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和鋪社區
- 面積:1578畝
- 人口:2010人
- 地面積耕:100畝
社區概況,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社區建設,
社區概況
和鋪社區原名為“鋪前仔”鄉,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練江北岸,三面環繞於井仔灣中。是國道324線(和平大橋西北側)、省道、縣(區)道和練江水道的縱橫交匯處,據清康熙臧憲祖編《潮陽縣誌》記:康熙元年奉斥北路鋪遞改由西行置鋪舍中之橋尾鋪設在和平橋尾,鄉位於鋪舍之前因之稱鋪前鄉。至於為何加“仔”字,(鋪前仔鄉)乃因村中之林、鄭、陳三姓中,林姓始祖清嵐公於公元1310年由目前的和平居委遷移至;鄭姓始祖鄭升,宋代從莆田來金浦卜居,明末清初裔孫分居於此;陳姓始祖從莆田遷來,傳至今已二十世。據此康熙初年三姓聚居村不大,又因為鋪遞之建築有地標性質,在鋪舍前方而曰鋪前仔村。和鋪社區居委會現有居民常住戶328戶、人口2010人,黨員33人,兩委4人,屬書記、主任一肩挑;占地面積1578畝,耕地面積100畝。2009年,工農業總產值350萬元,人均收入4514元;社區早在1963年和鋪就以盛產稻穀、生柑、蓮藕。工業副產品有燒制貝灰,飼養豬母,繁殖豬苗等而聞名遐邇。
歷史沿革
解放初期改為今名“和鋪”。和平改區後,由於人口和地理位置的關係,行政建制幾經變動:從1956年至1959年初、高級農業合作社時期,隸屬和平鄉管轄,改為和豐社;從1960年至1963年撤銷和平高級農業合作社後,設立和鋪生產大隊;從1963年至1976年隸屬草壇大隊(潮聯、光明、塭內、和鋪四個自然村組成)經濟上獨立核算;1976年至1983年設立和鋪大隊;1983年撤銷大隊後,1983年至1986年隸屬和平區和平鄉管轄(和平、高豐、白石、和鋪組成);1986年撤鄉改居後,改為和鋪居民委員會,設立經濟聯合社;1999年撤銷管理區,重新恢復為和鋪居民區,仍社立居委會,保留經聯社;2001年底改為和鋪社區,仍設居委會,保留經聯社;2003年3月潮陽撤市設區,和鋪建制不變。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和鋪社區黨支部、居委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導下,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的新局面。近年來大力發展工業片區,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組建企業集團的建設基地,全社區現有毛織、服裝、彩印、文具、紙業等5家支柱產業,企業總數10家,從業人數2260人。擁有機械設備500多台套,廠房近1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2.5億元。企業年產值5000萬元3家,超過2000萬元的2家,被省市評為百強企業的2家,評為“納稅大戶”和“信得過企業”3家。2007年居委會規劃“丁心溝、南圍角丘”洋坊28.14畝工業區,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組建企業集團的建設基地,目前正在逐步建設中,2008年居委會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發揮民資民力雄厚的優勢,積極引導和發動集體、民營、股份經濟和外資參與改革,承接集體企業,抓好一批村辦企業的改組和發展,積極招商引資,調整完善了產業、產品結構,使社區工業企業不斷得到發展。現部分工業片區已初具規模,工業經濟效益逐年提高。
社區建設
社區已建設社區居委會新辦公樓及附屬工程;新建居委治安崗、綜合停車場、圍牆及路面;抽水機洋坊治安崗;和興中路西側(與塭內交界處)建設一個治安崗;和諧橋保全亭;和興中路(塭內至排洪抽水站)花木管理室和衛生人員宿舍;內場田生豬養殖基地;建設全國防災減災示範社區基地。擴建學校大門及圍牆工程;學校教師宿舍樓;學校配套樓、幼稚園、改建學校二樓科技館、圖書閱覽室、三樓多媒體教室;新建學校禮堂鋼屋架;學校禮堂地坪、跑道、桌球室和老師停車棚;同時進行全面種植樹木綠化、配套燈光設備。新建老年人活動中心及宿舍樓、省農家書屋;室內外綠化、燈光配套;新建四個地方四個公廁;綜合市場;鋪西路東側特困戶廉租周轉房;新關公廟圍牆及路面工程;整治修建居委辦公樓前排洪排污總出口;建造全村新老寨前總排污溝引入居委前辦公樓前排洪排污總出口的排污溝;關公廟前排澇排洪站;抽水機洋坊(過船閘)排洪及提水站;農田灌溉站;和興中路(環城路至鋪西路)防水堤沖污溝;新建和諧河、和諧湖、鋪苑湖;新建和鋪防護堤;練江堤(和鋪段)加固工程;井仔灣堤圍(和鋪段)加固;三和橋、和諧橋、和穎古橋;村居二次供水水池、水泵房及全村鋪設自來水水管網;新洋宮洋坊水上樂園;公園寨前道路及排水溝;新建環城路;鋪西路;和興中路;和興東路;和興北路;環城路;和諧西一路;和諧(西)路;鋪東路(從和興中路往北)、鋪中路(路面)建設及新建排污溝;改造濱江西路(從廣汕路路口至三和橋路段)。同時對以上的道路進行綠化、並配套路燈設施;建設新寨前農村公園;公園長廊;老社址小公園;企業辦公地前綠化島、燈光配套設備及植樹綠化。目前,和鋪社區已初具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管理有序、民眾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型小城鎮,並將乘勢而上,奮力拚搏,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區和小康社會的新征途邁進。