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外僑養老院 原為哈爾濱蘇聯僑民會經辦的蘇聯僑民養老院,院址設在動力區文政街84號(現文景街1號),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分院設在南崗巴山街45號,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收養的對象主要是蘇聯僑民中生活無依靠的孤寡老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爾濱外僑養老院
- 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
- 原名:哈爾濱蘇聯僑民的蘇聯僑民養老院
- 收養的對象:主要是蘇聯僑民中生活的孤寡老人
簡介,發展歷史,
簡介
1954年,經蘇聯駐中國大使館與中國外交部協商,將該院移交給哈爾濱市地方政府管理,改為哈爾濱市第二養老院。
2005年春天,經報請民政部批准,哈爾濱外僑養老院與哈爾濱養老院合併成哈爾濱第一社會福利院,經過40多年的風雨滄桑,見證了哈爾濱城市變遷的外僑養老院,在溫馨的春雨中謝幕。
發展歷史
在院外僑孤寡老人300餘人,配備工作人員18人,其中院長2人、翻譯2人、財會2人、管理員2人、醫護人員3人、勤雜人員7人。由於外僑老人申請出境和自然死亡,在院人數日趨減少,到1957年初減為201人,年末分院撤銷。1958年4月,改稱哈爾濱外僑養老院。1990年在院外僑養老人13人(男1人,女12人,年齡最大的84歲,最小的64歲),其中朝鮮籍4人,日本籍4人,蘇聯籍1人,無國籍美國人2人,無國籍蘇聯人1人,中國籍1人(系日本籍老人尚田貞子的丈夫)。中國政府對外僑養老人的生活給予了優厚的待遇,一切經費由中國政府供給。兩人一室,面積20多平方米,室內設有沙發床、沙發、地毯、衣櫃和彩電。院庭綠樹環繞,有花壇、涼亭、假山和噴泉。膳食方面按照歐美僑民愛吃麵包、牛奶,日本人愛吃大米,朝鮮人愛吃麵食的生活習慣調劑飯菜;每逢中外節日和老人的生日,還要額外多做些菜餚,以示慶祝。院內設有專職醫護人員5人,負責老人的醫療護理和保健工作。訂購了各種外文報刊、雜誌,以豐富老人的文化生活。老人們的生活標準,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也不斷提高。
1985年外僑養老人的直接生活費用每人每月為58.35元,1990年為每人每月71.8元。1986年以來,哈爾濱外僑養老院同南崗區個體勞動者協會革新街分會、黑龍江省軍區通訊營一連、動力區糧管處團委等5個單位建立了共建關係。這些共建單位常年堅持為老人理髮、燙髮、縫製衣服、修理電器、建設院庭、清理衛生,每逢節日他們還帶著禮品、文藝節目來院慰問。共建活動擴大了外僑老人與中國社會的接觸,使他們親身體驗到中國人民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和國際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精神。從1985年到1990年來訪的有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蘇聯、秘魯、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1210多人次,中國政府對外僑孤寡老人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受到了外賓的普遍讚揚,並在世界各地廣為宣傳,在國際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此外,為了豐富外僑養老人的精神生活和開展以副補院,該院還興辦了幼稚園和電控設備鉚焊廠。
1985年外僑養老人的直接生活費用每人每月為58.35元,1990年為每人每月71.8元。1986年以來,哈爾濱外僑養老院同南崗區個體勞動者協會革新街分會、黑龍江省軍區通訊營一連、動力區糧管處團委等5個單位建立了共建關係。這些共建單位常年堅持為老人理髮、燙髮、縫製衣服、修理電器、建設院庭、清理衛生,每逢節日他們還帶著禮品、文藝節目來院慰問。共建活動擴大了外僑老人與中國社會的接觸,使他們親身體驗到中國人民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和國際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精神。從1985年到1990年來訪的有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蘇聯、秘魯、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1210多人次,中國政府對外僑孤寡老人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受到了外賓的普遍讚揚,並在世界各地廣為宣傳,在國際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此外,為了豐富外僑養老人的精神生活和開展以副補院,該院還興辦了幼稚園和電控設備鉚焊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