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樂相生

哀樂相生

原義指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聽到典雅的音樂時,會自然激發起一個人的仁愛之心。

後來人們望文生義,理解為悲哀與歡樂可以相互轉化,並按這一習慣約定成俗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哀樂相生
  • 成語讀音:āi yuè xiāng shēng
  • 成語性質:中性成語
基本信息,成語出處,

基本信息

【成語名稱】哀樂相生
【成語讀音】āi yuè xiāng shēng
【成語釋義】原義指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聽到典雅的音樂時,會自然激發起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後來人們望文生義,理解為悲哀與歡樂可以相互轉化,並按這一習慣約定成俗使用。
【成語語法】主謂式成語;作賓語、定語;指哀與樂的關係
【成語性質】中性成語

成語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孔子閒居》
原文: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原文中的“樂”指禮樂之樂,即雅樂。
哀在古義中除悲哀外,有時還通假“愛”字,有愛憐、愛護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孔子的“仁”。
例如,《呂氏春秋·報更》中有“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
《管子·侈靡》中有“國雖弱,令必敬以哀。”
原文中,孔子為學生講述王者之德,文中的“哀樂”,既不是指情緒的哀與樂,例如“喜怒哀樂”的哀樂,也不是指悲傷的音樂,例如“演奏哀樂”的哀樂。而是指德性與音樂,即仁愛之愛與禮樂之樂。
因此,“哀樂相生”的原義,是表明儒家的觀念,認為禮樂可以陶冶人的德性,聽到典雅的音樂時,會自然激發起一個人的仁愛之心。仁愛與雅樂是相生成的。這近似於今天人們認為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