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
- 外文名:HMUDQ
- 簡稱:哈醫大大慶
- 校訓:木直中繩、博學載醫
- 創辦時間:2004年10月
- 類別:公立大學
- 現任校長:趙光
- 知名校友:於挽安
- 所屬地區:中國黑龍江省
- 主要院系:基礎醫學院、醫學檢驗與技術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等
- 原名:黑龍江雞西煤炭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大慶市高新區新陽路1號
學校介紹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 現有專兼職教師500餘人,其中龍江學者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40人。設有基礎醫學院、護理學院、醫學檢驗與技術學院、藥學院、第五臨床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醫學信息學院、精神衛生學院等8個教學院系。建有1箇中心實驗室,9個教學、科研實驗中心、10個科研平台,實驗室總數87個。學校建築總面積12.7萬平方米,設備總值9900萬元。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 的護理學科為國家一級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省級重點學科;現有21個學科專業開展了博士、碩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設定12個專業(含方向),涵蓋了醫學、理學、管理學三個學科門類,其中醫學檢驗技術和護理學專業為省級重點建設專業;普通專科設定9個專業(含方向),其中護理、醫學檢驗技術和藥學專業為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護理學專業為國家級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截至目前在校生總數7100餘人。學校設有2個臨床醫學院和3個臨床教學醫院,設備設施國內一流,師資力量雄厚,為學生實踐、實習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科研工作成果顯著,幾年來承擔國家、省、市科研立項課題32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5項,教育部課題5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3項),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7項;在國家級、省級學術期刊上發表教研、科研論文1600餘篇,SCI收錄論文211篇,其中影響因子超過6以上的4篇,EI收錄論文8篇;出版專著、教材、工具書230餘部;獲國家級,省、部級,市級科研成果獎183項,其中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政府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獲科研經費資助2199.1萬元。
黑龍江省醫學科學院生物製藥研究所、生物醫藥院士工作站、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醫學研究基地、黑龍江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發平台新藥技術研發平台等都設在我校。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先後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近20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際關係,並廣泛開展學術交流與辦學合作。護理學、醫學檢驗技術、藥學等專業與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英國知山大學以及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南澳大學等開展了多元化的合作交流;與日本NPO國際醫療福祉人才育成機構在護理學專業教學和學生就業等領域開展合作。經過近10年的努力,我校多個專業在教學、科研、就業等方面已經與國際接軌,實現了衝出黑龍江、全國領先的跨越式發展目標。
多年來,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秉承“木直中繩,博學載醫”的校訓,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根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大學文化為靈魂、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的辦學思想,努力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套用型醫藥衛生專門人才,畢業生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醫院、疾病控制中心、醫學研究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為我國醫學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近三年,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95%以上,專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90%以上,標誌著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
傳承歷史,開創未來。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堅持實施科學發展、特色發展、跨越發展及又快又好的發展戰略,加強內涵建設,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已躍居全國前列。全體師生員工傳承哈爾濱醫科大學“尚醫,崇生,傳承,探行”的大學精神和伍連德博士“赤誠愛國、自強創業”的奉獻精神,牢記“木直中繩,博學載醫”的校訓,弘揚“ 敬業奉獻、質樸包容、自強不息、創業發展”的校區精神,戮力同心、厚積薄發,向建設國內一流教學研究型醫科大學的既定目標銳意進取、努力奮鬥。
歷史沿革
1926年9月伍連德博士創建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中國工農軍衛生學校
1932年2月江西雩都紅軍軍醫學校校長賀誠
1940年9月延安中國醫科大學校長:王斌
1945年7月興山(鶴崗)中國醫科大學校長/政委:王斌
1947年10月龍井以內科為主的中國醫科大學第一分校校長:任國祥
1948年3月哈爾濱以五官科為主的中國醫科大學第二分校院長:薛公綽
1948年4月通化中國醫科大學第三分校校長:鄭太山
1948年5月平谷地區中國醫科大學第四分校校長:劉紹久
1949年4月哈爾濱醫科大學
1954年歸衛生部領導
1956年6月更名為哈爾濱醫學院
1958年4月衛生部將哈爾濱醫學院移交黑龍江省領導同年11月恢復哈爾濱醫科大學校名
經哈爾濱煤炭工業管理局批准建立鶴崗煤礦衛生學校,與鶴崗醫專合屬辦公,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由 鶴崗務局領導。
1961年11月
經哈爾濱煤管局決定將雙鴨山衛校部分師生合併到鶴崗煤礦衛生學校。
鶴崗煤礦醫專在國家調整中撤消,保留了鶴崗煤礦衛校。
鶴崗煤礦衛生學校搬遷到雞西,改名為雞西煤礦衛生學校。同時,接收了雞西礦院的部分職工以及阜 新煤礦衛生學校的藥檢兩個專業的教師和設備。
黑龍江煤管局決定將省煤礦幹部學校與雞西煤礦衛生學校合併,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學校處於文化大革命階層段,黑龍江煤管局批准幹校撤消,除少部分專業教師調出外,其餘全部移交給衛校,並決定衛校也暫時停辦。
煤炭工業部決定將雞西煤礦衛生學校收歸部屬
煤炭工業部決定將雞西煤礦衛生學校下放給東北內蒙古煤炭工業聯合公司領導。
煤炭工業部決定雞西煤礦衛生學校改名為雞西煤炭衛生學校
煤炭工業部批准成立雞西煤炭職工醫學院,與雞西煤炭衛生學校兩塊牌子一套人馬,85年招生。
國家教委批准在雞西煤炭衛生學校基礎上建立雞西煤炭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實行煤炭部與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工業部為主的領導管理體制。
國務院決定雞西煤炭醫專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黑龍江省政府管理為主的領導管理體制。
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雞西煤炭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併入哈爾濱醫科大學,成為哈爾濱醫科大學分校,但保留了雞西醫專的建制。
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撤銷雞西煤炭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建制,實質性併入哈爾濱醫科大學。
哈爾濱醫科大學分校整體搬遷至大慶,更名為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
學校領導
趙 光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校長
張 君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黨委副書記
張鐵輝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副校長
宋印利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副校長
孫宏麗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副校長
歷任領導
歷任校黨委書記(建國後) 韓 靖(1949年) 季中朴(1951年) 黃耕夫(1958年) 周 旋(1972年) 王禹明(1974年) 劉守忠(1981年) 程錫繹(1985年) 李士傑(1997年) 金連弘(2000年) 姜洪池(2001年) | 歷任校長(建國後) 李 鄂(1949年) 季中朴(1951年) 李亭植(1955) 張一民(1967年) 周 旋(1972年) 王禹明(1974年) 李亞非(1978年) 劉守忠(1981年) 於維漢(1983年) 隋永起(1984年) 金 錚(1989年) 金連弘(1997年) 楊寶峰(2001年) |
歷任書記 | 歷任校長 | |||
代成彬 (1958年) | 郝梅春(1958年6月) | |||
張 傑(1961年) | 李大剛(1961年) | |||
張 傑(1963年) | ||||
高化民(1964年3月) | 王子林(1964年3月) | |||
畢建廷(1969年3月) | ||||
金耕男(1972年7月) | ||||
王 勤(1974年5月) | 王 勤(1974年5月) | |||
李成富(1977年5月) | ||||
張英康(1977年5月) | |
周德琮(1982年12月) | 張立才(1982年12月) |
周德琮(1985年4月) | 武玉儉(1985年4月) |
陳錦書(1992年8月) | 武 玉儉(1992年8月) |
張士學(1994年9月) | 高富和(1994年9月) |
劉文川(2003年5月) | |
尹克森(2005年3月) |
劉 泓(2006年3月) | |
朱大嶺(2010年11月) |
專業設定
本科教育
[重點專業] 護理學
[優勢專業] 藥物分析
[優勢專業] 醫學影像技術
[優勢專業] 醫學實驗技術
[優勢專業] 康復治療學
[優勢專業] 精神醫學
[優勢專業] 醫學檢驗技術(病理檢驗技術方向)
[優勢專業] 藥物製劑
[優勢專業] 中 藥 學
[特色專業]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信息方向)
[特色專業]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文秘方向)
專科教育
[專科] 康復治療技術
[專科] 醫學影像技術
[專科] 臨床醫學(兒童保健方向)
[專科] 臨床醫學
[專科] 藥 學
[專科] 醫藥行銷專業
[專科] 醫學檢驗技術
[專科] 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