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文物
百年樹人辦學歷史
博物館,古老的百年建築,已成為母校的符號。2005年進行過保護性土建改造,所保留的哈工大90餘年發展的歷史遺蹟,足以讓人震撼。
百年地磚,1906年鋪設在門廳中,讓每一個參觀者俯首嘆奇:它雖色彩模糊剝落,但精緻的幾何圖案仍不失其古樸典雅。1920年建校時,它就被打上歷史的烙印,注入了靈性與精神,堅實地為一批批中外學子鋪就成功之路。如今,它無聲地向人
詮釋著那曾經的歲月……
百年牆裙,進入序廳便可看到兩側走廊紅褐色的歐式木
牆裙,它與百年老樓的牆體融為一體,守護著進進出出的一代代學子,見證著哈工大精神和文化的發展脈絡……
百年鐵藝,1906年此樓落成時的鏤空雕花鐵藝樓梯扶手護欄,造型精美、漂亮別致,其堅實牢固的程度,令人驚嘆:它竟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滄桑巨變! 百年地板,1906年鋪設的木地板被保留下來,在二樓專設了展位。當年在這樓里學習和工作的人,參觀時常常會問上一句:“那木地板還有嗎?”老土木樓的木地板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它斑駁破舊的磨痕,刻滿百年滄桑和沉澱。自1920年建校,俄、中、猶、波、日、朝等學子紛紛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求學訪問。
老樓歷史
進入序廳,首先跳入眼帘的是匠心獨運、別具一格的“學子林”,人們在這裡駐足、品評、陶醉……1920-2010,這是跨世紀穿越時空的相聚,是來自不同國度的風華學子:20世紀30年代畢業的台灣前“行政院長”孫運璇、40年代畢業的朝鮮前國家副主席
李鐘玉,就昂首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王兆國,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
李繼耐,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和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
孫家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和繞月探測工程常務副總指揮
胡世祥等,他們一身書生氣,回來了!土木樓——母校!刻骨銘心的記憶!是大學精神的傳承,是遙遠的思念和心底的牽掛,構築了這美麗壯觀的“學子林”!
有著85年歷史的禮堂,是再現學校歷史的又一不可多得的藏品級景觀。曾經的開學典禮和畢業答辯、曾經的圖書閱覽室,讓俄、中、猶、波、日、朝等學生感受了這裡的莊嚴與神聖;20世紀50年代,每到周末,蘇聯專家、教師和學生就在這裡舉行異國情調的舞會,又使這裡充滿了浪漫與溫馨。
禮堂85年前的歐式吊燈依然明亮,歐式風格的裝飾、刻著斑駁磨痕的地板和那架美國鮑德溫公司製造的鋼琴,都見證了哈工大逝去的歲月,留給後人重溫與遐想……
歷史畫卷
博物館,老土木樓,勾人魂魄!它沉澱厚重,沉澱精華,沉澱著大學90餘年的文化底蘊,有多少老校友,為它激動、感慨、流淚,是因為對它有太多的思念和熱愛……
博物館,一部景觀式濃縮的校史,那些故事遙遠親切而又震撼
博物館,收藏了哈工大歷史,見證了哈工大的發展歷程。從校史展廳、光榮革命傳統、知名校友和科研成果等展廳穿過,哈工大90年滄桑與厚重的歷史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
1920年初的一天,在中東鐵路局辦公大樓,一批俄國工程師和中東鐵路要員正在發起醞釀、討論在這個俄國移民人口最多的哈爾濱創建一所工科高校……這就是一條鐵路與一所高校誕生的故事……
那些已被歲月風化剝蝕、泛黃的舊照片和教材、著作、證書、作業、筆記等都印證了學校的一段發展歷程,那么多遙遠且不為人知的史料和藏品令人咋舌驚嘆:
1920年中俄工業學校籌建協會的15位理事會成員、1920年《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籌建章程》、1922年校長攝羅闊夫簽署的招生廣告、第一屆畢業生、第一屆學生班長、第一屆教授協會19名成員、第一批中國本科學生、1924年第一屆道路交通工程師、1920年首批學生的畢業設計和畢業答辯、1920年的預科學生及教材、1929年的學生校服、20世紀20年代的校令、實驗室和實習工廠、30年代的校旗……令人目不暇接!
91年前,首批任課教師的資歷令人讚嘆:1920年,以首任校長、著名大地測量專家和道路交通工程師A·;A·;攝羅闊夫教授為首的第一批18名教師,均為俄籍,其中許多有留學或執教德、法、英的經歷。他們是在土木建築、電氣機械、道路交通、橋樑和材料等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有著豐富的教學和工程實踐經驗。當時的哈工大是俄境外唯一用俄語教學的高等學校,是純正的俄式辦學,建校初就引入了西方早年的高等教育模式,學生獲得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
有一張1925年中俄同學祝賀首屆中國學生、鐵路建築科的王守先畢業的合影照片十分珍貴,那上面還有王守先的同學穆鴻勛。這張距今已85年的照片,如今仍被收藏並展出在俄羅斯遠東國立技術大學博物館。
工程師的搖籃
常有參觀者在“1920-1945年哈工大傑出學子”展板前細細地體味著,1935年畢業的台灣前“行政院院長”
孫運璇的預科和本科都在這裡就讀。他使用過的教材和作業筆記在這裡展出。2005年,博物館給她的女兒寫了一封信,老先生那時已坐輪椅不能講話。當她女兒告訴他哈工大來信了,並一字一句讀給他時,他高興地邊聽邊點頭笑,同意把保留的書和筆記等捐贈給母校博物館。他還捐贈了1929年電二班中國學生創辦的刊物《電汽機》合訂本。這是哈工大中國學生創辦的第一本技術刊物,成為當時同學們致力於“工業救國”的抗日救國火種。這本由孫運璇任總編的珍貴刊物,他收藏了81年。
在這一展區,參觀者對我國著名規劃大師
任震英上學時精美的手繪設計作業發出讚嘆,同時他們還驚訝地發現以色列總理的父親、以色列著名農業專家,曾任國會議員的莫德卡·;奧爾默特,竟然也是哈工大學生……
“工程師搖籃的精品之作”是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末哈工大教師和學生為哈爾濱留下的永久記憶和貢獻。大家熟悉的霽虹橋、果戈里大街的重要景觀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哈爾濱清真寺、哈爾濱極樂寺(鼓樓、鐘樓、藏經樓)、索菲亞教堂、俄駐哈爾濱總領事館(現哈工大博物館)、哈爾濱國際飯店(原國際旅行社)、馬迭爾賓館劇院、尼古拉教堂院內的伊維爾聖母小禮拜堂、防洪紀念塔、工人文化宮、友誼宮等保護建築,都是哈工大師生設計、主持修建或指導監督改造的作品。
參觀者邊看邊噓唏不已:“噢!這些老建築也是哈工大的貢獻。”
還有一個展區的內容,為人知之甚少,卻令人自豪:1949年新中國建立初,各項事業百廢待興,大批蘇聯專家和顧問來到中國援建。哈工大先後抽調200多名學生擔任翻譯,為空軍、工業、鐵道兵和海軍的建設輸送了大批俄語人才。空軍最早分別在哈爾濱、長春、瀋陽、錦州、濟南、廣州建立的6個航校中,其6個翻譯室主任同出自哈工大;統領空軍800翻譯的第一大翻譯科的兩任科長也出自哈工大。哈工大的學生翻譯在祖國建設的第一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樓走廊,有一張57年前5對新婚夫婦集體婚禮後在樓門前的合影照片,來參觀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教工和學生仔細地辨認並指點著照片上的新郎:“何龍、崔開成、黃文虎、李家寶、郭鴻聲。唉!那時他們多年輕、朝氣蓬勃,都是八百壯士啊……”這張照片的意義非同尋常!20世紀50年代,哈工大地處寒冷的北方,條件比較艱苦,男教師比例較大。為留住青年教師,高鐵副校長和夫人孫克悠熱心地為他們當紅娘,幫助他們安家,做他們的知心朋友。1953年高鐵副校長在禮堂同時為5對夫婦主持了婚禮。
20世紀50年代,是哈工大走向輝煌,奠定堅實基礎的年代,博物館展出了大量翻譯的蘇聯教材、手抄整理的蘇聯專家的教學筆記,那些中俄文課堂筆記和圖表工整得幾乎讓人驚呆,這不正是對哈工大“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校訓的最好詮釋嗎?大量的史料藏品,印證了以馬祖光院士為代表的老一代“八百壯士”的奮鬥歷程。
哈工大航天人才培養的歷史功績在這裡展出:孫家棟、李繼耐、胡世祥……航天精英代表在哈工大閃亮的群星中,更加耀眼奪目,他們以自己的成績報效了祖國,也為哈工大爭得了榮譽。
二樓走廊的另一張特殊的珍貴照片,把參觀者帶回了1931年,張正倫(烈士)在校門前的婚禮留念。照片近百人中的絕大部分是哈工大的學生,儐相是他的同學、好友孫運璇。這張照片是2000年孫運璇回母校參加80年校慶時帶給新郎張正倫的兒子張春生的。如今79年過去了,照片上的學生幾乎作古。
紅色之旅
步入“光榮革命傳統”展廳,一組組照片和故事,撼人心魄,哈工大不僅是工程師的搖籃,還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高等學府。
早在20世紀20年代的反帝鬥爭中,哈工大學生是哈爾濱學生運動的組織者之一;成立的“群進社”是哈爾濱最早的學生進步團體;“哈工大中國學生會”是哈爾濱高校最早的學生會組織。在“反五路”鬥爭中,哈工大學生髮起成立“哈爾濱學生保路聯合會”是“反五路”鬥爭的主要領導力量。1925年哈工大就有學生加入中國共產黨。
參觀者無不為哈工大學生的愛國熱情震撼而感動:1927年,日本政府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後,首相田中義一將會議討論的侵略中國東北和蒙古的方案,擬成《日本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秘密奏摺上奏天皇。《田中奏摺》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總政策,因系密件,一直不為國人所知。1929年12月哈工大5名學生偶得此奏摺,大為震驚,他們迅速在中國同學中募集款項,將奏摺中“對滿蒙積極政策”部分,翻印數百份,分寄關內及各省著名高校,以提高國人的警惕。《田中奏摺》揭露之後不到兩年,日本果真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一摞70年前、風化得掉了渣的“禁書”,是
馬克思的《資本論》和《無政府主義批判》、德國共產黨創始人克拉賴·;蔡特金著的《憶列寧》等。書的主人高方是1939年套用化學科學生,參加抗聯地下組織後被捕入獄。關山同學冒著殺頭的危險,把這些書打在行李里託運回齊齊哈爾老家埋藏起來。1945年高方出獄,關山才挖出了埋藏了4年之久的書……那摞書,講述著抗戰期間哈工大學生經歷的腥風血雨的歲月。
在反日鬥爭中,哈工大進步學生遊行示威、創作反滿抗日歌曲、建立進步組織、編印進步刊物、假扮闊情侶出入教堂散發傳單、秘送情報、怒燒日騎兵大批軍草、為抗聯組織籌集藥品、到珠河游擊區與抗聯英雄趙尚志一起戰鬥、英勇參軍參戰,還有一些學生壯烈犧牲……這些內容都一一以大量的照片、史料等藏品展示出來,讓人震撼的同時,還使人深深地思考,哈工大90餘年的命運,始終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
內涵深厚
李繼耐、戚慶倫、孫錦雲是同一個班走出的3位將軍。哈工大校園裡有一條百年歷史的“司令街”,是有名的“將軍路”,從這裡走出去的幾十位將軍,對這條街有著特殊的感情和體驗……
90餘年的史料何其珍貴!“搶救”歷史、收藏歷史、復活歷史,把歷史寫在百年老樓,讓歷史在百年老樓延伸,意義何等深遠!博物館真真切切地讓人看到和感受到哈工大文化和精神的生生不息與代代傳承。
博物館,一個潛移默化的課堂,感悟歷史,啟迪未來。
20世紀50年代,嚴把教學關的“鐵將軍”、年近90高齡的俞大光院士,一邁進博物館的這座樓,就十分感慨。他曾在這裡讀書、答辯、工作,在這裡翻譯蘇聯高校教材,跟蘇聯專家學習工作的情景歷歷在目。他對那段歷史感觸頗深。作為當年的“八百壯士”之一,他熱愛哈工大,曾為哈工大的輝煌作出過貢獻。參觀時他看得非常仔細,甚至看過的內容,還要反覆再看。他說:“這個博物館好啊,再現了學校的歷史……”他累得休息了幾次,仍堅持參觀到最後。他提筆寫下“傳承歷史的宏偉事跡,發揚今後的絢麗前程”的留言。
李圭白院士參觀後,留言簿上寫下這樣兩行字:“願哈工大精神世代相傳 八百壯士之一 李圭白”。50年前的“八百壯士”,人老情不老,他以自己是“八百壯士”為哈工大貢獻過而自豪。這是老一代“八百壯士”對哈工大的不了情懷!此情可鑑,此情不渝!
教育部的一位領導參觀之後留下了這樣的評價:“哈工大博物館把歷史內涵挖掘得這么深,在國內高校是不多見的。”
有很多參觀者對學校能在建校的老校舍辦這樣一個內容豐富的博物館而讚嘆,對博物館展出的內容給予了很高評價。他們說,這個樓,就應該做博物館,這裡瀰漫著的是哈工大悠久的歷史氣息,在這裡參觀,更多是回憶、憧憬、令人感動和震撼!
90周年校慶期間,新華社、中央電視台、黑龍江日報、黑龍江電視台、哈爾濱電視台、哈爾濱日報等一些媒體都對哈工大博物館做了宣傳報導,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反響。甚至一些中小學生家長也紛紛來電話,要求帶孩子參觀。他們要孩子提前感受哈工大,培養孩子對哈工大的嚮往之情。
一些老校友、老教工參觀時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不需引導,邊參觀邊議論邊品評,經常在一個展區駐足許久,回憶在學校學習的難忘歲月,甚至興致一來,自己竟當起了“解說員”,給年輕的講解員講述那段歷史……有的參觀者在“光榮革命傳統展廳”參觀時,看到我校學生從事反帝、抗日活動等內容的大量照片及藏品,很驚訝地說:“有很多內容都是以前聞所未聞的,都是從哪裡挖掘出來的啊?這些內容讓人心靈深處受到震撼……”
看到1931年哈工大第一批3名中國籍研究生英俊的照片,一名參觀者驚嘆道:“哈工大歷史厚啊,30年代初就開始了研究生教育……”
有一個展區常常吸引參觀者敬羨的目光。他們久久注視,並拍照留念: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
欒恩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和繞月探測工程常務副總指揮胡世祥,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
袁家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統總設計師
劉竹生,神舟五虎將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指揮
尚志,神舟五虎將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
張柏楠,KM6總設計師
黃本誠……震撼!哈工大培養了如此多的航天精英,讓參觀者心潮澎湃!
20世紀40年代,曾擔任中共哈工大地下黨支部書記的84歲高齡的
張自傑教授,參觀後十分感慨:“我去過俄羅斯一些高校,也參觀過他們的博物館,我們的博物館在規模上和內容上都可以和他們的博物館媲美。”
盧國琦教授說:“博物館展出的內容很豐富,如果仔細看,幾個小時都看不完……”80歲的他打算下一次帶著坐輪椅的老伴一起來博物館;還有一位退休老職工參觀了3次……
發展歷史
它坐落在公司街一座奶黃色的二層小樓——哈工大“老土木樓”。“老土木樓”建於1906年,這一年是中東鐵路建成通車後的第四年。1909年這裡曾是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1920年成為中俄工業學校(哈工大前身)的校址。它歷經百年,仍不失為歐洲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的
經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登上這座建築的三層瞭望塔樓,
松花江清晰可見,整個哈爾濱一覽無餘,所見的風光無與倫比。
哈工大博物館雖算不上高大宏偉,但卻深沉含蓄、端莊典雅,標誌性的拱形門、外牆
哥德式的浮雕,這百年古建築本身就是一件珍貴的文物展品,訴說著哈工大那些灰飛煙滅的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