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效應是指反射聲相對於直達聲的延遲時間對語言可懂度的效應。短的延遲時間,反射聲會增加直達聲的響度,長的延遲時間導致可懂度降低,其間有個“臨界延遲差”,它與反射聲的強度、聲源的頻譜以及所在空間的混響時間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斯效應
- 外文名:Haas effect
- 分類:聲學
- 別名:優先效應 延時效應
- 提出者:亥爾姆·哈斯
- 提出時間:1949
基本信息,名稱,簡介,哈斯效應的套用,概述,套用,
基本信息
名稱
哈斯效應 (Haas effect)
簡介
哈斯(Haas)通過實驗表明:兩個同聲源的聲波若到達聽音者的時間差Δt在5~35ms以內,人無法區分兩個聲源,給人以方位聽感的只是前導聲(超前的聲源),滯後聲好似並不存在;若延遲時間Δt在35~50ms時,人耳開始感知滯後聲源的存在,但聽感做辨別的方位仍是前導聲源;若時間差Δt>50ms時,人耳便能分辨出前導聲與滯後聲源的方位,即通常能聽到清晰的回聲。哈斯對雙聲源的不同延時給人耳聽感反映的這一描述,稱為哈斯效應。這種效應有助於建立立體聲的聽音環境。
當兩個強度相等而其中一個經過延遲的聲音同時到聆聽者耳中時,如果延遲在30ms以內,聽覺上將感到聲音好像只來自未延遲的聲源,並不感到經延遲的聲源存在。當延遲時間超過30ms而未達到50ms時,則聽覺上可以識別出已延遲的聲源存在,但仍感到聲音來自未經延遲的聲源。只有當延遲時間超過 50ms以後,聽覺上才感到延遲聲成為一個清晰的回聲。這種現象稱為哈斯效應,有時也稱為優先效應。
指人們不能分辨出某些延遲聲的現象。延遲聲的聲壓級小於先導聲,無論來向如何,只要小於17ms,就不會感到延遲的存在。當延遲聲的方向接近先導聲,延遲30ms也不會感受到。只有大於50ms時,人們才會感受到延遲聲。
哈斯效應的套用
概述
在一般劇場擴聲設計中,為了提高聲場的均勻度和利用揚聲器的方向性來提高系統的傳聲增益,通常將主揚聲器設定在舞台台口上方,此時觀眾席的前排觀眾就會感覺到聲音是從舞台台口的頂部傳來的,造成聲像的不統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時會在舞台兩側較低的位置,甚至在樂池欄板上布置一些輔助揚聲器,這些揚聲器距離前排觀眾很近,其聲音比頂部揚聲器先到達前排觀眾。
套用
根據哈斯效應原理,可以校正擴聲系統的聲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