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牧羊女

哈薩克牧羊女

《哈薩克牧羊女》是董希文於1948年創作的布面油畫,現藏於中國美術館。

該畫作描寫哈薩克牧羊人的生活,牧場上氈包旁婦女們,活蹦亂跳的小牡羊、黑羊、花羊,既和美麗少女的天真氣相呼應,又和她略顯矜持的表情相對照。戈壁灘山巒起伏,牧場上布著一個個氈包,騎手們在自由地馳騁。畫家運用了寫實和風格化相結合的手法,組成充滿韻律感和節奏感的畫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薩克牧羊女
  • 作者董希文
  • 創作年代:1948年
  • 規格:橫163厘米,縱128厘米
  • 材質:布面
  • 畫作類型:油畫
  • 現收藏地:中國美術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巧,名家點評,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哈薩克牧羊女》《哈薩克牧羊女》
畫面的女主人公——哈薩克牧羊女——右手懷抱著一隻棕色的初生羔羊,左手提著陶製的赭石色奶罐。她的身體略微右傾,而頭向左擺,整個人呈現出弧線形。在她的臉上,露出了少數民族特有的真誠的笑容。風吹過,掀起了她潔白的頭巾和鮮艷的裙擺,她仿佛笑得更甜了。她的身旁遍布著羊群,身後還有牧羊女在擠羊奶和駱駝奶。遠處氈房羅列,騎馬的牧民在小山坡上追逐嬉戲。雪山則傲立於畫面更遠的深處,天上還飄浮著五彩的雲朵。

創作背景

1948年,時年34歲的董希文抵達北平已經將近兩年了,而此時的北平,卻是戰雲密布。儘管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求通過和平方式來解放北平,但沒有人知道大戰是否將會來臨。董希文思索著如何以實際行動來迎接這一歷史變革的到來,《哈薩克牧羊女》是董希文最早的探索成果之一。
沒有明確的記載表明,董希文在1948年創作《哈薩克牧羊女》時曾去過西北。但之前的西北生活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民族素材。

藝術鑑賞

構圖

前景牧羊女的體態、造型和服飾,尤其是那飄舞著的頭巾,羊群、氈包、山巒的描繪,都體現了作者追求稚拙的圖案美。畫家巧妙地用特有的幾何形組成物象的輪廓結構,在畫面上相互關照和呼應,極富有裝飾趣味。色彩清淡、雅致。淡紅、淡藍、淡黃是基調,恰到好處地配以墨綠,顯得沉著、和諧而優美。乍一看來,畫面上線條飄舞,似乎雜亂,但細細欣賞,便發現作者對線的運用頗有造詣,是在掌握了用線規律的基礎上的自由發揮。正是這錯落有致的線,使這幅油畫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氣派。

技巧

該畫作以黃褐色為畫面主色調,十分容易讓人聯想起風塵僕僕的塞外。在造型上,董希文用群青色勾勒畫中對象的輪廓,線條厚重而灑脫。以線條造型,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所在。《哈薩克牧羊女》整個的面貌與人們所能看到的油畫並不相似。與後來者相比,《哈薩克牧羊女》既沒有強烈的立體感,也沒有鮮艷的對比色,甚至於連鮮明的筆觸也看不到。整個畫面呈現出很強的平面性。這種畫風顯然是董希文借鑑了敦煌壁畫風格而創造出來的。其中最為突出的例證,便是《哈薩克牧羊女》中遠景的描繪。雪山簇擁,對向而立,畫家用大膽的白色塊加上環境色來強調雪山的特徵,對於具體的山體構造,則根本不事雕琢。這種處理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山川形象如出一轍。天空也並不是簡單的藍色平塗,而是自上而下呈現出一種漸變的效果,甚至還有淡淡的紅色筆觸掩映其間。天空中飄散的朵朵白雲,也被他處理成斑斕的彩色,

名家點評

現代中國美術理論家邵大箴:“這幅畫有強烈的生活氣息,也有濃郁的繪畫味。”

重要展覽

2014年12月19日至2015年1月8日,《哈薩克牧羊女》於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油畫中國風——董希文百年誕辰紀念展”活動中被展出。

作者簡介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紹興人,當代油畫家。1933年,他從杭州之江大學土木工程系轉入蘇州美專,又入杭州美專,先後師從顏文梁和林風眠。1943年到敦煌藝術研究所並在那裡度過了三個春秋,臨摹敦煌壁畫並運用於油畫創作之中,使畫風發生了轉換。1946年舉辦了“董希文敦煌壁畫臨摹創作展覽”。1950年後,董希文一直任中央美院教授,1962年設董希文工作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