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伯-博施法

哈伯-博施法

哈伯-博施法,是一種化學方法,是由大氣中氮制氨的化學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伯-博施法
  • 由來:20世紀初發展出來
  • 實驗:1908年由弗里茨·哈伯進行
  • 簡介:是化學方法方面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簡介,其他信息,

簡介

20世紀初發展出來,由大氣中氮制氨的化學方法。是化學方法方面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因為它使大氣中氮的固定成為可能,從而還能由將轉化為硝酸來生產肥料(和炸藥)所需的硝酸鹽。哈伯(F.Haber)在理論的實驗上證明,如何維持來自空氣的氮和來自水中的氫在適當的溫度和壓力,並在有催化劑的情況下反應。博施(C.Bosch)還證明如何在工業規模上實現這種方法。總反應是3H2+N2=2NH3
氮氣及氫氣在200個大氣氣壓及攝氏400度,通過一個鐵化合物的催化劑(Fe),會發生化學作用,產生氨氣。在這個情況下,產量一般是10-20%。

其他信息

N2(g) + 3H2(g) → 2NH3(g) (該反應是可逆反應)ΔH, 反應熱為-92.4 kJ/mol。
選擇高溫的條件是為了提高反應速率,但因為此反應是放熱反應,在此條件下平衡後的產率反而較低溫時為低。
這個實驗首先在1908年由弗里茨·哈伯進行。於1910年,Carl Bosch於德國巴斯夫化學公司工作時,成功把這個實驗商業化,使之符合成本效益。這個實驗最早期於1911年被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之前,德國要製作氨氣需要從智利入口硝酸鈉,但由於戰爭使其供應不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