哤 拼音: máng, 筆劃: 10
部首: 口 部首筆劃: 3
解釋1: 哤 máng 語言雜亂。
筆順編號:2511353334
1.言語雜亂。《國語·齊語一》:“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 韋昭 註:“哤,亂貌。” 唐 韓愈 《病中贈張十八》詩:“將歸乃徐謂,子言得無哤。” 宋 梅堯臣 《金陵懷古》詩:“我今經其下,弔古語愧哤。”
2.泛指雜亂。《清史稿·陳大受傳》:“兩 粵 去京師遠,吏偷民哤。”參見“ 哤聒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哤
- 拼音: máng
- 部首:口
- 解釋:言語雜亂、泛指雜亂
- 筆劃:10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哤 拼音: máng, 筆劃: 10
部首: 口 部首筆劃: 3
解釋1: 哤 máng 語言雜亂。
筆順編號:2511353334
1.言語雜亂。《國語·齊語一》:“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 韋昭 註:“哤,亂貌。” 唐 韓愈 《病中贈張十八》詩:“將歸乃徐謂,子言得無哤。” 宋 梅堯臣 《金陵懷古》詩:“我今經其下,弔古語愧哤。”
2.泛指雜亂。《清史稿·陳大受傳》:“兩 粵 去京師遠,吏偷民哤。”參見“ 哤聒 ”。
【哤聒】聲音嘈雜。亦指發出嘈雜的聲音。《文選·馬融》:“經涉其左右,哤聒其前後者,無晝夜而息焉。” 李善 註:“哤聒,雜聲也。” 唐 劉知幾 《史通·申左》:“互相攻擊,各用朋黨,哤聒紛競,是非莫分。”
【哤襍】見“ 哤雜 ”。
【哤雜】亦作“ 哤襍 ”。
雜亂。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泰西諸國均於都城列使幕,事言哤襍,部族蕃多,戢暴馴頑,頗非易易。”《清史稿·選舉志二》:“ 中國 禮教政俗與各國不同,少年初學,胸無定識,哤雜浮囂,在所不免。”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莫江切,音尨。《說文》哤異之言。一曰雜語。《齊語》雜處,則其言哤。《注》哤,亂貌。《小爾雅》廣言雜言曰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