者們打的一手好算盤,要把500萬枚半美元紀念幣高價出售。芝加哥的期貨投機意識看來是無法阻止的。”費城《呼叫報》也有同樣看法:“或許世界博覽會上把50美分的紀念品以1美元價格出售可以成為一種參照,讓前往芝加哥的遊客對物價的普遍上漲程度有一點感性認識。”硬幣的設計也成為談資,費城《記事報》聲稱:“如果事先不知道這是紀念哥倫布的半美元硬幣,那么一般人恐怕會拿不定主意,不知其上所刻人物到底是丹尼爾·韋伯斯特還是亨利·沃德·比徹”(Henry Ward Beecher)。《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措辭更為尖刻:“一看到新的哥倫布紀念品硬幣,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嘆,這哥倫布幹嘛不長得帥一點呢。”《加爾維斯頓每日新聞》(Galveston Daily News)在報導中這樣寫道:
根據巴伯和波斯比謝爾的建議,鑄幣局製作了多枚精製幣。埃爾斯沃斯對此反應熱烈,打算將這些精製幣包裝成禮物,但令他不滿的是,自己必須同博覽會公司主席希金博桑分享這些硬幣。1892年的精製幣包括最先鑄造的100枚硬幣,以及第400、第1492和第1892枚。1893年鑄造的精製幣數量尚無定論:理察·約曼(Richard S. Yeoman)的《美國錢幣指南手冊》(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估計這年鑄幣局一共鑄造了約100枚精製幣,貨幣學家艾拉·戈德堡(Ira Goldberg)2011年發表的文章中則認為這個數字應該會小於10。1893年鑄造的首枚精製幣現存放在芝加哥歷史協會。鑄幣局曾考慮將哥倫布半美元收入精製幣套裝,但當時精製幣的售價只比面值高几美分,為避免不流通的紀念幣貶值,精製哥倫布半美元的售價必須超過1美元。在這樣的情況下,鑄幣局官員決定不公開發售精製哥倫布半美元。
博覽會結束後,還有約460萬枚半美元硬幣未能售出。會議組織方希望這些硬幣不予發行,以期為那些已經支付高價的買家提供價格保護。博覽會公司持有的硬幣經鑄幣局收回予以融毀,由此產生的處理費用經國會法案免除。1894年10月,之前被財政部扣押的一部分硬幣開始以面值發售,但願意購買的民眾仍然寥寥無幾,這些硬幣接下來開始進入流通。芝加哥的多家銀行一共擁有約100萬枚哥倫布半美元,這些硬幣也都進入市場流通。鑄幣局融毀的半美元有250萬1700枚,但公眾手中仍然仍有相當數量的紀念幣。硬幣經銷商兼錢幣歷史學家昆汀·戴維·鮑爾斯早在20世紀50年代時就開始收集硬幣,那時他還是個孩子,根據他的回憶,哥倫布半美元是當時仍在流通的19世紀美國硬幣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直到20世紀30年代,那些成色上還能達到尚未經市場流通級別的硬幣才能賣到1美元的原價。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銀幣開始由賤金屬硬幣取代,貴金屬硬幣價格也隨之上漲。根據理察·約曼(Richard S. Yeoman)2012年版的《美國錢幣指南手冊》(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幾乎未經流通過,謝爾頓硬幣分級標準有AU-50的這種硬幣售價尚不足20美元,但要是幾乎保持著原始狀態的MS-66級別,則可以達到上千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