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咯喹酮
- 英文名:Pyroquilon standard
- 別稱:咯喹酮;咯喹酮標準品;百快隆;樂喹酮
- 化學式:C11H11NO
- 分子量:173.21
- CAS登錄號:57369-32-1
- 熔點:112℃
- 沸點:355.2℃ at 760 mmHg
- 密度:1.25 g/cm3
- 閃點:173.7℃
- 套用: 內吸性殺菌劑。
簡介,作用,
簡介
作用機理與特點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內吸性殺菌劑。咯喹酮由稻株根部迅速吸收,向頹輸導至葉和稻穗花序組織。以毒土、種子處理和水中撒施方式施用後,藥劑很快被稻棍吸收。葉面施用後,咯喹酮被葉面迅速吸收,並在葉內向頂輸導。咯喹酮在活體上防治病害的活性大大高於其在離體上對稻瘟病病原的菌絲體生長的抑制效果。產生這一作用主要是基於對稻瘟病菌附著胞中黑色素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這樣就肪止了附著胞穿透寄主表皮細胞。病斑產生的分生孢子也可大為減少。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農藥的含義和範圍,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所差異。如美國,早期將農藥稱之為"經濟毒劑",歐洲則稱之為"農業化學品",還有的書刊將農藥定義為"除化肥以外的一切農用化學品"。
農田化學除草的開端可以上溯到19世紀末期,在防治歐洲葡萄霜霉病時,偶爾發現波爾多液能傷害一些十字花科雜草而不傷害禾穀類作物;法國、德國、美國同時發現硫酸和硫酸銅等的除草作用,並用於小麥等地除草。有機化學除草劑時期始於1932年選擇性除草劑二硝酚的發現。20世紀40年代2,4-滴的出現,大大促進了有機除草劑工業的迅速發展。1971年合成的草甘磷,具有殺草譜廣、對環境無污染的特點,是有機磷除草劑的重大突破。加之多種新劑型和新使用技術的出現,使除草效果大為提高。1980年時世界除草劑已占農藥總銷售額的41%,超過殺蟲劑而躍居第一位。之後,世界除草劑發展漸趨平穩,主要發展高效、低毒、廣譜、低用量的品種,對環境污染小的一次性處理劑逐漸成為主流.除草劑可按作用方式、施藥部位、化合物來源等多方面分類。
作用
除草劑是指可使雜草徹底地或選擇地發生枯死的藥劑。氯酸鈉、硼砂、砒酸鹽、三氯醋酸對於任何種類的植物都有枯死的作用,但由於這些均具有殘留影響,所以不能套用于田地中。選擇性除草劑特別是硝基苯酚、氯苯酚、氨基甲酸的衍生物多數都有效,其中有O-異丙基-N-苯基氨基甲酸[O-isopropy-N-phe-nylcarbamate,縮寫IPC:C6H5NHCOOCH-(CH3)2],二硝基-O-甲酚鈉(sodiumdinitro-O-cresylate)等。具有生長素作用的除草劑最著名的是2,4-D,認為它能打亂植物體內的激素平衡,使生理失調,但對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卻是一種很有效的除草劑。一般認為這種選擇性是決定於植物的種類對2,4-D解毒作用強度的大小,或者由於2,4-D的濃度因植物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