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經濟學三味

品出經濟學三味

《品出經濟學三味》是2009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仁君。

基本介紹

  • 書名:品出經濟學三味 
  • 作者:李仁君
  • ISBN:9787501789580, 7501789584
  • 頁數:243
  • 定價:39.8元
  •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3月1日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經濟學的致用之味出在對生活的面向。經濟學的理論雖然博大精深,但卻可以做到雅俗共賞,深入淺出。其實經濟學最直白的道理就是教人如何占便宜的。理智的人對占便宜總是心懷謹慎,因為便宜不好占。但經濟學恰恰強調的是,便宜要占,但千萬不要單方面占便宜,自己便宜的同時,也讓對方便宜。這就是謀求“雙贏”的理念。而從理論上證明“雙贏”及其實現條件,是由經濟學完成的。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帕累托最優”標準,就是經濟的一般均衡標準,也是“雙贏”的標準。這應該是經濟學可以致用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極其重大的貢獻。

圖書目錄

獲取打開經濟的鑰匙——經濟方法篇
1.經濟分析中的人:理性與機率
2.假設本身並不重要:抽象分析法
3.石油還能用多久:邊際分析法
4.均衡與社會和諧
5.搶購風波與預期心理
6.看不見的手
7.看得見的手
8.能相信經濟學家嗎?
9.“合成謬誤”與“理性衝突”
10.“分解謬誤”與“整體改革”
11.經濟學與數學的不解之緣
12.經濟學如何改變歷史

於細微之處看經濟——微觀經濟篇
13.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14.魯濱遜的選擇:生產可能性邊界
15.交易與拍賣
16.從買車來看需求
17.促銷中的藝術:需求價格彈性
18.從捕魚話供給
19.機會成本與農民蓋房
20.成本與收益
21.吃蘋果與看晚會: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22.需求法則的反例:吉芬商品與吉芬效應
23.搬家的學問: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24.消費者剩餘與買東西的樂趣
25.你錢多了會花在哪裡:需求收入彈性及其政策含義
26.邊際收益遞減的故事
27.歧視的後果
28.遊戲與市場進入
29.囚犯難題與機制設計
30.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
31.反盜版中的帕累托改善
32.讓大家受益的事誰來做
33.假如由別人來買單
34.民主的魅力與缺陷
35.知假買假、加倍賠償與科斯定理

知經濟方能順大勢——巨觀經濟篇
36.GDP告訴你
37.蜜蜂的寓言與擴大內需
38.時間偏好與貼現率
39.利率升降與股市跌漲
40.股市中的贏家
41.投資給我們帶來什麼?
42.借錢消費為哪般?
43.跨期轉移與跨代轉移
44.投資買房是不是時候?
45.假如沒有貨幣?
46.為什麼錢多了物價卻沒有上漲
47.把錢拿在手上:貨幣需求
48.問錢天下有幾多:貨幣供給
49.由窮變富的學問:舒爾茨及其人力資本理論
50.把錢埋在地下:乘數效應
51.加息時代靈活理財

利害得失皆由經濟——政治經濟篇
52.中美兩國糧票的比較
53.美元與經濟秩序
54.從櫃檯小姐拒收退款看制度的完善
55.迂迴生產+效率:對資本主義的一種經濟學解釋
56.集體行動+平等:對社會主義的一種經濟學解釋
57.恩格爾係數告訴我們什麼
58.從“三講”到“三個代表”
59.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誤分
60.市場經濟與雷鋒精神
61.服務的層次
62.從伊拉克戰後重建說起
63.我看薩達姆的被捕
64.美國應從反恐中實現五大轉變
65.非典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
66.分配理論的重大突破:十六大報告分配專題解讀
67.和諧社會古今釋義
68.新技術、新制度、新保障與農村建設

一方水土養成一方經濟——區域經濟篇
69.比較優勢與海南發展
70.海南產業發展如何避免“荷蘭病”
71.訂單農業做大做好的方向:農產品期貨交易的作用
72.學者扶貧與計生宣傳
73.生意人的生意經
74.生態保持與經濟發展孰優先
75.粵海鐵路通道對海南發展的影響
76.構建儋州先進文化的幾點思考
77.在逛街中體味集聚效應
78.海南產業政策的演變

讓經濟學三味淨化生活——經濟時評篇
79.購物券利弊談
80.機票打折中的悖論
81.誰決定了茶館的暴利?
82.農民毀田燒磚的背後
83.從殺豬示信說起
84.經濟學視角中的剝削
85.“終身僱傭制”的啟示
86.贏家通吃的悲哀
87.我們為什麼還不是節約型社會
88.當創新成為一種意識
89.現代性與反現代性
90.如此省錢為何沒能奏效?
91.由呂布之死說起
92.從經濟學看和坤的媚上欺下
93.己所不欲施於人
94.對牛彈琴的後話
95.“為”不是“不為”
後記

文摘

從經典作家的理論描述到實踐家們的艱苦探索,人類歷史上社會主義的實踐,逐漸形成了在資源配置方式上實行計畫經濟、在所有制上實行公有制、在個人消費品上實行按勞分配的三大基本特徵。社會主義的這一模式的形成,完全是社會主義的先驅者們反資本主義之道而行之的結果。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幾年內,社會主義的這一模式歸於失敗,因為社會主義的東歐發生了劇變,蘇聯走向了解體。
本來人們是期待著這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優越性的,但這種期待現實中漸漸被演繹成了一種巨大的“扭曲”。這種扭曲在經濟關係上轉化為價格的扭曲,即通常人們所說的傳統社會主義體制下的價格既不反映價值也不反映供求關係;這種扭曲在社會關係上轉化為輿論和現實的扭曲,比如,在傳統的社會主義體制下,捨己為公、無私奉獻的輿論環境扭曲為現實生活中的自利行為,“公僕”精神扭曲為以權謀私現象等等。
按照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理論,判斷姓資姓社的標準不應該是傳統的三大特徵,“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地,社會主義的本質被認為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顯然,鄧小平理論把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生產力標準,改寫了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由此曾一度引起了所謂的“目的與手段之爭”。

後記

本書歷經八年時間寫成,其中融入了我對經濟學的點點滴滴的感受與體會。寫作的動機既簡單又自然,那就是我所一貫倡導的,用經濟學講述生活中的故事。從故事或事件講起,又必深挖其背後的經濟學哲理,是這本書的風格。雖然涉及範圍較廣,但我保證每每都是有感而發的。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先後在有關報刊上發表過,在本書公開出版時,各部分的內容都儘量保持了原貌而未做大的調整,有些只是做了一點微調。這些內容都是在過去八年的種種特定背景中寫就的,讀者在讀時應該能有所體察。本書成書之際,我想起了很多,特別是對此書有幫助的朋友。海南日報社的吳澤明先生在八年前邀我在《海南日報》開闢“經濟茶座"專欄,並不時督促,才會有本書今天的規模;由詹小洪先生任執行主編的、山東人民出版社主辦的《經濟學家茶座》也是本書的搖籃之一。在此,我要謝謝他們的督促和幫助。同時,還要感謝“海南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最後,還想說的是,本書的文字一經誕生,第一個讀者總是我的夫人李師慧女士,她不僅幫我斟酌幫我校對,而且承擔了大量的家務,使我能安心寫出這些文字。這些想來是無法用感謝一詞所能交待的。

序言

生於愛爾蘭的英國戲劇大師蕭伯納稱“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追求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人生的快樂,這是人生的本能要求和歸屬,蕭伯納把它和經濟學聯繫在一起,自然是有大師級的感悟了。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認為,經濟學不過是“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經濟學的任務當然是最大程度地增進快樂並減少痛苦。
經濟學理解的快樂又是一種相對的快樂。不同人對快樂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把快樂的方程式定義為“效用”與“欲望”之比。因此快樂總是相對的。按照快樂的方程式,快樂應與分子上的“效用”成正比,“效用”大小由財富的大小決定,這樣,快樂程度的大小與財富的多少是有正的關係的;但快樂還與分母上的“欲望”成反比,這樣快樂程度的大小似乎又不與財富的多少成完全的對應關係,倒是和人們的心態有一定的關係。經濟學的這種分析恰合了“知足者常樂”的古訓。
十大華人經濟學家之一的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黃有光,也十分強調經濟學用“快樂”代替“財富”來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按照黃有光的研究,人均實際收入差距只能解釋人際快樂程度差異的2%左右。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與人們的通常感覺不同,人在孩童時期還不是最快樂的,而到了壯年或者中年,也就是通常在30歲時,人的快樂程度會最低,再往後人的快樂程度又會不斷上升,原因是30歲時面臨著賺錢、養家、職業升遷與否、是否買房子等很多難題,而往後這些因素相繼會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所以,人一生的快樂程度是小時候和老的時候比較高,而30歲時最不快樂。從這個角度看,人在30歲壓力最大時自殺,最不合算,因為此後人的快樂程度會不斷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