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悟廉

散文《品茶悟廉》發表於2011年4月3日《人民日報》, 作者劉國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品茶悟廉
  • 創作年代:2011年4月3日
  • 作品出處:人民日報世說新語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劉國棟
信陽因茶而名,種茶、制茶,品茶、談茶,幾乎成為信陽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外鄉人,能來信陽工作,也是一種“茶緣”吧。於是工作之餘,閒暇之時,我開始讀些茶書,比如陸羽的《茶經》、《中國茶文化》等,想增加點有關茶的知識。
茶經》最經典的一句話是:“茶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可以說是飲茶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如果我們再聯想到《易·否象傳》中“君子以儉德避難”的說法,也就不難理解“君子之交淡若水”的真正寓意。看來最宜飲茶者,君子也。為何古人把茶提到如此高度?茶之性,儉也。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待客以禮,清茶一杯,儉而不奢,乃茶事之基本內涵;茶之味,甘也。葉苦味甘、啜苦咽甘、苦盡甘來,是“茶中滋味”,又何嘗不是人生滋味;茶之本,潔也。水乃茶之“摯友”,“山水上”,泡茶以清淨無污和砂濾慢流的泉水為上,唐代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說“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茶質本潔,不與污水為伍;茶之道,精也。從採茶、制茶、鑒茶,到茶具的選擇、煎煮的火候、品飲的技藝,都要求精益求精,無不體現“認真”二字;茶之行,雅也。茶葉或扁或尖、或曲或直,在杯中或浮或沉、或上或下,似輕歌曼舞,其形優美,其行高雅,令人情逸意舒、心曠神怡;茶之功,醒也。飲茶可醒神去燥、醒身去毒、醒酒去昏,“令人有力、悅志”,有詩云“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茶之境,靜也。茶禪一味、“心注一境”,平心靜氣、淡定從容,方可悟出茶中真味,正可謂鬧者飲酒、靜中品茶;茶之魂,和也。茶樹生於高山雲霧之中,取天地之靈氣,作為“自然靈長”的人類,品茶乃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活動,體現的是身心與自然的和諧,“寒夜客來茶當酒”,以茶會友、以茶示禮,其情濃濃,其意融融。
“茶德”與“廉情”,息息相通。廉為社會乃至政治範疇,是為人之本,是修身之要。古今中外、男女老幼,人之為人,大凡儉、潔、精、醒、靜、和等等,這些“茶之德”不正是“廉之要”嗎?奢而不儉之人、污而不潔之人、粗而不精之人、昏而不醒之人、躁而不靜之人、狂而不和之人,難為廉者。
茶為國飲,廉為人本。由此我又想到,“廉”從來都不是僅僅對領導幹部的特殊要求,而是為人處世之本、修身養性之道。一個不廉之人,何談修身?怎能處事?誰願為友?更別說如何為政、如何行權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