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咬人草)

蕁麻(蕁麻科蕁麻屬植物)

咬人草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蕁麻(學名:Urtica fissa E. Pritz.):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00厘米,四棱形,分枝少。葉片近膜質,寬卵形、橢圓形、五角形或近圓形輪廓,裂片自下向上逐漸增大,三角形或長圓形,上面綠色或深綠色,下面淺綠色,葉柄密生刺毛和微柔毛;托葉草質,綠色,雌雄同株,花序圓錐狀,雄花具短梗,花被片在中下部合生,雌花小,幾乎無梗;瘦果近圓形,表面有帶褐紅色的細疣點;8-10月開花,9-11月結果。

蕁麻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福建、廣西、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中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於海拔約100米或500-2000米的山坡、路旁或住宅旁半蔭濕處。

該種莖皮纖維可供紡織用;全草入藥,有祛風除濕和止咳之效;葉和嫩枝煮後可作飼料。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物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整地施肥,種植,田間管理,採收與加工,病蟲防治,主要價值,藥用,保健,食用,飼用,肥料,工業,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橫走的根狀莖。莖自基部多出,高40-100厘米,四棱形,密生刺毛和被微柔毛,分枝少。
葉近膜質,寬卵形、橢圓形、五角形或近圓形輪廓,長5-15厘米,寬3-1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截形或心形,邊緣有5-7對淺裂片或掌狀3深裂(此時每裂片又分出2-4對不整齊的小裂片),裂片自下向上逐漸增大,三角形或長圓形,長1-5厘米,先端銳尖或尾狀,邊緣有數枚不整齊的牙齒狀鋸齒,上面綠色或深綠色,疏生刺毛和糙伏毛,下面淺綠色,被稍密的短柔毛,在脈上生較密的短柔毛和刺毛,鐘乳體桿狀、稀近點狀,基出脈5條,上面一對伸達中上部裂齒尖,側脈3-6對;葉柄長2-8厘米,密生刺毛和微柔毛;托葉草質,綠色,2枚在葉柄間合生,寬矩圓狀卵形至矩圓形,長10-20毫米,先端鈍圓,被微柔毛和鐘乳體,有縱肋10-12條。
雌雄同株,雌花序生上部葉腋,雄的生下部葉腋,稀雌雄異株;花序圓錐狀,具少數分枝,有時近穗狀,長達10厘米,序軸被微柔毛和疏生刺毛。雄花具短梗,在芽時直徑約1.4毫米,開放後徑約2.5毫米;花被片4,在中下部合生,裂片常矩圓狀卵形,外面疏生微柔毛;退化雌蕊碗狀,無柄,常白色透明;雌花小,幾乎無梗。
瘦果近圓形,稍雙凸透鏡狀,長約1毫米,表面有帶褐紅色的細疣點;宿存花被片4,內面二枚近圓形,與果近等大,外面二枚近圓形,較內面的短約4倍,邊緣薄,外面被細硬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物種區別

蕁麻是托葉合生類群在中國分布最廣的一種,它的葉邊緣變異較大,一般具數枚淺裂片,但湖北、陝西和四川的某些標本,則為掌狀3半裂或深裂,有些幼小的葉還未分化成裂片,僅具粗大的牙齒。這表明,葉片的分裂似乎是一種較進化的性狀;另一方面,從性狀不穩定的事實也說明這群植物似乎處在分化中。

生長環境

蕁麻生長於海拔約100米(在浙江)或500-2000米的山坡、路旁或住宅旁半蔭濕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中國安徽(祁門)、浙江、福建、廣西、湖南、湖北、河南(伏牛山)、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中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種子繁育:盆栽出苗率達91%,幼苗生長發育良好,出苗率高於大田試驗11%,但大田繁育的14天后出苗,出苗率為80%。幼苗生長發育良好,比盆栽試驗的苗壯。精細整地可提高蕁麻大田種子繁育的出苗率。在西藏林芝地區蕁麻種子繁育時間為每年的3月中旬,適宜播種量為10克/平方米。灌足底墒水,精細撒播,播種後輕輕撒上一薄層土。即可確保苗全、苗齊、苗勻。6-8片葉即可移栽。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

選擇地勢平坦,疏鬆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塊,畝施雞糞5000千克,翻勻後做成寬1.2米的平畦。

種植

採用種根分株繁殖,4月上旬溫度達5-10度時,可進山進行種根採集,采後立進行定植,定植時,按行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挖深30厘米的穴,隨挖隨將種根放好,然後覆5-8厘米的土,摟平踩實,最後澆水,7-10天可出苗。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出齊苗後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封壟後不再除草。
澆水:保持土壤見乾見濕,一般苗長至20-30厘米時澆一次,封壟前澆一次,封壟後一般不再澆水,夏季雨多注意排水。
追肥:結合澆水進行追肥,蕁麻對肥水要求不嚴,一般在施足底肥的情況下,封壟前或采葉後結合澆水畝追尿素15-20千克促進新葉和植株生長即可。

採收與加工

種植當年即可採收,可連年採收,一般在5月上中旬株高達40-60厘米時,採食其鮮嫩的莖葉,採收時避免皮膚露在外面,採下後,用開水焯後冷藏。

病蟲防治

病害,在高溫季節少量發生白粉病,可用白大夫1500倍液和立白1500倍液交替使用,7-10天噴一次,3次可痊癒。
蟲害,易發生蚜蟲和潛葉蠅,可用蟲斃淨1500倍液進行防治。注意噴藥時一定不要將皮膚落在外面,以免蜇傷。在植株的葉片上若發現有刺毛蟲,可剪除蟲枝燒毀;也可噴灑40%氧化樂果5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2000倍液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

蕁麻從古希臘羅馬時期以來就作為藥用。在歐洲,蕁麻作為一種大眾藥物用作利尿劑、收斂劑、止血劑、祛痰劑和催乳劑,用於治療關節炎、慢性皮膚病等。蕁麻製劑外用治療脂溢性皮炎、頭皮屑及防止脫髮。在土耳其,當地草藥專家以蕁麻全草入藥,防止各種疾病,幾乎可以替代所有的藥用植物,被稱為“百草之王”。蕁麻製劑在國外(特別是在德國)廣泛套用:德國藥品“風濕安”為蕁麻葉的浸膏劑,其主要成分為咖啡酞蘋果酸,具有抗炎活性,用於風濕痛患者自助治療,是德國5個最常用藥物之一,並在OTC藥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國,宋代《圖經本草》早有記述:蕁麻全草可以入藥,其味苦、辛,性溫,有小毒。具有祛風定驚、消食通便之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產後抽風、小兒驚風、小兒麻痹後遺症、高血壓、消化不良、大便不通;外用治蕁麻疹初起、蛇咬傷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蕁麻,……其莖有刺,高二三尺,葉似花桑,或青或紫,背紫者入藥。上有毛芒可畏,觸人如蜂蠆蜇蠢,以人溺濯之即解,搔投水中,能毒魚。氣味辛、苦、寒,有大毒。主治嘔吐不止。蛇毒,搗塗之。風疹初起,以此點之,一夜皆失”。因此,農牧民把它視為珍寶。
蕁麻藥用歷史悠久,例如:朝鮮族用狹葉蕁麻全草治療貧血,慢性腸胃炎。四川涼山彝族用小果蕁麻治療風濕病及驚風。維吾爾族用麻葉蕁麻種子止咳,葉治鼻衄。藏族用蕁麻地上部分治療龍病引起的久熱,消化不良;傣族用其根治癬;瑤族用其全草治血管瘤;布依族用其全草主治風濕麻木;維吾爾族用其利尿、通經、催乳、壯陽、通肝利脾,用於治療哮喘、鼻出血、子宮脫垂、耳底炎腫、黃疸;羌族、彝族用其治療風濕關節炎、皮膚濕疹、手足麻木、蕁麻疹、風痰;傈僳族用其祛風除濕,治療四肢麻木、扭傷疼痛及皮膚瘙癢。布依族用寬葉蕁麻全草治濕麻木。傈僳族、納西族用滇藏蕁麻根治四肢麻木、扭傷疼痛、皮膚搔癢等。蕁麻、寬葉蕁麻已被收入1995年《衛生部藥品標準》(藏藥分冊)。以蕁麻子為主要成分的製劑寒喘祖帕顆粒更以其特有的療效被收載於部頒藥品標準(維吾爾藥分冊,1998年)。

保健

在套用領域,中國外對蕁麻屬植物的開發已經從藥品、食品領域拓展到日用品等領域。中國外用蕁麻提出物製備的牙膏和漱口液等口腔保健品,能夠減少牙齒斑痕、牙出血及牙齦炎的發生。用蕁麻植物醇提物製備的美發化妝品,能改善頭皮的血液供給和呼吸作用,並減少頭髮油垢和頭皮屑的產生。

食用

蕁麻還可食用。俄羅斯等國用蕁麻的莖葉烹製加工成各種各樣的菜餚:有涼拌、湯菜、烤菜、蕁麻汁、飲料和調料等。在歐洲蕁麻(植株和葉片)被列入食物調味品的天然來源中,可用來做湯和草藥茶。蕁麻種子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接近大麻、向日葵和亞麻等油料作物;蕁麻籽榨的油,味道獨特,有強身健體的功能;蕁麻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人們采其嫩枝葉作蔬菜或製作餡餅食用,其味道清雅、味美可口。
蕁麻的適應性較強,生長旺盛,幾乎不用多加管理,且極少受病蟲害危害,不需施農藥,其產品是合格的綠色食品,可開發蕁麻植物為一種野生的綠色蔬菜。中國內蒙古的蒙古族民間在春季將蕁麻當作蔬菜食用。

飼用

蕁麻植株高大,莖葉繁茂,生長發育快,籽實較多且苗期較為耐寒,同時具有祛風除濕、解痙和血等功能。蕁麻的莖和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胡蘿蔔素及各種微量的磷、鎂、鐵、鋅、錳、矽、硫、鈣、鈉、鑽、銅和鈦等元素。其營養價值不亞於苜蓿、三葉草和豆類等飼料作物,對於牲畜發育具有重要作用,只要飼用得當,則是畜禽的一種優質飼料。

肥料

蕁麻還具有生物肥料的作用,很久以前就被當作生物農藥,用來防止病蟲害,特別是防止黑蚜蟲。據1988年德國柏林的一個調查,25%的業餘園丁在自己的花園裡使用蕁麻液態肥,其含有氮素(其中40%為氨),可為植物迅速吸收,它還含有一種可溶性含氮衍生物,能有效抵禦病蟲害的侵襲,增加植物抗性,異株蕁麻不僅可防治病蟲害,還可增加施肥效果。蕁麻本身發酵後可用於除草,因營養豐富亦可作肥料。

工業

蕁麻的莖皮纖維韌性好,拉力強,光澤好,易染色,可作紡織原料,或制麻繩、編織地毯等,亦為重要纖維植物。蕁麻莖皮含有大量的長粗纖維,可用作紡織、造紙,做成的粗布與麻布相似,古代歐洲人很早就採用其纖維紡織衣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