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蔗幫

咬蔗幫

周末午夜場每每是中文新片“上市”前的“試金石”,通過了解觀眾反應,電影公司和導演甚至會重新剪輯和改配對白,一切都是為投觀眾所好。所有香港影人都十分懷念當時的午夜場——晚上11點左右,上映午夜場的影院門前已人頭涌動,流動小販吆喝著賣甘蔗、炒栗子、滷水牛雜、烤玉米、爆米花等各式小吃(當時的影院多還沒有小賣部),十分熱鬧。午夜場觀眾絕大多數是年輕人,男男女女,呼朋喚友,進場入座後一邊大嚼甘蔗一邊叫好或大罵,不滿意時甚至還會將甘蔗往銀幕上扔。午夜場觀眾因而得了個“咬蔗幫”的渾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咬蔗幫
  • 定義午夜場觀眾
  • 開始時間:上世紀70年代
  • 開始地點:香港
簡介,由來,

簡介

上世紀70年代香港特定的電影觀眾代稱,指午夜場觀眾。

由來

在香港電影的賀歲檔之前,曾有午夜場這樣的特別經營模式,見證並彰顯了香港電影的輝煌。直到1970年代,西片在香港的主力觀眾仍是香港的中產階級和在香港的外國人。那些分布於港島、九龍鬧市的影院,如佐敦道一帶和更靠近各式低級夜生活場所集中的砵蘭街、金庇利街、廟街上海街等處,從來三教九流雲集。這裡有4家上映西片的影院,上映中文片的影院只有3家,但每逢周六夜11點半上映的午夜場,極難看到所謂的中產人士和身份“尊貴”的“鬼佬”。西片是不會安排夜場的,這些地方每到午夜就是中國觀眾的天下。
周末午夜場每每是中文新片“上市”前的“試金石”,通過了解觀眾反應,電影公司和導演甚至會重新剪輯和改配對白,一切都是為投觀眾所好。所有香港影人都十分懷念當時的午夜場——晚上11點左右,上映午夜場的影院門前已人頭涌動,流動小販吆喝著賣甘蔗、炒栗子、滷水牛雜、烤玉米、爆米花等各式小吃(當時的影院多還沒有小賣部),十分熱鬧。午夜場觀眾絕大多數是年輕人,男男女女,呼朋喚友,進場入座後一邊大嚼甘蔗一邊叫好或大罵,不滿意時甚至還會將甘蔗往銀幕上扔。午夜場觀眾因而得了個“咬蔗幫”的渾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