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花氈”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古老而漫長的歷史過程。漢朝遠嫁到烏孫國的細君公主在《黃鵠歌》以“旃為牆”的唱詞中,就提到了“旃”,旃就是氈子,說明哈薩克族的氈子在氈房中的套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同時,根據出土的文物和岩畫,也證明氈子的歷史悠久。
隨著氈子的出現及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哈薩克族的花氈便應運產生,經過無數代哈薩克族人的藝術創造,花氈的品種越來越多,圖樣花紋也越來越豐富,花氈製作也越來越精美,用途也越來越廣,花氈已成為哈薩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藝品和生活用品了。
文化特徵
圖案紋樣
哈薩克族氈繡與布繡的圖案紋樣題材和素材都與哈薩克人的遊牧生活息息相關,表達了哈薩克人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願望,受地域環境、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多方面的影響,圖案紋樣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動物紋樣。哈薩克族世代遊牧,牛羊和駱駝等動物對於他們來說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把這些動物的犄角或者骨頭等作為圖騰崇拜並且表現在刺繡圖案上,以求牲畜興旺。因此,早期的哈薩克族動物圖案主要有:動物的骨架、翅膀、足印等。但後來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其教義對於“形象”的禁忌,不畫不繡人物或有眼睛的動物,改為以動物身體的某部分抽象化作為圖案。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角形圖案,如盤羊角圖案、公羊角圖案、雙犄角圖案、獨角圖案、單犄角圖案等,這類圖案是哈薩克刺繡圖案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圖案類型,有著生靈常在、牲畜興旺的寓意。
第二、植物紋樣。哈薩克族氈繡與布繡所使用的植物紋樣大都取材於生活,意在重現自然,主要以花草、樹木及其枝葉和根莖為主,如花枝幾何形、花蕾幾何形、花卉幾何形等。哈薩克族非常崇拜青草和樹,這與他們的生產方式和宗教影響有關,作為遊牧民族的哈薩克族對於樹木和草原有著特殊的情感,生活在水草肥美的地方是他們的美好願望。哈薩克族還將樹作為生命和希望的寄託,人們可以向古樹求子。此外,哈薩克族信仰過的薩滿教認為,樹是天的支柱、神靈的居所、人類的始母、通往上界的天梯。因此繡品上枝葉繁茂的植物圖案寄託了他們的勇氣與希望和多子多福之願。
第三、其它紋樣。除了主要的動物紋樣和植物紋樣之外,日月星辰、幾何形圖案以及大自然的景物等都被用來作為哈薩克族氈繡與布繡的圖案題材。
由於哈薩克族極其崇拜天和地,因此對於離天近的事物都崇拜,如山、鷹、樹等。常見的幾何形圖案如連續三角形紋樣,哈薩克語稱為“阿然”,意思是鋸齒形或牙齒形,這種三角形紋樣的母題就是山脈。
色彩風格
哈薩克族氈繡與布繡圖案的色彩受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的影響,形成了用色大方、色彩艷麗和諧的色彩風格。
第一,色彩艷麗大方。遊牧在山區和草場的哈薩克族偏愛明快艷麗的色彩,他們認為這些色彩能夠為單調的遊牧生活帶來愉悅與生機,尤其偏愛紅色,多選用紅色為底色。這是因為,在山區和草場的冷色環境中,冬季又極其漫長,用紅色作為裝飾可以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在色彩心理上取得平衡。
此外,哈薩克族對紅色的喜愛還有宗教方面的影響,哈薩克族信仰過拜火教,用紅色來表現對“火”的崇拜,將火尊稱為“火娘娘”,“火”意味著熱情、紅火興旺的生活。
傳統哈薩克族氈繡與布繡所使用的毛線是由哈薩克婦女用動物的毛手工搓成,然後採用黃柏、赭石、指甲花等有色植物和礦物染制而成。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顏色色彩飽和度高,色相對比強烈,再加上哈薩克族婦女大方的用色,使得哈薩克族氈繡、布繡圖案的色彩艷麗豐富,體現出這個草原遊牧民族淳樸熱情的性格特點和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構圖形式
構圖是哈薩克族氈繡、布繡樣式設計製作的前提,在進行氈繡和布繡之前,需要在氈或布上繪製刺繡圖案。哈薩克族原始的繪圖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燒黑的木棍在繡品上描繪,另一種是用木棍蘸著特質的顏料繪製,這種顏料是用牛奶或羊奶混合一定量的食鹽和麵粉製成的,由於這種顏料可以很輕易的吸附在氈和布上,因此繪製的圖案清晰,不易脫落。儘管現在的畫粉、炭筆等工具很方便,哈薩克婦女還是堅持用這種傳統方法繪圖。值得一提的是,在繪製圖案時,她們不藉助任何尺子等輔助工具就能徒手畫出工整對稱、美觀大方的刺繡圖案,足以表現出其精湛的技藝以及在刺繡方面的藝術天賦。哈薩克族氈繡與布繡構圖嚴謹豐滿、工整規則,圖案的構圖形式主要是以幾何形骨骼為基礎的格律體構圖。根據繡品外形的不同,利用直線、曲線等的組合形成既有節奏又體現韻律的幾何形骨骼結構,然後在這些幾何形骨骼結構中進行紋樣的裝飾,裝飾形式有單獨紋樣、適合紋樣、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對稱和逆對稱的形式。
花氈的構圖緊湊,採用簡練的幾何對稱圖形做中心主圖案,四周配以對稱的羊角變形花紋,顯得大器豪放又不失柔美味道。色彩艷麗,採用色彩大膽,有視覺衝擊力。在一張花氈上同時出現7—8種色彩:白氈底上黑花紋加紅邊,紅底白花紋綠邊,綠底黃花紋紅邊;雪青底紅花淡綠邊。其中,白、黑、紅、綠等色有強烈對比度,紅、黃、淡綠較柔和,不但沒給人色彩雜亂感覺,反而使整張花氈鮮艷亮麗。
製作工序
製作流程
“花氈”製作時先是要擀氈子,把剪下的羊毛,按不同的顏色和質量進行分類,然後攤在大張皮革上,幾個人圍坐一圈,用細柳、木條不停地抽打至蓬鬆,再把蓬鬆的羊毛均勻地平鋪在芨芨草簾上,再灑上水,形成氈狀。然後捲起帘子用羊毛繩捆緊,套一條帶子,前面有1—2人拉,後面4—5人用腳踢或踩,經過約2—3小時的踢踩,待羊毛形成氈子樣後解開,去掉芨芨草簾,再把生氈分段捲起,再用4—5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勁搓壓,搓壓好一段再往上卷一段,直至擀完整張氈子,使之成為熟氈。最後用水多次沖洗,衝掉渣滓及沙土,晾乾後,便成為氈子,這種氈子是做花氈的主要原料。
做好氈子後,其次是將各種花紋和圖案縫製在氈子上。花氈上各種顏色圖案的氈子都是事先用土製的染料染出來的,然後是哈薩克族婦女再用一針一線將花氈上的圖案和花紋縫製出來,這不僅傾注和凝聚了她們的心血,同時顯示了她們智慧。
針繡法基本上是平繡和套針繡,花氈的周邊一般先用鎖針法鎖邊,再用2—4種彩色毛線,套針繡成辮子花,裝飾花氈邊。花氈有不同的種類和不同的用途,如有用於取暖和做飯的火頭花氈、接待客人用的上座花氈、結婚用的嫁妝花氈、面積較大且做工講究的床上花氈和地上鋪的花氈、門上掛的花氈及氈房用的花氈等。
製作技法
1、氈貼,把氈子染成五顏六色,用彩色氈子拼成各種圖案,再用羊毛線縫起來;
2、布貼,將彩色布剪成圖案,用羊毛線縫製在白色氈子上,尤其喜用紅色布;
3、氈、布並用,拼成富有濃郁特色的圖案,再用羊毛線縫起來;
4、針繡,用彩色羊毛線直接在白氈上繡出圖案。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花氈”與哈薩克人的日常生活不可分離,多由家庭主婦親自繡制,是人們十分熟悉的家庭日用品,也可用作親友間彼此饋贈的禮物。
傳承狀況
“花氈”的繡制工藝十分講究,繡成的圖案繁複精美,色彩絢麗奪目,令人嘆賞不已。因此,繡花氈成為展現刺繡技藝的重要方式之一,深為哈薩克婦女所重視。
傳承人物
阿瓦依·哈尼塞提,1963年出生,哈薩克氈繡和布繡代表性傳承人。第二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獲得者。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獲得“哈薩克氈繡和布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16年4月石河子大學舉辦首期哈薩克族氈繡、布繡普及培訓班。2016年10月主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哈薩克族氈繡布繡(第二期)培訓班。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哈薩克氈繡和布繡項目保護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五家渠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文物局、五家渠市文物局)評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作為哈薩克氈繡和布繡項目依託單位的五家渠紅旗農場繡麗美民族刺繡專業合作社,被認定為“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阿瓦依·哈尼塞提的哈薩克氈繡和布繡作品先後兩次代表新疆建設兵團參加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並獲得了優秀參展項目獎,其代表作品《羊角對花氈》被評為“第一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銀獎。2012年代表兵團參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