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哈薩克族氈房以可以伸縮展開的木柵搭建而成,在木柵外圍再圍上一圈草蓆,再在草蓆上用各色絲線編織上圖案,草蓆外圍還會圍上包著白布繡著圖案的氈毯。氈房頂部,狀似穹廬,所覆的氈毯可以向上啟開,讓帳內可以獲得陽光。

2008年6月,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18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
  • 遺產編號:Ⅷ-183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頂圈,木架,支棍,支撐架,氈房門,芨芨草編,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哈薩克族的氈房營造是一項古老的工藝,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漢代,嫁給烏孫王的細君公主在《黃鶴》歌中唱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這首詩中就描寫了氈房。詩中的“穹廬”就是穹拱,即氈房的結構形式。以此推斷,細君公主描述的正是氈房。這就表明,遠在烏孫古國時期,哈薩克民族先民對於移動式建築已得到普及,建築技術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工藝特徵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包含雕、刻、鑿、編、扎、染等多種工藝,過程相當複雜。氈房營造者自製染料,並染出彩色毛線,以之編織草簾、擀制花氈,且不用任何圖紙和紋樣,邊繡邊制。
哈薩克族氈房輪廓渾圓,外觀看似簡單卻有著複雜的工藝,所有建材及工序全部是用手工完成。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居住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點。

工藝流程

哈薩克族的氈房是由頂圈、支撐架、門、圍氈、支棍、芨芨草編、蓋氈等七個部分組成,這些材料在氈房中起著互助的作用。總的來說,房屋的頂圈為了扶起分散的支棍,支棍為了聯結頂圈和房周支撐架,房圍架為連線房屋頂架和支棍,為支撐整個房屋互相起到支撐和聯結的作用。

頂圈

頂圈是氈房最頂部位的圓形木圈架,象銀幣式形狀。它的圓形狀,是哈薩克民族經過幾個世紀的探索最後形成的支撐框架。頂圈是由木材料製作,這也是一種科學,它不是隨便的一種木材料就可以做的。頂圈在製作的過程中經過實踐,最後選定樺木為製作原料。如果選用紅松,它既重又硬不適合,再一點是它在托起支棍時會把它壓斷。在遇到下雨天氣時,氈房的重量通過雨水的浸泡會增加一倍的重量。如果是下雪,雪融化結成冰塊後,他的重量也會更重,所以說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下雪,整個氈房的支撐點以頂圈為主,所以選用頂圈的材料必須結實輕便、耐用。支棍和支撐架撐起頂圈,而頂圈能組合它們,所以說頂圈的製作必須符合這些撐架的組合。白松木和楊樹木雖然很輕,但它們壽命很短,因為這兩種木質都較脆又容易斷裂,也不適合做頂圈架。如其它像紅柳、黑柳都不易製作,因為這些木材,雖然有時可以做,但中間是空心,容易斷裂,哈薩克民族通過對各種木材長期的選料,最後確定樺木製做頂圈之料。選樺木的尺寸大頭為14公分,小頭為13公分,而且這些樺木是必須長在濕地和陰坡的,也可選用生長在叢林中筆直又無結疤的紅柳或白木柳。
氈房的營造氈房的營造
頂圈架製作過程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春季樺樹的生長期,把它彎成圓形狀生長,不要把它折斷,把兩頭對摺捆綁,到了秋天樺樹落葉後,把它鋸掉,這是一種做法。第二種是在樺樹生長期時把它鋸掉,放置在陰涼處晾乾後在進行彎制。一根樺木或多根細小的樺木纏制都是這樣製作的。然後用羊糞木炭烘烤,並且把它彎折後製成頂圈架。
把做頂圈的木頭材料放入曲槽的技術,是將乾濕羊糞均勻絞絆。把燒紅了的槽子做成與支撐架棍相等的長度,然後用濕羊糞把它裹一遍,最外層再用乾濕的混合羊糞裏著,外圍用燒紅了的曲槽護上後埋入地下,隨後最外層的羊糞開始出現紅火後便逐漸變成灰心至脫落,裹在裡層樺木隨著濕羊糞漸降溫,水蒸汽開始滲入樺木中。如果這個頂圈未達到使用的要求,便一直在曲槽中埋著,再過5—6小時,樺木逐漸變軟後,才能把它拿出來,放入提前做好的木槽中,在間隔10公分的地方彎曲一次,等圓形狀形成後,把樺木硬的一頭再用曲槽來清理,沒有彎曲的地方給它校彎,把多彎扭的地方把它修整,達到要求後,把樺木的兩頭對接用繩子捆結實,然後從曲槽中拿出來進行凝固,樺木完全烘乾後兩頭也就固定住了。
對接的技術:在對接頂圈兩頭時不用鐵絲纏繞,這是預防雷擊和閃電的。一般情況下在遇到頂圈木結時不去掉,用木鑽把它鑽成小洞,再用木釘沾上木膠後釘入木中,最後把它抹乾,看不出痕跡。頂圈的外圍較粗糙,裡層為棱形狀,這時就用工具來修整,最後再打出60—80個頂圈眼(根據支撐架的數量)。
氈房的內部氈房的內部
支撐架一般為四方形,它是與頂圈眼的規格是一致的,支棍的一頭綁在支撐架上(圍架),捆綁的繩子是用紅花繩或黃花繩,支撐架和支棍交匯處,我們通常把它稱為氈房的腰部,這時支棍可以固定住氈房,不會使氈房變形,同時在大風期間房屋的頂圈不會變形,支棍也不會斷。支棍和頂圈眼要一致 ,這樣才能固定住氈房,使它在風雨天氣不變形、不損壞,用繩子把支棍固定在支撐架上,另一端在頂圈眼上,這樣氈房就很牢固了。

木架

頂圈十字形木架是由紅柳樹製作的,這種樹一般生長在較濕潤的地方,用材時要選用較成熟的木製來製作頂圈十字架,在把它彎曲和固定前,也都是要通過乾濕羊糞混合後才能使用。它就像頂圈中的四隻眼睛,非常醒目,人們常把頂圈內側的四根木棍稱“頂圈十字架”,同時從頂圈架左右兩側分開兩根偏繩,用於拉開頂圈蓋氈,由於用長桿推拉開頂圈蓋氈的地方就在上面,這兩個偏繩的一頭綁在地上的木樁上,它的作用是在大風大雨期間不易把氈房頂掀開。頂圈的美化也是一種藝術,把頂圈的內側也進行一翻裝飾,這是木匠的藝術製作。一般頂圈都要用紅松皮作出的顏色上色,這種顏色是哈薩克族對和諧幸福的嚮往。

支棍

支棍是連線頂圈和支撐架的核心,通過它才能使整個氈房支起並牢固屹立。支棍的材料必須是紅柳,而且沒有木結,專門使用沒有結疤的材料不僅僅是為了氈房的牢固性,而是為了住在這座氈房的後代們,要像這種完美的紅柳,家庭幸福,合家歡樂,世代相傳。所以,人們非常喜歡這種紅柳木,傳給自己的子女像紅柳一樣茁壯生長。
氈房的營造氈房的營造
要製作的氈房設計完後,先選伐紅柳木並撥去樹皮,放置陰涼處晾乾,放在陽光下會曬裂。採伐這些木材一般都在5—6月份,冬季曬乾時一般都捆綁在房罩的大樑上吊乾,然後放入羊糞火炭烤。人們在選做支棍時,一般都不選一些脆木,因為這種木材容易斷。選好木材後,在通過羊糞火炭烤後對它進行彎曲,最後再用鐮刀進行修飾,先選用一根支棍做樣本,然後再用這個樣本來做出氈房所需的支棍。

支撐架

在選用支棍時要根據頂圈的圈眼和支撐架的數量而定,支撐架的多少決定著氈房的大小,所以,二者的數量要一致。如果頂圈眼過剩,在沒有支棍的空缺處,氈房就會出現鼓形向下垂落,氈房就會損壞,而支棍多餘,頂圈眼少的話,這種氈房支起來也是個畸形房。所以說,有多少圈眼就必須有多少支棍。
氈房的營造氈房的營造
支撐架的一邊如果是13支,而另一邊側必須是12支或10支支棍,如果出現兩個12或兩個13就組合不出一個完整的氈房。
支撐架的製作較複雜一些,每個支撐架都有十一個環扣,其中,中間個部位個而安動眼捆綁,則上邊部位有五個環扣,下面部位有五個環扣,先做出一個支撐架,然後以這個為樣本,做出整個氈房所需要的支撐架。支撐架一根一般長為2.4米,在放入羊糞火炭烤前,要把這些用手斧進行削皮除結,然後再進行炭烤,炭烤完後,去掉較粗的一頭進行打磨。在做光滑的過程中,必須用鋒利的刀打薄支撐架木材,然後泡入紅松皮製作的染料中進行上色。待把顏色完全滲透後,對每根支棍和支撐架進行打眼捆綁,並以這樣的一個樣本,做出整個氈房所需要的支撐架。
以上的手工活完成後,開始進行每個支撐架的捆綁,首先要進行的是將兩根木棍交叉鑽眼後,把繩子穿過去,然後把一頭打成結,達到12或13個支撐架後就停止(穿繩打結是連貫的,中間不能剪斷,直穿到最後),完全製作完後,用手鋸將長出的部分鋸掉。支撐架連線處的眼分為大、中、小三種穿眼。這些工序完成後,就可以進行支撐架的組合,在組合的過程中一般都用牛皮繩捆綁。支棍的一頭也要用牛皮繩進行穿眼捆綁。在穿眼捆綁前要對每一個支棍進行對證,看是否一致,同時看支棍尖能否插入頂圈眼。這些繩子一般是鞍皮繩,因為這種繩子較耐用。以上這些就是哈薩克族氈房所用的材料。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氈房門

氈房的門一般都是兩扇門和上、下門框組成,門框上方中間有一根拉門氈的繩子,門框兩頭伸出的木頭插入支撐架,門框底部也有伸出的木頭插入支撐架,門的兩頭就與支撐架相接後固定住氈房的門。然後就用繩子把連線處綁緊,形成一個圓形的氈房框架,然後托起氈房的頂圈。置氈房時,一般都是預先要往哪個方向搬家就先從哪個方向開始支起。拆時也是從這個方向開始拆。氈房門的方向一般都是朝著有高山的一方開。因為這是哈薩克民族的一種講究,很早以前哈薩克的祖輩們就是這樣倡導的。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哈薩克族氈房營造

芨芨草編

氈房用的手工編芨芨草有好幾種,一種是專門用毛線繩編織的,而且有各種圖案;第二種是白芨芨草,它專用到氈房裡頭,而且對碾做氈子很有用,專門編織芨芨草也是一門技術,在編織過程中要對芨芨草的白色和黑色進行分開挑選,然後再進行纏繞,用這種編織芨芨草打起的氈房,既美觀又保暖,氈房的門也是用編織的芨芨草做門窗。在氈房的全部工作做完後,最後再上頂圈蓋氈。這就是哈薩克族氈房製作的過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顯示出哈薩克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表明哈薩克民族的手工技藝已達到高超的水準,其中凝結著哈薩克族的審美觀念、人文思想、民俗特色及歷史記憶,在少數民族美學、民俗學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哈薩克族氈房在中國民居建築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所涉及的力學和材料學方法、綜合動態造型藝術及工藝思想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傳承現狀

工業化生產的價廉物美的地氈、繡花地毯和輕便鋼管房屋的出現給傳統的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帶來巨大衝擊。這一少數民族手工技藝的傳承人年齡偏大,而且正逐漸減少,技藝傳承有後繼無人之憂,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達列力汗·哈比地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申報,申報項目: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保護措施

2013年,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傳承人葉爾麥克想通過他的帶動讓周圍的村民和他一起做氈房,並將氈房製作形成產業。他的新源縣賽克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成立,通過入股合資的形式,參與合作社的村民多達57人,合作社年銷售氈房多達20餘頂。

社會影響

重要展出
2016年9月,在新疆國際會展中心,哈薩克族氈房亮相於在第五屆中國—亞歐博覽會紡織展館。
2016年8月,哈薩克族氈房亮相於第四屆絲綢之路新疆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