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河水庫
水庫建設
東北淪陷時期,1943年日偽政府曾在今水庫壩址動工修築水庫,當時稱“八鋪炕水庫”。“九·三”抗日戰爭勝利時,土壩築高到1.5米。水庫未建成,被抓來修水庫的中國窮苦人民卻死亡很多,至今壩址下游右側的東山墓穴里還留有成堆的白骨。1958年大搞水利時期,密山縣的哈達、東海、興隆等3個公社在縣水利局幫助勘測設計的情況下,出動900人,100輛馬車,採取邊設計、邊施工辦法上馬興建。1959年9月,由於密山縣委決定集中力量修建八楞山水庫,將參加哈達河水庫施工的民工調走而停建。完成土石方16.3萬立方米,投資33.15萬元。
1965年建立雞東縣,哈達河水庫區域劃歸雞東縣管轄。1967年5月,雞東縣的東海、永安、新華、哈達等4個公社出動800民工續建哈達水庫工程。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成立“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人民日報》以“東北的新曙光”為題發表社論,當地的“造反派”即“緊跟形勢”,將水庫更名為“新曙光”,施工隊伍也改為“新曙光水庫民兵團”。
續建工程由牡丹江地區水利局和雞東縣水利科共同設計,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地質二隊對庫區地質進行鑽探,提供了地質資料,省水利廳第三工程處參加了溢洪道和輸水洞的施工。1971年11月水庫主體工程竣工,共完成土方65.5萬立方米,石方33.5萬立方米,混凝土方0.73萬立方米,投資555萬元。1973年5月,省水利局、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牡丹江地區水利局、雞東縣革命委員會等單位共同組成驗收工作組,進行了檢查驗收。1981年3月水庫恢復原名——哈達河水庫。驗收後,在運用中於1982年翻修土壩迎水坡沉陷部位70平方米的塊石護坡,鋪填背水坡護坡碎石2600立方米。
水庫效益
水庫設計有開敞式季節性電站,位於隧洞出口14米處,裝機容量65千瓦。1972年秋季動工,1973年6月完成水工部分和42平方米的磚結構廠房,1974年9月安裝機組,因電機部件發生故障和頻率不穩等原因,未能運行,以後一直棄置未用。1984年輸水隧洞由無壓改建為有壓時,因電站在隧洞改建的消力池部位而被拆除。
哈達河水庫在1975—1977年連續乾旱時,及時補給水源,保證了下游水田的灌溉用水。據1971—1985年統計,每年平均補給穆稜河水量750萬立方米。哈達河流域內因內澇放棄的7500畝耕地,解除威脅得到恢復,並新墾荒地3000畝。水庫養魚水面7500畝,從1971年開始共投放魚苗1583萬尾,到1985年共捕撈商品魚27.4萬公斤。庫區有宜林面積1.5萬畝,已栽植落葉松、紅松、楊樹等共4340畝,15萬株。
哈達河水庫風景區
雞東縣哈達河水庫風景區 哈達河水庫風景區位於雞東縣境內的北部哈達鄉、新華鄉、興農鄉交界處,距雞東縣城和雞西市中心30公里。建築面積2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0平方公里,綠地面積17平方公里,景區以水庫為主體,以群山為襯托,形成一個藍天、白雲、青山、碧水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的湖光山色型景區。 哈達河水庫建成於1971年11月,是以農田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魚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其庫容量為9,460萬立方米。哈達河水庫風景區屬於哈達河水庫管理委員會,1985年開發為風景區,開展旅遊、觀光、度假、商務洽談等為一體的旅遊勝地。1994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哈達河水庫風景區自創辦至今,累計共投入資金2600萬元,有賓館、招待所4處、飲食餐廳17處,還有5000平方米的游泳池、兩艘旅遊觀光船等八大風景區,分別為臥駝峰、石崖灣、群峰山、平台山、陰陽魚靶場、釣魚和壩下服務區。哈達河湖面寬闊,兩艘遊艇供遊人觀賞湖面和周圍景點,景區內人文景觀,建築風格獨特,以貼近自然為主,湖灣,山巒,潭水,曲徑古樸協調,稱為景區一絕;近年來又建設了賓館、人工湖、水中涼亭、靶場等設施,使自然美與人工景物美相應襯托,哈達河名勝風景區
景區內設施齊全,服務到位,檔次高雅,吃、住、玩、購等成龍配套,旅遊項目有山水風光、自然景觀,乘遊船,垂釣游泳、文化娛樂,打靶等。庫區更顯得美麗多姿,令旅遊者留連忘返。哈達河水質水溫適宜魚類生長,水清如鏡,盛產湖鯉,魚類品種齊全,味美可口,是垂釣者的理想去處。哈達河水庫風景區以高質量、高品位、高標準要求,建設生態園區,2001年已被評為國家二A級景區。
地處完達山系,完達山余尾那丹哈達嶺由東向西延伸,區內主要有紅松、樟子松、紅皮雲杉、水曲柳等二十餘種喬木,山杏、胡枝子、忍冬、山葡萄等五十餘種亞喬木和灌木。狐狸、山兔、狍子等幾十種動物,燕子、麻雀布穀鳥等三十多種鳥類,生態環境保持非常完好,風景區周圍沒有污染源,距離庫區10公里範圍沒有工廠、沒有噪音污染、水質清澈、空氣清新、環境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