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審美理想之維

《和:審美理想之維》的主要內容是:“和”是中國美學的重要範疇,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美學上的薈萃。它融合了農業自然經濟形態之下人們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人人相和”的文化意識與民族心理。儒、道兩家互斥互補的人生哲學與文化精神,構成了中國古典審美理想之維的核心,唐宋之後,又加入了禪宗的哲學內容。“和”在中國美學範疇中具有總攝眾體、兼收並蓄的意義及功能。它的精神實質是追求人生與藝術的統一,追求美與善、情與理、個體與社會的和諧,其中道家之“和”具有超軼塵俗、逍遙遊放的審美解放的意義,它表現了中國古代藝術精神的最高境界。同時,“和”作為古典審美理想之維曾歷經發展演變,不斷豐厚,在近代又面臨挑戰,融入了新的審美觀念。

基本介紹

  • 書名:和:審美理想之維
  •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頁數:222頁
  • 開本:16
  • 品牌:百花洲文藝
  • 作者:袁濟喜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6472927
圖書目錄,文摘,媒體推薦,目錄,

圖書目錄

總序(蔡锺翔 陳良運)
導言
上編 審美範疇“和”的發展歷程
第一章 奠基時期(先秦)
第一節 人文地理的沾溉
第二節 五行雜錯之“和”
第三節 儒家的“中和”之美
第四節 道家的“和以天倪”
第五節 儒道之“和”的融匯——《呂氏春秋》論“和”

第二章 演進時期(兩漢)
第一節 天人系統與“中和”之美
第二節 “溫柔敦厚”與詩教
第三節 圍繞《離騷》公案的“中和”與非“中和”之爭

第三章 深化時期(魏晉南北朝)
第一節 從人格之“和”到宇宙之“和”
第二節 樂論之“和”
第三節 “和”與藝術辯證法

第四章 成熟時期(隋唐五代)
第一節 初唐史家的折衷文質
第二節 皎然論“詩之中道”
第三節 司空圖的“飲之太和”

第五章 轉折時期(宋代)
第一節 幽淡和諧的社會審美理想
第二節 理學家論“中和”之美
第三節 詩教的重振

第六章 衰變時期(元明清)
第一節 金元時期的餘緒
第二節 清代的迴光返照
第三節 近代的餘響

下編 審美範疇“和"的結構解析
第一章 審美對象之“和”
第一節 天地自然之“和”

文摘

書摘
《呂氏春秋》論“和”的產生,主要從音樂起源的角度去談的。其《大樂》篇談音樂產生時說:“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複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鹹當。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盡其行。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萌芽始震,凝淶以形。形體有處,莫不有聲。聲出於和,和出於適,和、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皆化其上,樂乃可成。”這段文字描繪了音樂從最初的始基“太一”生出,經過陰陽兩儀的交感變化,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過程。《呂氏春秋》論音樂起源的看法顯然受《易傳》的影響。《易傳》在描述天地萬物氤氳化生時指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成八卦。”《呂氏春秋》用它來說明音樂的產生,認為“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音樂也本於“太一”。但《呂氏春秋》論音樂的形成又突出了這幾點:一、音樂是由於“形體有處,莫不有聲”,即萬物形成後,物體運動的振響產生了音樂,這比春秋時一些思想家籠統地說“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更加接近唯物主義。二、它把音樂的“和”與天地的“和”聯繫了起來,認為音樂的和諧本於自然界的和諧,“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音樂之和是自然之和在音響上的反映。而且,音樂之和也受到社會人事的影響,“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皆化其上,樂乃可成”。反過來,“君臣失位,父子失處,夫婦失宜,民人呻吟,其以為樂,若之何哉!”可見,音樂之和是社會與人世狀況的反映。三、最重要的是,它在先秦“以和為美”的思想中,第一次提出“聲出於和,和出於適”,將“適”作為“和”的最高範疇,以為“先王定樂由此而生”,這就比苟子等人的樂論大大前進了一步。
《呂氏春秋》論“適”,首先將它作為一種審美過程中的心境,認為心境如何,決定了審美對象是否適應於主體。換言之,能否達到和諧的審美境界,並不僅僅取決於對象本身,而是取決於主體本身。《呂氏春秋.適音》篇指出:“耳之情慾聲,心不樂,五音在前弗聽;目之情慾色,心弗樂,五色在前弗視;鼻之情慾芬香,心弗樂,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慾滋味,心弗樂,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樂之弗樂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後樂。心(必)樂,然後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樂之務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適。”《呂氏春秋》在這裡指出,對聲色之美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是外界的聲色滋味能否對人構成審美對象,關鍵在於主體心境如何。如果心境不樂,再好再美的聲色滋味都不能成為對象,正如馬克思
所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無動於衷。”①魏晉時嵇康在著名的《聲無哀樂論》中提出“和聲無象,哀心有主”就深受《呂氏春秋》這一說法的啟發。《呂氏春秋》進而指出“心必和平然後樂”,強調主體只有處於和諧的心境狀態下才能對美聲、美色、美味加以感受和品嘗,形成美感效應。這就打破了荀子等人將和諧視為外界感染所致的觀念。
“適”除了主體的心境因素之外,也包含著審美客體的因素。《呂氏春秋》作者指出:“夫音亦有適,太巨則志盪,以盪聽巨,則耳不容,不容則橫塞,橫塞則振;太小則志嫌,以嫌聽小,則耳不充,不充則不詹,不詹則窕;太清則志危,以危聽清,則耳溪極,溪極則不鑒,不鑒則竭;太濁則志下,以下聽濁,則耳不收,不收則不摶,不摶則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濁,皆非適也。何謂適?衷音之適也。何謂衷?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小大、輕重之衷也。黃鐘之宮,音之本也,清濁之衷也。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矣。”(《適音》)《呂氏春秋》的作者詳盡地闡述了音適與主體之適的關係,認為音量過大或過小、過清或過濁,都會刺激人的生理感官,引起不適。什麼是“適”呢?這就是“衷音”,即恰到好處,“小大、輕重之衷也”,只有這種和諧之音才能使主體感到和諧舒適。為此,《呂氏春秋》提出要調和音聲,使物以適人,主客體達到和諧一致,“樂之有情,譬之若肌膚形體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則必有性養矣。寒、溫、勞、逸、飢、飽,此六者非適也。凡養也者,瞻非適而以之適者也。能以久處其適,則生長矣。”(《侈樂》)作者強調音樂之和在於使人適性,並且抨擊了亂世之音“以巨為美,以眾為觀,仿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用度量”的審美觀念,認為惟有適音才能和樂。
所謂“適”的實現,從主體來說,在於調節情慾,使之合乎養性、貴生的需要。就這一點來說,《呂氏春秋》的作者吸收了儒家“以道制欲”的思想,認為必要的節制是實現“和”的前提,這一點與道家純任自然的觀點有所不同。《呂氏春秋》認為:“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黃帝,其與桀、紂同,聖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情慾》)就人性應感而動,發為情慾、衍為聲色滋味之好這一點來說,《呂氏春秋》顯然受《禮記》的影響。但荀子制導情慾是導向禮義,“故人一之於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則兩喪之矣。”(《苟子·禮論》)《呂氏春秋》則強調節情以中是為了“貴生”,即保持個體身心健康的自由發展,“故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貴生》篇中又提出:“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除了為養生以調節情慾外,《呂氏春秋》還主張從理性與道德的角度對嗜欲加以節制。《呂氏春秋》說:“人之情,欲壽而惡天,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欲逸而惡勞。四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四欲之得也,在於勝理。勝理以治身則生全,以生全則壽長矣;勝理以治國則法立,法立則天下服矣。故適心之務,在於明理。”(《適音》)這裡所說的“明理”,包含有用理智控
制情慾的意思在內。《呂氏春秋·大樂》篇說:“成樂有具,必節嗜欲。嗜欲不辟,樂乃可務。務樂有術,必有平出。平出於公,公出於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與言樂乎!亡國戮民,非
無樂也,其樂不樂,有似於此。君臣失位,父子失處,夫婦失宜,民人呻吟,其以為樂,若之何哉!”這裡所說的“公”,帶有道家學派貴公的意思,“道”又有儒家社會倫理道德的含義,《呂氏春秋》的作者主張以樂調和君臣、夫婦的關係,顯然屬於儒家的教化論。《呂氏春秋》糅雜儒、道,主張用理性與道德來疏導情慾,控引嗜好,將全壽養生、頤性保真與經邦治國結合起來,以臻於和諧適中的審美主體境界。它的“中和”觀念,直接啟迪了西漢初期淮南王劉安等人的哲學與美學,具有轉折的意義。
……

媒體推薦

後記
本書初版於1989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次重版,作了一些修訂。時隔十多年,歲月滄桑,“文律運周,日新其業”,本想多作一些增刪,奈時間匆忙,想說的又太多,只好以不變應萬變,還是保留原來的格局。好在當初提出的一些觀點,看來還是經過用心思考的,至於評價如何,容讀者去判斷吧。書名由原來的《和——中國古典審美理想》,約簡成《和:審美理想之維》,以適應這次重版需要。
2000年7月6日於人民大學靜園

目錄

總序(蔡锺翔陳良運)
導言
上編審美範疇“和”的發展歷史
第一章奠基時期(先秦)
第一節人文地理的沾溉
第二節五行雜錯之“和”
第三節儒家的“中和”之美
第四節道家的“和以天倪”
第五節儒、道之“和”的融匯——《呂氏春秋》論“和”
……
下編審美範疇“和"的結構解析
第一章審美對象之“和”
第一節天地自然之“和”
第二節社會與藝術之“和”
第三節審美對象形式之“和”
第二章審美心態之“和”
第一節情志的和諧
第二節“溫柔敦厚”與人格涵養
第三節超越功利的“大和”心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