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長繁殖,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外形特徵
鳥嘴強而長,上嘴兩側有溝,嘴端有鉤,適於啄魚;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鳥完全隱閉;眼先裸出;頸細長;兩翅長度項槳全適中,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圓而硬直,有12—14枚擊頌抹夜尾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蹠短而無羽;趾頸訂狼扁,後趾長,有蹼相連。
生長繁殖
在南極的夏季主要是9月中旬至11月之間繁殖,孵化從11月到2月。大都在南極半島和亞南極的島嶼上築巢生蛋,通常逐巢在陡峭的海岸岩坡,每次下2-3枚卵。小鳥從1月到3月長羽毛。雙親都參加撫育雛鳥工作,餵雛的方法是把魚貯藏於粗大的食管內,在餵食時,親鳥張開嘴,雛鳥伸嘴入親鳥的咽部,在親鳥的口腔內啄食半消化的魚肉。餵水時,親鳥將取來的淡水項院企從嘴噴出,注入雛鳥嘴裡。雛屬晚成性。
生活習性
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平時棲息於崖壁的岩石上,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主要以南極磷蝦為食,也食魚和烏賊。它們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其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因此,腳蹼和翅膀並用。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狼漏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南極半島以及南設得蘭群島、南喬治亞島等若干座島嶼。主要是赫德島)。1999年統計哈島鸕鶿還有1000個對左右。它們被澳大利亞的環境保護和生物多背烏旬樣性保護行動列為瀕淚拘端欠危物種。該物種脆弱的原因是因為種群小,地域性強,及氣候變化帶來的食物短缺等潛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