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恩,O·

哈恩,O·

哈恩,O.是 德國放射化學家。1879年3月8日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897年入馬爾堡大學,1901年獲化學博士學位。1904年去倫敦大學學院在W.拉姆齊的實驗室中工作,開始從事放射化學研究,發現放射性元素“射釷”(RdTh,228Th)。1905年慕名去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在 E.盧瑟福處工作,在那裡發現了“射錒”(Rd Ac,227Th)。1906年回德國,任柏林大學編外講師;1910年升為教授。1912年去威廉皇帝協會新建的化學研究所任放射性研究室主任,1928年起任該所所長,直至1945年。1907年開始,他同來自奧地利的物理學家L.邁特納進行了歷時30年的富有成效的合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恩,O·
  • 出生地: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 出生日期:1879年3月8日
  • 畢業院校:馬爾堡大學
人物簡介,工作經歷,主要貢獻,

人物簡介

德國放射化學家。1879年3月8日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897年入馬爾堡大學,1901年獲化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04年去倫敦大學學院在W.拉姆齊的實驗室中工作,開始從事放射化學研究,發現放射性元素“射釷”(RdTh,Th)。1905年慕名去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在E.盧瑟福處工作,在那裡發現了“射錒”(Rd Ac,Th)。1906年回德國,任柏林大學編外講師;1910年升為教授。1912年去威廉皇帝協會新建的化學研究所任放射性研究室主任,1928年起任該所所長,直至1945年。1907年開始,他同來自奧地利的物理學家L.邁特納進行了歷時30年的富有成效的合作。

主要貢獻

他早期的貢獻主要在於發現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在1905~1921年間約有 9種,有些是同邁特納一道發現的,其中包括1917年發現放射性元素鏷。1921年他還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之間的同質異能現象。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他的研究重點在於把放射化學方法套用於各種化學問題。在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和E.費密宣布發現“鈾後元素”(即超鈾元素)後,一度沉寂的放射化學重趨活躍,哈恩、邁特納和助手F.斯特拉斯曼集中全力研究中子轟擊鈾的各種產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開始時,他們也相信超鈾元素的發現。1938年秋,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獲悉I.約里奧-居里發現產物中有元素鑭,於是重做以前的實驗,發現產物中有鋇的同位素,同時也發現了有鑭和鈰的同位素。他們於1938年12月22日寫的實驗報告中說:“作為同物理學家關係密切的核化學家,我們是不願意走上這一步的,因為它同以前核物理學的全部經驗發生矛盾。”結果是邁特納解決了這一矛盾。當時邁特納已流亡在斯德哥爾摩,她接到哈恩的通報後,同她的外甥O.R.弗里施藉助於N.玻爾的液滴模型,提出核的分裂概念,認為鈾核吸收中子後,不是形成超鈾元素,而是分裂成兩個大小相仿的較小的核,並把這現象定名為裂變。隨後,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又發現釷核受快中子轟擊也會發生裂變。由於發現核裂變,哈恩獲得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
核裂變的發現使世界開始進入原子能時代。哈恩意識到,如果讓當時統治德國的納粹政權掌握了原子能技術,對全人類將是極大的災難,於是他拒絕參與任何有關這方面的研究。1945年春盟軍占領德國西部和南部,他和W.K.海森伯等幾位原子科學家被送往英國拘禁。當他聽到美國對日本使用核子彈時,感到十分沮喪。1946年初他獲釋回德國,擔任威廉皇帝協會會長,這個協會1948年改名為馬克斯·普朗克協會,哈恩仍任會長,直至1960年;1960年後任榮譽會長。他為戰後德國科學事業的重建和反對核軍備的和平運動,進行了不懈的努力1968年7月28日他病逝于格丁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