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分類系統

根據星系形態進行分類的系統。由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展起來的,故名。1926年,哈勃把星系分為旋渦星系(S)、棒旋星系(SB)、橢圓星系(E)和不規則星系(Irr)4個基本類型。旋渦星系和棒旋星系又根據旋臂的性質和中央核球的大小細分為a、b、c3個次型;橢圓星系又根據扁率分為0、1、2、…、7等8個次型;不規則星系細分為Ⅰ、Ⅱ2個次型,前者像是畸形的、發育不全的小旋渦星系,後者則顯示有與其他星系碰撞或星系核劇烈活動的跡象。相同次型的旋渦星系和棒旋星系,應該有類似的旋臂性質。然而,哈勃發現最初分類的Sa型具有完好的旋臂,而SBa型全然沒有旋臂。為了克服這種不對稱性,哈勃終於在1936—1950年間,找到一些沒有旋臂的S0型和有完好旋臂的SBa型樣品(原來的SBa型改稱SB0型)。於是,在早期哈勃序列的E7與Sa(SBa)之間加上有核球和盤但無旋臂的透鏡狀星系S0(SB0),成為有名的星系“音叉”圖。這一分類系統至今仍被廣泛採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