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氏馬先蒿

哀氏馬先蒿

哀氏馬先蒿(拉丁學名:Pedicularis elwesii Hk. f.)是玄參目玄參科馬先蒿屬多年生草本,乾時近乎黑色,高8-20厘米,密被短毛。根莖粗短,垂直向下。莖單條或2-4 ,不分枝,草質,圓柱形。葉片卵狀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花期7-8月。中國雲南西北部至東喜馬拉雅,西藏南部(亞東)與昌都專區南部均有分布。生於海拔3200-4300米的高山草地中。它的花可用於利水消腫,有滋補的作用。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哀氏馬先蒿
  • 拉丁學名:Pedicularis elwesii Hk. f.
  • 別稱:囊盔馬先蒿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菊亞綱
  • 玄參目
  • 玄參科
  • 亞科:鼻花亞科
  • :鼻花族
  • 馬先蒿屬
  • :哀氏馬先蒿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西北部至東喜馬拉雅,西藏南部(亞東)與昌都專區南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物種分類,

形態特徵

哀氏馬先蒿
多年生草本,乾時近乎黑色,高8-20厘米,密被短毛。
根莖粗短,垂直向下,頂端常有去年的已斷枯莖及若干膜質鱗片,下部發出側枝2-3條或不分枝,多少紡錘形,肉質,長可達25厘米,直徑一般5-7毫米,最粗的可達15毫米,鬚根很少。
莖單條或2-4 ,不分枝,草質,圓柱形,密被短毛,中空。
葉基出者成疏叢,柄長20-30毫米,最長者達50毫米,扁平,近於肉質,沿中肋具狹翅,密被短絨毛,葉片卵狀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長3.5-9.5厘米,最大者達18厘米而超出於莖,竟10-25毫米,上面沿中肋溝中有細絨毛,其餘無毛,背面密被短絨毛,老時更多白色膚屑狀物,邊緣羽狀深裂,裂片每邊約10-20枚,多者可達30枚,近端的半面裂片多緊靠,近基的半面較疏距,向兩端均漸小而使葉片成為端銳頭而基楔形,外形為卵形至卵狀長圓形,緣邊羽狀淺裂至半裂,小裂片2-5對,有重鋸齒,齒常反卷,莖出葉少數,有時亞對生,較小而柄亦較短。
花作短而頭狀的總狀花序,常成密球,長約5-8厘米;苞片葉狀,與萼等長或較長;花梗長7-15毫米,被短毛;萼管長圓狀鐘形,長10-12毫米,被短毛或近於無毛,前方深裂至一半,裂口向前膨臌,主脈3條,僅略粗於次脈,次脈多達10-20條,纖細,上部多少網結;齒3枚,綠色肥厚,後方1枚很小,長僅1毫米,三角形全椽,或有時頂端有1-2對小齒,側齒長5-6毫米,中部狹羽作柄狀,上部膨大有深鋸齒。
花冠紫色到淺紫經色,長約26-30毫米,花管伸直,長約8-10毫米,不超出萼外,在子房上稍狹縮,向上則擴大,盔常全部向右偏扭,其直立部分常多少後仰,前緣高僅3毫米,即約以45°角轉向前上方而成為粗壯的含有雄蕊部分,後者長達7-8毫米,最寬處達3.5毫米,沿縫線似略有狹雞冠狀凸起1條,額高凸,喙自額部兒以直角轉折而指向前下方,然後再度向下鉤曲,多少圓錐形,長約5-6毫米,端深2裂,下唇寬大,長約17-20毫米,寬20-23毫米,常不平展,包裹盔部,緣有長毛,中裂約與側裂等寬而較短約一倍半,為橫置的腎臟形,長約7毫米,寬約9毫米,稍稍向前凸出,頂端微凹,兩邊基部深耳形,兩側則迭置於側裂之下,側裂前端內緣亦為深耳形,基部寬楔形或在近基處略作耳形;雄蕊著生於花管中部,兩對花絲均被長毛,前密後疏;子房長卵圓形,長3-4 毫米,上部被短絨毛,柱頭稍伸出。
蒴果長圓狀披針形,長17-20毫米,寬5-6毫米,約半長有餘為宿萼所斜包,下背縫線幾伸直,上背縫線至近端處常突然向下彎曲,使其端成為斜截頭,並有三角形的下向凸尖,頂端更有刺尖。
種子卵圓形,稍扁平,尖頭,基部圓,腹面有凹溝1條,背面圓凸有波狀細縱紋,褐色,長3毫米,寬1.5毫米。
花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200-4300米的高山草地中。

分布範圍

中國雲南西北部至東喜馬拉雅,西藏南部(亞東)與昌都專區南部均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藏藥
江肖巴:花治療水腫,並有滋補作用。
中藥
花:苦,寒。利水消腫,滋補。

物種分類

與哀氏馬先蒿原種之別為植株較低矮,萼齒5枚。
與哀氏馬先蒿原種之別在於植株較大,莖直立,高達32厘米,葉基生者較長,達25厘米,葉柄長達12厘米,葉片長達13厘米,寬4.3厘米;花序長達15厘米,多花,下部之花疏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